首頁  / 情報 / 學習

好書 後段班辣妹應屆考上慶應大學
「這女孩怎麼會來補習班聽報名說明會?」這是我對她毫不留情的第一印象。 當時正逢學校放暑假,這名女高中生染了一頭亮眼的金髮,還特地上過捲子,做出漂亮的大波浪。她長得很美,卻戴著假睫毛、化濃妝,耳環和項鍊拎拎啷啷,身上的T恤短到不行,肚臍露出來了,下半身穿著低腰裙,還故意把裙頭捲起來,裙襬短得嚇人,腳上踩著很高的高跟鞋,指甲的造型也很誇張,身上甚至散發出濃濃的香水味。 除了「辣妹」之外,我實在想不出其他形容詞。我們名古屋人將裝扮花俏的女孩稱為「名古屋妹」,看到她後,我不禁想「這就是名副其實的名古屋妹啊」。但也僅此而已,我之後對她的印象倒是不壞。因為,當我一如往常地向她深深鞠躬說「好的,交給我吧」時,她也低頭回答「麻煩老師了」。 看到這樣的情景,在補習班任教多年的我馬上知道了。「這孩子雖然看起來超誇張,但骨子裡其實是好孩子。」 學年吊車尾,決定挑戰日本最難考的慶應私大 和這對母女聊了一下之後,我才知道她就讀名古屋私立X女子高中二年級。這所學校被稱為「新娘學校」,可從國中一路直升到大學,幾乎不需要考試,但由於她品行不佳,已經多次被學校處罰無限期停學,再這樣下去事情就麻煩了(會無法接受校內推甄),而且她的程度根本無法考上其他學校──基於上述原由,媽媽聽說我們補習班的評價不錯,便將她帶到這裡來詢問報名事宜。當時,她在學校的成績是學年最後一名,偏差值低於30,糟到谷底的意思。 我先問她:「妳的第一志願是哪裡?」她馬上回答:「不知道。」於是我又問她:「那東大如何?」她說:「東大很土,我不喜歡,感覺很多男生都戴著厚厚的眼鏡,整天只會K書。」原來是這樣啊(笑)。「那慶應呢?有沒有聽過『慶應出帥哥』?如果妳能考上慶應,大學生活一定能過得多采多姿。」聽我這麼說,她笑了出來:「哦哦,真的耶!慶應的男生都很帥!我要是能考上慶應,聽起來就很厲害!」 就這樣,這個偏差值30、學年吊車尾的彩加,決定應屆挑戰日本最難考的私立大學──慶應大學。 高中二年級,英文一問三不知 訂好目標之後,我當場幫她考試,確認她的英文有沒有國中程度,國文如何……結果不出所料,真的非常糟。她的答案或許距離正確解答很遙遠,不過懂得當場思考,並寫出類似「主動」的答案。我對她最有好感的地方,是她無論面對任何問題,都能露出無憂無慮的笑容,開心地回答。她懷著「矇到就賺到了」的想法,不管對錯都會丟出答案,這種心態非常棒。 「妳看起來為什麼這麼開心?」我問她。「因為學校老師都不跟我聊功課,只有你一直問我很多問題。」原來是這樣啊,或許是因為學校老師對她的課業已經不抱希望了吧。 「我在幫妳考試耶(笑)。」 「彩加最討厭考試了!因為等分數出來,一切就結束了,很無聊嘛。」 「會嗎?我倒覺得分數出來後,一切才正要開始。知道自己哪裡不懂,把這些地方弄懂就好了,不是嗎?」 「哇!老師你好正面思考,太厲害了!既然這樣,彩加以後也會越變越聰明。」語畢,彩加爽朗地笑了。 「沒錯,妳一定可以脫胎換骨!接下來,妳會吸收很多知識,英文也會變得很好,如果考上慶應,一定嚇死身邊一票朋友。他們一開始或許不看好妳,覺得妳很有勇氣,但只是去當炮灰的,所以妳要是真的考上了,一定能變得超有自信,這點對於未來也很有幫助喔。」 「哇,彩加考上慶應耶,哈哈哈哈!」 我想這個時候,她還不清楚「慶應」兩個字所代表的意義,也不知道這間學校有多難考吧……我自己可能也是在搞不清楚的狀態下,對她說出這些話的。當時,我判斷她的學力大約是「小學四年級」。高中二年級的辣妹,學力是小學四年級,而我必須讓她在一年半之後考上慶應大學。福澤諭吉大人(慶義大學創校人),對不起,我太小看你了。 辣妹想像力驚人:「那個胖女生超可憐的!」 之後,她開始到我當時工作的名古屋補習班上課,一週三次左右。從那時候起,我開始接受辣妹驚人的想像力轟炸。 開始學習日本史之前,有天她問了我一個問題:「老師,我覺得啊,這個女生超可憐的。」她邊說邊指著「聖德太子(註1)」這個眼熟的人名。我了解她為什麼會把聖德太子誤以為女生,因為最後一個字是「子」。從結論倒推回來嘛,我懂。但再怎麼說,聖德太子在日本史中的知名程度應該可以排進前十名,而且也絕對不會有人覺得他「超可憐的」,到底是哪一點、哪個字,讓妳產生這種錯覺的啊? 「嗯?為什麼覺得他很可憐?」 「因為,這個女生一定超胖的,才被人取這種名字。怎麼會有人叫做聖德胖子(註2)嘛。」聖德胖子……這種不知所謂的創意,實在令人佩服得五體投地啊。 「我……我說彩加,妳考過私立中學的入學考吧?所以才能進入現在這間女校。但妳居然連這個都不知道,會不會太奇怪了?」 「彩加參加入學考的時候,只有考國文和數學而已,現在好像要考四個科目的樣子,但彩加考的時候只有兩科嘛,所以社會當然不會啦。不過小學的時候,媽咪(彩加的媽媽)告訴我:『彩加,只要考上這所學校,之後就算不讀書也可以進大學喔!這樣就不用每天去學校死讀書了,所以妳要加油喔。』因為媽咪這樣說,所以我好努力準備!上國中一直到現在的這五年半我都沒有讀書,現在連數學和國文也都不會了。」 但再怎麼說,不知道聖德太子是誰也太誇張了……這種時候,我都會笑出聲音,因為只要我這麼做,學生也會受我影響而展現笑容。 「因為名字叫做『太子』,所以就誤認為對方是胖女生……」這種以日常經驗中自然產生的既有概念來進行思考的方式,在心理學中稱為「質樸概念(Naive Conception)」。因為實在太誇張了,我忍不住稱讚她說:「妳實在太天才了!」這裡使用的是心理學裡的換框法(Reframing技巧,也就是改變想像的架構和觀點,並加以稱讚。彩加一聽,馬上得意忘形起來。 「哪有!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啊!任何人看到都會這麼想,對吧!」彩加得意洋洋地說出自己的主張(笑)。像這種時候,我都會笑著跟她說:「妳好吵喔!」每次彩加只要一得意忘形,就會像這樣耍嘴皮子來強調自己的正當性,這就是她的特色。她總是不屈不饒地強調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不過她也願意聆聽別人的話,改變自己的行為,這就是她率真的地方)。 好壞取決於想法,師生建立信賴關係 「好!這樣好了,現在換妳告訴我一個日本史裡妳所記得的最厲害的事情!」 「唉唷,人家不知道嘛。」 「起碼知道一個吧?隨便都好,請妳動腦想一想。」 「嗯……我想不出來啦。啊!有了!建立一個好國家……(註3)」 「喔喔喔喔喔!很厲害喔,這個不錯!」 「還有平安京(註4)。」 鎌倉幕府竟然被她和平安京湊在一起,差點讓我跌破眼鏡。(我還以為「建立一個好國家」之後接「鎌倉幕府」是全日本國民都知道的常識……附帶一提,目前教科書的主流認為鎌倉幕府創立於1185年,這麼一來就不適用這個順口溜了,還請各位見諒。) 不過,我決定採取正面思考!至少她還知道「兩件」歷史相關的事情啊!沒想到她接著說出一句話,馬上把我的正面思考打入地獄。「但是啊,老師,平安京到底是什麼人?」 聽到彩加超級缺乏常識的答案後,我忍不住虧她;她的反應卻是出乎意料的得意洋洋,看起來很開心的樣子。於是我在心裡覺得「這孩子可以」,並且在不斷虧她的過程中,開始了每天的指導。 我習慣在每一次和學生見面時,努力找出這個學生的五個優點,然後說出其中最棒的一點來稱讚他:「這一點很棒喔!」稱讚的內容可以是任何事情,例如:「一般人在這種時候都會緊張,你卻能那麼自然地笑著對大家說話,好厲害喔。」接著再開始虧他,像是:「不過你能想出這種答案,還真是滿蠢的啦。」這麼一來,不但自己開心,對方也能感受到「這個人願意接納自己」,因此對我持有好感,也會願意和我開玩笑。我將這些技巧運用在彩加身上。 藉由這個技巧,她學到了「每個人的優點也都是缺點,而缺點也同時是優點,是好是壞完全取決於你的想法」這個道理。我們兩人就這樣一邊建立信賴關係,一邊開始了兩人之間的爭防戰。 ※註1:聖德太子,日本飛鳥時代的皇室成員,被推古天皇冊封為皇太子,並任命為攝政王。日本知名偉人。 ※註2:「太」這個字在日文有肥胖之意。 ※註3:日本學生背誦歷史的順口溜,音同1192,剛好是鎌倉幕府成立的時間。 ※註4:日本平安時代的首都,也有獨特的背誦順口溜,所以彩加才會弄混。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經授權摘錄自圓神出版的《後段班辣妹應屆考上慶應大學的故事》第一章 與金髮辣妹彩加的第一次接觸 《後段班辣妹應屆考上慶應大學的故事》 《後段班辣妹應屆考上慶應大學的故事》 【作者】:坪田信貴 【譯者】:龔婉如 【出版社】:圓神出版 【出版日期】:2015年4月27日 【書籍規格】:平裝 / 272頁 / 18.2 x 25.7 cm 【好書哪裡買?】 *博客來: https://goo.gl/iRMN3x *讀冊: https://goo.gl/26qRD9
好書 歷史告訴你,魯蛇也能成大器
《哥教的不是歷史,是人性:呂捷親授,如何做一隻成功的魯蛇》 說起魯蛇的鼻祖,首推韓信。 秦末天下大亂,出生淮陰的韓信,因為從小生長在窮苦家庭,沒父沒母無兄無弟,每天帶著一根長劍跟一把簫在街上閒逛,套句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典型的小混混、七逃囝仔,更嚴格來講,就是具有攻擊性的遊民。韓信出生時機不好、家裡環境不好、連造型都不稱頭,可以說是整個魯到底了啊。 當年可沒有遊民之家喔,遊手好閒,沒有一技之長的韓信,混到後來連吃飯都成問題,靠著今天吃這家,明天吃那家的白吃白喝過日子,時日一久,就算是慈悲心腸的村長嫂也凍未條!這天看準他要上門,連碗筷都不擺上,年少氣盛的韓信,儘管平時神經大條,看到這個景象也老大不爽,不吃嗟來食,甩頭就走。 走沒多久來到溪邊,平時常給他點心的大嬸們還是挺熱情地把飯盒裡的飯菜拿給他充飢,他邊接過來邊滿懷感謝地說:「大姊,等我發達了,一定準備好酒好菜來報答您。」沒想到和善的大姊完全不給面子:「算了吧,你都過不了這時,我哪敢想你會有來日。」韓信忍住飢餓,連飯菜也不拿,面紅耳赤地低頭走了。 韓信的自尊心二度受到打擊,沒想到衰運會連莊,厄運真的不只一兩樁,街角等著他的是盤踞在街市,人稱「菜市仔口大摳ㄟ」的蔡興,一夥人等在那兒,「大摳興ㄚ」帶頭挑釁說:「你這個沒路用的咖小,別以為拿著一把破劍就可以假鬼假怪,中看不中用,有本事就來定孤支啦,不然⋯⋯」蔡興比了比胯下:「你從這裡鑽過去,我就饒你一命。」 沉得住氣,擺脫魯蛇第一步 韓信原本已經餓到不行,連站都站不穩。這時一被刺激,哪忍得下這口氣!男兒膝下有黃金啊!韓信脹紅著臉,額頭青筋暴跳,抓著劍柄,準備跟蔡興一決勝負,反正都已經窮途末路,為了一口氣,拚了啦! 眾人圍著呼叫吶喊,正等著看好戲的時候,原本劍拔弩張的態勢卻突然急轉直下。 韓信突然頓悟,正所謂:「俗辣枉做,性命枉顧。」他啪一聲跪倒在地,三步併兩步地爬了過去。所有人先是愣了幾秒,接著大笑如雷般爆了出來,毫不留情。 同學啊,你們以為這時候就是要戰才是勇者對吧!NO~NO~NO~匹夫之勇也是魯蛇的特徵,姑且不論韓信打不打得贏,要是不小心打到蔡興葛屁了,光是市場圍觀的民眾出庭作證,韓信這個牢勢必會做到屁股長瘡。而且古代「殺人者死」是鐵律啊!當年可沒有廢死聯盟喔,沉得住氣,這是韓信跳脫魯蛇的第一步。 韓信受胯下之辱,這個臉丟到幾千年後你們還在笑。但是從這天起,韓信認清自己只是橫走在市街上的俗仔,等人賞飯吃只有被羞辱的份。LP都鑽過了,還有什麼會比這個更糟糕的呢?他也接受自己是隻沒有資源、沒有依靠的魯蛇這個事實。絕對不能坐以待斃,於是他決定離鄉背井尋找飯票,希望有一天可以光榮返回來,大聲唱〈回鄉的我〉這樣。 在那個時代哪個地方絕對有飯吃呢?當然是當兵啊! 要從軍也要找個穩當一點的。韓信雖然悔悟了,但多少還是留有一點魯蛇心態,想想有地方包三餐就好,其他不用想太多。於是西瓜靠大邊,他投靠了項梁。結果在「定陶之役」的時候,項梁被他原本看不起的章邯打敗,人頭落地,項梁的侄子項羽因此取而代之,韓信也好狗運脫離了二等兵的角色,獲選為「執戟郎」,就是儀隊隊員啦!這時候的他更接近權力核心了,常常可以在大王眼皮底下走來走去。 力拔山兮的項羽在「鉅鹿之戰」闖入章邯手下強將的陣中,殺得血流成河,還逮捕王離、擊殺副將蘇角,報了叔父被殺的一箭之仇。最後收編了各路諸侯,聲勢如日中天。 大公司再好,也不要苟安養老 韓信冷眼旁觀,看清了諸侯的各懷鬼胎,於是雞婆提醒項羽,不必再尋找秦軍的主力會戰,要抓緊時間避開秦軍,因為劉邦已經抄小路往關中去了。先前楚懷王與各路諸侯約定,先入咸陽者就可以稱王,如果項羽不聽建議,一定會喪失先機。沒想到項羽整個在興頭上,一心只想與秦軍會戰,不接受韓信的建議。果不其然,劉邦率先入關。 最讓韓信對項羽絕望的是,項羽竟然還自稱西楚霸王,架空楚懷王為義帝,把他流放到湖南的小地方。韓信的忠告進不了項羽的耳,於是韓信最後做了決定,他要逃離楚營,夜奔到漢王劉邦的營區。記住,大公司再好,如果未來沒有發展性,那你一定要跳槽,千萬別抱持著魯蛇苟安養老的心態! 魯蛇韓信在漢營中不改其性,在軍中仍是夸夸其言,滔滔不絕地大放厥詞。其實韓信天生就有演講的才能,再加上在市井混久了,口才當然不輸人。他高談:「楚軍只是外強中乾,漢王雖然目前兵力不大,但未來一定有辦法爭霸天下。」這番謬論在他人眼中實屬牽強,但碰巧路邊經過一個蕭何,聽了以後驚為天人,要他夜裡到帳下說個分明。結果帳裡細聽果然有理,便決定推薦給劉邦,讓他到電視台,上CALL IN節目為政策辯論。 沒想到時間一天一天過去,劉邦還沒有召見韓信,也沒有發通告給他。性急的韓信老大不爽,於是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又打算溜出漢營。二度跳槽的他這時有些徬徨,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正在三心兩意之時,後方傳來達達的馬蹄聲。韓信一驚,心想:「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逃兵!」萬一被抓到很可能會因為逃兵而斬立決!這該如何是好? 沒想到,追來的是蕭何。蕭何牽起韓信的手,唱著:「Baby don't go~」這就是流傳千古的「蕭何月下追韓信」。韓信感動於蕭何的惜才,也真的是離開漢營才發現無處可去,一動不如一靜,好馬吃回頭草又何妨,就留下吧。 話說蕭何氣喘吁吁帶著韓信回到劉邦帳中,一見到劉邦,蕭何就把握機會推銷,大力吹捧韓信。劉邦眉頭一皺,立馬把軍中第一職位「大將軍」許諾給了韓信。劉邦為什麼這麼容易就把職位授給一個完全不了解的人?難道蕭何就是傳說中的有力人士嗎?還是劉邦真的這麼知人善任? 其實是因為蜀中無大將,劉邦看到韓信這位罕世奇才正是他現在最缺的軍事將領。出身亭長的劉邦一路打來,靠的都是街坊鄰居,像是開馬車的夏侯嬰、管監獄的曹參、在衙門寫字打算盤的蕭何、殺狗的屠夫樊噲,但這些人說實話只是烏合之眾,缺乏紀律與培訓,一旦碰上正規軍便有如以卵擊石,因此當務之急是找到軍事幹才。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立功留青史 韓信是怎麼通過劉邦的面試呢?遇到瓶頸的劉邦其實也是另一隻魯蛇,雖然還不至於是喪家之犬,但面對勇猛作戰、強悍霸氣的項羽,心中還真是舉棋不定、一籌莫展。韓信一開口,首要就是先重建劉邦的自信心,他以曾在項羽軍中的經歷開始說起,抨擊項羽雖是威風八面但吝於賞賜,也就是小氣。另一方面,他雖然攻城掠地,但仍囿居彭城,地域觀念極深,眼光狹窄。第三,項羽的人緣不好,因為他常大小眼,分封諸侯不公平,所以引起怨聲載道,還迫害楚懷王喪失了盟主,更加顧人怨。第四,項羽動不動就屠城燒屋,讓黎民百姓叫苦連天。 韓信一番話說得劉邦恍然大悟、如釋重負、眉開眼笑,他接著又直指三秦,點名章邯、司馬欣及董翳瞞上欺下,塗炭生靈,自己卻活得開心爽快。所以若要打敗項羽,他們三人便是首先要拿下的目標。劉邦一聽恍然大悟,心頭澎湃洶湧,連聲讚嘆韓信真是孫武再世、樂毅再生啊!所以用心觀察、留意細節、勤練口才也是脫離魯蛇的方法之一! 兩天之後,劉邦築台拜將,正式授與韓信大將軍的職位,但是在十萬大軍擂鼓震天的威嚇聲中,手持虎符、高舉令旗的韓信其實還沒有真正脫離魯蛇形象,營帳中流傳的竊竊私語都在討論他是哪根蔥。靠著一張嘴打天下,沒人相信他會是溫拿。 韓信一點都不著急,他知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劉邦的軍隊問題在紀律與訓練,他們一打就亂、一亂就敗、一敗就散,簡直跟即溶奶粉一樣!所以他著重組織編組,並在軍隊潰散後迅速地組織集結。韓信點兵可不只是算人頭、數饅頭的算術題,也是一種組織與戰略,短短的時間,韓信就編整了一支可以打仗的隊伍。 秋天,韓信表現的時機來了,韓信獻計「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把三秦的大軍引到修築的廢棄蜀道,再領奇兵由陳倉殺出,占據關中,建立了戰功,終於脫下了魯蛇的外衣,名留青史。 ★圖文經授權摘錄自圓神出版《哥教的不是歷史,是人性:呂捷親授,如何做一隻成功的魯蛇》第1章 歷史魯蛇全人物攻略 《哥教的不是歷史,是人性:呂捷親授,如何做一隻成功的魯蛇》 【作者】:呂捷 【出版社】:圓神出版 【出版日期】:2015年10月29日 【書籍規格】:平裝 / 208頁 / 14.8 x 21 cm 【好書哪裡買?】 *博客來: https://goo.gl/aNbfo2 *讀冊: https://goo.gl/fHUU7a
好書 【系主任推薦】—《女大學生會計師事件簿》
《女大學生會計師事件簿》 本系列文章摘錄自《大學財經科系指南-選對科系你就是最搶手的CEO》,將帶領同學一窺各大學財經科系系主任口袋中的入門好書,藉由好書的閱讀,不僅能了解財經學群各領域的樣貌,更能建立良好的人生與學習態度,跨出未來成功的第一步。 對財經學群有興趣的您,絕對不能錯過《女大學生會計師事件簿》。 ============================================================================ 台灣金融研訓院與大學問網站合作出版的《大學財經科系指南-選對科系你就是最搶手的CEO》專書,彙整 256 個財經學群科系,深入採訪 69 個系所,超過百位大學財經領域的學院領袖,全面剖析財經學群學生未來就業方向和產業發展趨勢,作為學子選填科系志願的指南。(想瞭解更多?按我點擊進入) 推薦人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會計資訊系主任蘇永盛。 (點擊校系進入看介紹) 推薦理由 作者本身是會計師,透過故事讓讀者隨著情節解開企業會計的心態、造假帳簿的技巧、小事不查累積成大錯等常見問題。 《女大學生會計師事件簿》 【作者】:山田真哉 【譯者】:林冠汾 【出版社】:台灣角川 【書籍簡介】 可愛女大學生會計師藤原萌實,與入行一年的菜鳥見習會計師柿本一麻在各查核企業遇上一連串的奇妙事件。一一解開窗飾會計、侵占企業經營權、禮券詐欺等內容豐富的謎題,讓你迅速了解會計、公司構造,以及經濟構造! 史前未有、眾所期待的超實用經濟懸疑推理小說第1彈! (本文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好書哪裡買? --《大學財經科系指南-選對科系你就是最搶手的CEO》-- *台灣金融研訓院網路書店: http://goo.gl/jRVgCD *博客來: http://goo.gl/jdcKU7 *讀冊生活網路書店: http://goo.gl/IfDEOA *金石堂網路書店: http://goo.gl/ldB5nQ --《女大學生會計師事件簿》-- *博客來:http://goo.gl/TtU4AF *讀冊: http://goo.gl/DRcPR2
高中學科 【高中物理】重新認識「相對論」
愛因斯坦(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我們提到過許多物理學的方程式都有它適用的範圍,例如:動量為質量與速度的乘積(p=mv),你是否曾想過速度(v)是否可以是任意值呢? 本文介紹的是愛因斯坦於1905年提出的狹義相對論,有別於他在1915年提出的廣義相對論。相對論的提出距今已超過一百年,並且被物理學界普遍接受為一個比牛頓力學理論更為正確的理論。這個理論長久以來已經改變了科學家對時間和空間的看法。 相對論 ≠「什麼事情都是相對的」 相對論是什麼?一般常見的誤解是認為「什麼事情都是相對的」就是相對論。例如大小是相對的、高矮是相對的、好壞是相對的…等等。聽起來好像有些哲學上的道理?不!這不是物理學中的相對論要告訴我們的事情。 相對論其實更與一個「絕對的」東西有關,這個東西就是(真空中的)光速。光是有速度的嗎?日常生活中的經驗,例如打開電燈,電燈所發出的光就直接照射到書桌,令人感覺光的傳播是不需要花時間的。但那其實是因為日常生活中所經驗到的尺度太小,以致於我們無法感覺到光的速度。 實際上光速大約為每秒三十萬公里,光到達月亮大約需要花一秒鐘的時間,光到達太陽則需要花大約八分鐘的時間,而光從房間的電燈到達書桌的時間則小到無法被感覺到。光速不只是快,而且是「絕對的」。這件事隱含著一個更深奧的道理,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經驗到的速度是「相對的」。 相對速度 想像坐在一輛平穩的高鐵上以每小時三百公里的時速平穩地直線前進,眼前的桌上擺了一杯咖啡。這杯咖啡有在動嗎?這杯咖啡對坐在高鐵上的人就像擺在家裡書桌上的咖啡一樣動也不動,或是說沒有速度。但對於窗外坐在地面上的人來說,這杯咖啡卻是跟高鐵一樣以每小時三百公里的時速在運動著。所以我們說一個東西是靜止或在運動,要說是「相對」於誰來講。這是否聽起來非常理所當然呢? 奇妙的是,光速不管是「相對」於誰來講都是一樣的!假設甲是一個人,乙丙丁是另外三個人,甲往前跑,乙追著甲跑,丙不動,丁逆著甲的方向往反方向跑。對乙丙丁三個人來說,甲的速度都不同,但如果甲是一道光,則對乙丙丁三個人來說,甲的速率都相同!這怎麼可能?! 時間與空間 這是可能的,但我們對時間與空間的看法要改變。光速是絕對的,這件事意謂什麼呢?這可以從速率是什麼來說起。當我們說一輛車的車速是每小時六十公里,意思是它每一個小時可以移動六十公里。小時指的是「時間」,公里指的是「空間」,所以速率是一個可以聯繫時間和空間的觀念。 當我們發現有一種東西(像是光),有這種難以理解的速率性質的時候,這代表為了在物理上理解這種奇妙的現象,我們對於時間和空間的觀念就必須要改變。以往我們以為時間和空間是獨立的,但現在發現時間和空間互相之間有一種密不可分的關聯性。兩者形成了一個「時空」,這使得光速的「不變性」,得以實現。也就是對不同(速度)的人(觀察者),時間會有某種變化,使得不同的人量到的光速是不變的,簡單說就是每個人的時間,走得不一樣快!所以時間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 四維時空 當我們說我們生活在一個三度(三個維度)空間是什麼意思呢? 例如我的手中如果拿了一支筆,可以「左右」、「上下」、「前後」移動。沒有其他的方向了!(對吧?!)這三個維度之間有什麼關係呢?有的,我可以「旋轉」我的筆。例如先擺在左右方向,我可以把它轉到上下方向。也就是「轉換」到不同的維度。它在「左右」方向的長度變短了,但在「上下」方向的長度變長了。但這種轉換遵循某種規則,這個規則就是筆的長度還是不會變!這種「空間長度」,在「空間轉換」下的「不變性」就是三度空間的旋轉特性。 剛剛提到一支筆只有三個可能的「移動方向」。實際上還有一個,就是沿著「時間方向」的移動,也就是它經歷了時間。所以時間是否是第四個維度?某種程度上是對的,但在相對論之前,這種觀念並不是很有用,因為例如說我們可以把左右方向的長度轉成上下方向的長度,空間之間可以互相轉換,但空間與時間之間則被認為無法互相轉換。(我們可以把空間轉換成時間嗎?或是時間轉換成空間嗎?) 然而相對論中光速的「不變性」提供了我們一個新的轉換觀念,就是我們現在可以做出介於時間和空間的「旋轉」。怎麼辦到的?「往前衝」就是了!(也就是產生一個速度)為了讓光速對不同的人而言是相同的,不同相對速度的人(觀察者),手錶上(或生理上)的時間是不同的!這可以看成是某種時間與空間的旋轉。這種時空「轉動」叫做羅倫茲轉換(Lorentz transformation)。所以相對論在物理學上的重要性是它提供了我們一個新的時空觀,在這當中我們的世界不是三維空間加上一維時間,而是一個「四維時空」的觀念。 相對論效應 由四維時空的概念可以推論出許多現象,例如光速實際上不只代表光的速率,也代表了一個質量為m的物體能夠被加速達到的最高速率。此外還有許多相對論效應包括「動鐘延緩」、「動尺縮短」、「質能互換」等現象。更詳細的討論我們留待以後說明。 相對論的觀念初看之下似乎是使得我們對世界的描述變得更複雜了,但其實四維時空的世界是更具有對稱性的,且對世界的描述常常是更簡單而美妙的。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逝者如斯夫<淺談相對論>
高中學科 培育研發人才,先從高中數學扎根
全球科技日益發展之下的高度技術化知識經濟社會時代,台灣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研發。我們必須要從傳統的代工製造,轉型為具創意及有研發能力的高科技產業,從價格競爭轉型為高附加價值的國家競爭力。 台灣經濟發展和研發的關係 曾擔任國科會科學教育發展處處長的林福來教授強調,國家競爭力受到研發人員的人力與能力直接影響,台灣高等研究人力雖然有成長,但是比先進國家還是落後,在知識經濟時代中,我們的研發創新能力將會繼續落後。 在目前經濟蕭條下,我們應該傾力培植研發人才,唯有優秀研發人員──尤其是數學人才──才能解決科技問題,研發設計出顧客滿意的新商品,全面取代舊有領導品牌,在市場中產生破壞性創新,讓經濟邊際效益大幅提高。 研發倚重數學 筆者曾在英、美、澳共八年取得工程碩士及數學博士,也曾在澳洲任教兩年,在此期間從事涉及通信工程(編碼與解碼、密碼)、藥物設計、基因調控網路、代謝網路以及汽車控制系統的數學方法之研發。發覺研發必須運用數學專長人員建立的數學模型,舉凡生物醫學、生物科技、綠能科技、奈米科技、資訊科技等科技產品以及電子、機械與各種工程產品的開發設計都需要不同的數學領域的知識。 科技產業開發創新製程與產品時,研發人員需要更強的數理能力來應對,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電機電腦研究所的楊光磊博士(曾任台積電研究發展基礎專案處處長,目前擔任台積電美國處長)認為,從代工產業走向創新研發,遭遇困難就要想出新的模式解決問題,此時數學能力就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台灣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有問題 在英國和澳洲期間,我指導解決了一些從台灣來的碩士生及博士生的問題,這些研究生從事工程、科技研究開發的主題,他們的共同問題就是缺乏具體、完整的數學概念。 去年,我曾為四位考進三所台灣頂尖大學工程學系的同學教授微積分,發現他們缺乏許多數學的根本概念。我們的大學入學考試引導學生走向嚴重錯誤的數學學習過程,日後即使有強大的工程或科技背景,在進行研發時,將會為不知如何運用數學或不知運用什麼數學方法所困。我已經教國際學校、外語學校和本地高中的數學課程兩年了,他們和本地學校的同學一樣很會解題,遇到大範圍考試的實用問題就經常不知道運用什麼數學方法解決。顯然,這些同學學數學時,並沒有周延地學習。 高等數學的基礎在高中數學 大學所學的數學,不只是運用到高中數學的公式而已,具體、周延的數學概念更是重要,高中數學一定要以清晰的表達教授這些數學概念,才能避免繼續以不完整的方式學習大學數學。我們應該植入完整而又確切的數學理念融入學生的數學認知過程,作為學習大學數學的根基。 日前新聞報導中,台灣幾位大學數學教授都指出,目前高中生沒學好高中數學,到大學修微積分時,老師還要再教高中數學。 調整高中數學教育方式 正確的數學學習方式應該是: (1)將數學名詞定義翻譯成清晰口語。 (2)仔細證明與說明定理、公式。 (3)熟悉符號的操作。 (4)聯繫各個單元和各個主題。 (5)先學解析才學解題。 (6)透徹瞭解代數式子與幾何圖形在一維、二維、三維空間的各自不同關係。 錯誤的數學學習方式如下: (1)背公式、抄答案、背解答步驟、背題型。 (2)背特殊公式、背特殊解法、不斷解習題而省略思考過程。 作為高等數學(理、工、財、經、商、管)基礎的高中數學,應該教給高中同學基本的數理邏輯(或符號邏輯),並且由不同領域的數學方法看同一個問題,以便訓練思維延展性以及尋找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能性。 以優良高中數學教育奠基經濟發展 科技產品的研發是專門知識、夢想、瘋狂的點子與數學的總和,而最終也最關鍵的就是數學。大學數學課程份量很大,老師不會教基礎高中數學,為了奠定台灣經濟發展的基礎,在高中數學課程中,我們要將完整而又確切的數學理念植入高中同學,將來銜接大學數學時,才能被培植成為能自主思維的優秀研發人員,設計出優良新商品,使台灣成為具國際競爭力、產出高附加價值產品的經濟體。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想想論壇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台灣高中數學教育對經濟發展的蝴蝶效應
高中學科 【學測考前衝刺】公民科四大核心能力
Photo via Christian Battaglia via Visualhunt 學生:「公民老師,我考試時把『關機的手機』放在抽屜裡,竟然和把『開機的手機』放在抽屜裡的處罰一樣都是0分,這樣的處罰有沒有問題?對於這種處罰我該怎麼辦?」 老師:「公民老師,教育部這樣規定,我們還可以因為學生服儀不整問題,讓他進行愛校服務嗎?愛校服務是管教手段還是處罰?」 出版商:「公民老師,我從貴校網站取得期中考題,請別校老師幫忙寫解析後再出版,有侵害貴校出題老師的著作權嗎?」 家長:「公民老師,我女兒和別人發生性行為了,我可以告那個人嗎?」 =========================================================== 公民老師走在校園裡,動不動就被許多人的問題給「砸到」,看到電視上有什麼熱門議題,大家都會想聽公民老師的意見,說明了公民與社會科和真實社會的高度關聯性,說穿了公民與社會科就是對如何解決生活大小事的評量。我們可以從「如何培養自己成為一個現代社會稱職的公民」談如何準備公民與社會科的考試,也就是課綱所提的「充實社會科學與相關知識」、「培養多元的價值關懷與公民意識」、「增進參與民主社會的行動能力」。 一、關注公共議題,多做思考訓練 社會上的議題大多與本科有關,因此要多想想議題為什麼會發生、議題發生的過程是什麼、議題可能的困境為何、解決該議題的可能方式。學會從多元管道蒐集資料、整理,建立自己對該議題的想法或價值觀,對照社會對該議題背後論述的基礎是什麼,最忌諱就是直接接收網路上別人整理好的懶人包資料。 就像每次有殺人案件發生時,社會大眾就會高呼「為了伸張正義趕快判死、不能廢死」等,對於相反主張的就會說「等你家有人被殺死了,你就不會主張廢死」,又或是當被害人家屬呼籲大家要重視犯罪的根本原因、要求政府改善社會的結構問題時,大家又會說「被害人家屬腦袋有問題」。這些爭論其實就是刑罰理論的內容,如果大家能了解為什麼刑罰會從應報理論,到一般預防理論及特別預防理論時,再回來檢視我們的社會,是否就能知道對於預防犯罪這件事我們缺少了什麼、有什麼需要改進的?而不是用最簡單的方式解決問題,給了政府卸責的空間。 二、了解權利義務,關懷少數族群 了解公民權利與救濟管道。享受權利時要履行義務,對自己行為負責,也對其他人、事表達關心,對於公共事務理性溝通、積極參與。 要注意公共社會下多數暴力問題,因為大家都是「多數」的一份子,所以當看到臺南臺鐵東移反拆遷民眾抗議時,很多人常只會聯想到「一定是住戶覺得補償金額太少」,我們常用功利主義、結果論來界定何為公益,但是否應多參照審議式民主討論尋求共識的精神,從少數族群面向出發,尤其這些人常不受媒體關注。 又或是當藝人小S在金曲獎上一直叫蘇打綠樂團主唱「峰姐」,大家都覺得好笑,沒有人對這種性別氣質的偏見感到不妥,這就是異性戀霸權。透過媒體放送有加乘的效果,進一步強化性別刻板印象及偏見,對少數族群的隱藏性歧視無所不在。 三、連結學科知識,提升媒體識讀力 傳播媒體的個人社會化過程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在觀看接收媒體資訊時,一定要時刻和學科知識作連結。 要知道媒體對某一議題呈現的方式,會影響閱聽人對該議題的解讀方式與責任歸因(框架效果),例如媒體報導嫌犯所說的「殺一個人不會死」,讓大家對法官判死刑與否聚焦在殺人的數量,卻忘記法官要依法量刑(刑法第57條)。 再以是否刪除7天國定假日為例,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裡面公教人員只紀念不放假的國定假日,除了孔子誕辰紀念日(09/28)之外,還有革命先烈紀念日(03/29)、臺灣光復節(10/25)、先總統蔣公誕辰紀念日(10/31)、國父誕辰紀念日(11/12)等,但媒體只挑出教師節,做出「怪!教師節,老師不放假、勞工卻放假?」的標題吸引閱聽人眼球,引起教師與勞工階級的對立而不自覺。因此要知道新聞是媒體加工過後的產品,要注意媒體對我們潛移默化的影響,了解影響媒體報導內容的因素,做個自主性的公民。 四、搞懂專有名詞、原理原則概念及程序規定 公民與社會考科喜歡使用時事入題,或是模擬生活情境,讓學生運用課本所學的原理原則。 例如殺人事件發生時,檢察官求處重刑、未求處死刑,民眾就罵恐龍法官;或是民眾認為犯下社會矚目案件的嫌犯沒有被羈押,就批評檢察官,這就是混淆檢察官和法官職權以及沒有充分了解刑法「罪刑法定原則」。因此當我們在看社會現象或各種議題時,就是多與課本內容做連結,與他人多做討論。若是涉及較抽象、不易理解的原理原則,可再透過優良試題練習,了解核心概念、區辨異同。 要考好公民,先學會做一個好公民。村上春樹說:「在高大堅硬的牆和雞蛋之間,我永遠站在雞蛋那方」,以此共同勉勵。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好公民養成班
高中學科 【學測考前衝刺】歷史科四步驟破題法
Photo via Visual Hunt 高中歷史課綱,近年來常是媒體與輿論炒作的話題,而為社會大眾所關注。現行高中歷史教科書,是「一綱多本」下的產物。在以往「一綱一本」的部編版時代,學生只要熟讀一種版本,便可學習到相應的歷史知識,而大考的試題設計,也只能在一種版本裡穿梭周旋,考的是學生記誦與局限範圍內的組織能力。教改潮流後,高中歷史課程鬆綁,「一綱多本」成為主導原則,部編版主導歷史教育的年代也逐漸隨風而逝。 一綱多本下的歷史知識結構 部編版歷史教科書,並非一無是處,其基礎知識相當紮實,內容也隨時代變遷補充新的研究成果(例如中、西文化史)。但當時處於冷戰下的世界秩序、兩岸隔離與國內政治特殊狀況,在涉及中外現代史的部分,難免有許多忌諱難言之處。 而即使冷戰結束,兩岸交流密切,台灣內部也完成民主化改革。「一綱多本」下的歷史課綱,仍受到許多因素的牽動:諸如各種政治力量的角力,時空環境的變遷與史學潮流的新趨勢,都會影響歷史課綱的形成與結構組織。幸好制定歷史課綱的委員會,是由大學歷史系各領域之學者群與高中歷史教師共同組成,有一定的專業與理性;課綱草案出爐後,還得通過由另一群學者與高中教師組成的課綱審查委員會審查,提出建議、修正;最後再舉辦公聽會,聽取各界意見而定案。歷史課綱雖無法避免各種因素影響而盡善盡美,但也無法由特定政治勢力獨斷而完全背離基本史實與合理詮釋。 「一綱」既定,便由各出版社各自聘請大學學者與高中教師群,根據課綱進行撰寫歷史教科書,因出版社的要求與撰寫者風格差異,其內容各擅勝場,但課綱要求的重點皆須顧及,再補充知識或以編排巧思來強化自己的特色,還得通過審查才能出版。惟近年來各出版社頗注重與競爭對手的內容差異,而有雜家兼容吸收而趨同的傾向。最近幾年,各出版社頗用心於分類整理大考每年歷史考科試題的命題焦點,編寫納入自己的教材內容中。幾年下來,試數當今之「多本」,「後見之明」或「先見之明」混同齊進,究竟孰先熟後?已無從細分起。 高中生如何學歷史? 廣義的「歷史」,是指過去存在、發生過的所有事物。而過去無法重來,僅有保留下來的事物(包括實物、神話、傳說、口述、文字、影音等各種資料),可做「史料」之用。而包括史家在內的各類人物,根據史料證據,撰寫各種形式的歷史著作,提出自己的歷史見解。因為時空背景的不同、證據搜集與應用資料的功力深淺、個人情感與立場傾向等各種因素,同一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往往因撰寫者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歷史見解與詮釋。高中歷史教科書也屬於歷史著作的一種,雖受到課綱與種種規範之限制,但也因著作群的不同,而各有自己的特殊風格。 【1.掌握教科書章節關聯性】 此種狀況下,高中生學歷史,教科書絕非唯一的知識來源,尤其在網路發達的今日,透過搜尋獲取歷史材料絕非難事,未必要像以往史家般在浩瀚的書海中「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史料」。但正由於知識之易得,辨別史料與分析判斷真假的核心能力,因此更顯重要。如果比喻歷史材料是「魚」,那麼「核心能力」便是得魚的工具,而懂得欣賞各種魚類生命的美麗與特殊性,便是高尚的歷史情懷與學習歷史的核心價值。 因此,高中生取得歷史教科書後第一件事,是用最快的時間將整本課文迅速瀏覽一遍,掌握大致內容與各章節彼此之間的關聯性。 【2.將章節標題轉換成問題】 其次,是將各章節的標題,從肯定句便成疑問句。因為每個大章節,象徵一個時代的特色,而標題便是重點所在。例如,標題如果是「西周封建制度」,你便將之化為疑問句,可自問「何謂封建制度?」「周朝為何要實施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內涵是甚麼?」「封建制度為什麼逐漸走向瓦解崩潰?」當每一個標題化為疑問句時,它才成為一個歷史問題,引起你神探追蹤辦案的興趣,課文內容也才能引發你的思辨,而課文不足之處,你也想要另找資料來解決問題。當你能根據證據,用自問自答的方式,以白話文把每一個章節與標題,探究史源並將之脈絡化,深入當時的時代場景,解釋得合情合理,那就表示你已經具備了學習歷史的核心能力。 【3.利用圖表歸納整理重要脈絡】 再來,課文的內容龐雜,要有方法將它歸納、簡化成容易記住的概念。例如:讀書時隨手摘錄重要資料並抽繹出概念寫於筆記中、為每個時代編製大事年表、整理每個時期之「政治、軍事、社會、經濟、文化學術思想」之重要大事表格;以不同顏色與粗細線條的心智圖分別連結主次概念;以故事化的幽默口訣記住條約、帝系、結盟國、族群分類與分布等重要內容;以手繪地圖或示意圖,注意地緣政治、戰爭經過或國際關係演變等,都是非常簡單有效的學習方法,一旦開始動手做,就能逐漸摸索出自己最拿手的記憶與理解模式。 【4.廣泛閱讀歷史名著】 除了歷史教科書外,每個學期至少再找數本通俗或專業的歷史名著,讀讀教科書以外的優良作品,才能有脈絡的領會一家之言。例如,對先秦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好好讀些司馬遷《史記》裡的重要篇章,不僅能提升語文與閱讀能力,還能體會這位大師「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深奧功力。無論今古,必有傳世不朽之歷史作品,與其把時間完全花費在教科書內容的記誦,還不如好好領略一下大師們樹立的風範。 總之,學習歷史非僅記誦年代、人名與事件,而是基礎知識與思維能力並行,從閱讀與證據中提萃出重要歷史概念,以「歷史思維」進行思考,獲得「鑑往知來」、「知人論世」與肯定生命價值之歷史修為。 高中生如何考歷史? 在考、招分離的政策下,大考中心是國內非常專業的命題機構。以歷史科試題而言,有其命題、選題、修題、審題之嚴謹作業程序。尤其近年來在命題技巧與試題內涵、形式上,逐年進化,爭議性的題目已不多見。 在一綱多本的原則下,大考中心會蒐集各版本教科書與歷屆大考、各區模考試題,避免重複,以期每年題目皆能創新又不偏版,且能以史料證據來測驗學生是否理解重要史事概念與因果關係,甚至以證據補教科書闕漏不足之處或尋求不同的歷史解釋。在此情況下,教科書雖盡力蒐集各家精華,卻絕非定論。也就是說,歷史事實也許不能改變,但歷史解釋永遠有例外,不可能被各版本之教科書內容所完全框架。 【四步驟破題法】 因此,考生面對大考試題前,平時可先針對歷屆試題多加練習。 1.首先要從題幹提供的文本史料或敘述中,先抓出關鍵概念。 2.接著為題幹的內涵做出時空情境的定位(因為特定的人事物,只能發生在特定的歷史時空中)。 3.再來找出題幹與選項間的因果關係,以歷史思維進行辨證(換句話說,如果題幹與選項提出與教科書不同的證據與解釋,你必須依靠試題內涵進行回答,而不是硬套教科書內容來作答)。 4.最後再判斷該段史料的特殊背景與立場(例如,洪秀全、曾國藩、英國大使、孫文等人,在提及太平天國時,立場必有差異,留下的史料敘述當然也會不一樣)。 經過以上步驟,大致可以得出選擇題的合理選項。而非選題,也可用同樣的方法進行判讀,再加上平時訓練有素的論述能力,才能在正式上陣時,駕輕就熟,獲得自己滿意的成果。 總之,「文本閱讀」、「史料證據」類型的試題是大考歷史試題的趨勢,史料內容的取材更是來源廣博,遠非教科書所能涵蓋。惟有訓練培養自己紮實的歷史功力,才能以庖丁解牛的技巧,輕易化解各種類型的歷史試題之挑戰。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打開歷史天窗說亮話 ! ──高中生要如何學歷史、考歷史?
高中學科 【高中生物】動物組織學與「黑白切」的相遇
每次在麵攤吃麵,我的重點往往放在小菜好不好吃。除了海帶、豆乾外,台灣特色的「黑白切」更是店家料理功夫的呈現。滷的會不會味道太重,因而只剩滷包的氣味?清水燙的會不會太硬,導致沒有那個豬器官應該有的口感等等,都是我品嘗的重點。 回到課堂中,常常問學生她們有沒有吃過「黑白切」的XXX?身為南台灣小姑娘的她們,竟然有很多人沒有吃過或不敢嘗試,真是罔為下港人。造成我實在是太想要給學生一個體驗的機會,讓她們了解,課程中說了那麼多的組織器官,統統可以吃耶!! 這幾年當中,有聽過惠紋學姊與雅婷學姊的做法,更從後者獲得教案,底下分享的教案很多都出自學姊的資料。其實本來怕自己對於組織學的詮釋不夠好,讓學生吃了不夠了解口感與組織間的關係。但是後來一想,我的目的不就是讓學生認識黑白切跟自己學過的東西嗎?(不吃又怎麼會知道呢?) 與其擔心這些,不如直接去做做看,再來看自己可以怎麼修正。第一件很明確的決定就是不要自己處理,因為很多豬的內臟清理是非常專業的,我一點都不想讓學生因為吃了我準備的食物而留下陰影。於是就開始積極的找店家。後來才發現,要湊齊很多器官的店家真得很少。有的麵攤主攻消化器官,有的主攻呼吸器官,而像是腎臟跟膀胱大部分都是跟著麻油麵線一起賣,一般的麵攤就比較少。 但我想要準備各種器官,後來在一番取捨之後(吃過很多家的內臟之後或被很多店主人臭臉說不賣之後),決定訂高雄蠻有名的阿進切仔麵攤的黑白切。他的內臟處理得很乾淨,而且老闆很堅持衛生與美味。我本來因為班級課程的關係說要前一天拿回去,隔天微波。殊不知老闆眉頭一皺說:「這樣不行、會不好吃。」而且還跟我說他是現場燙的,要兩三個小時內吃完。協調的結果是我中午去領,下午第一或第二堂就要用光。一共有11種清燙的器官,配上好吃的醬料跟薑絲,就這樣被我帶入了課堂,開始了口腔生物學的探究。 十一種擺在我辦公桌上都快要滿出來了 「黑白切料理」豬內臟器官的品嘗課程 【目的】:觀察並認識台灣在地「黑白切」小吃,並且與生物器官學知識結合。主要解說內容為各器官具有甚麼組織,造成吃起來的口感不同。 【時間】:一節課或兩節課(一節課的話學習單沒辦法當天交)。 【材料】 【上課流程】 1.去跟小吃店領貨,前一天記得打電話提醒老闆。每一個種類放在一個盒子裡,醬油跟薑絲分開放。盒子用麥克筆寫上編號1~11。 2.上課前請學生先分六組坐好。每組一有份彩色印有器官切面組織的講義(下課後回收,可以重複在不同班即使用),用來講解動物的組織有哪些,每個器官裡面有什麼組織。 3..先說明待會要進行的步驟:(1)請各組拿到第一回合的盒子時,打開先數幾片,除以六就是各組可以吃的片數,用麥克筆寫在盒子上。(2)開始第一回合的試吃,要邊吃邊寫學習單。(3)五分鐘後將盒子傳到下一組。 4.等學生都了解流程後,再發下盒子(每組兩盒,有一組一盒)開始試吃,每隔幾分鐘就將盒子傳給下一組。試吃的時候學生並不知道是什麼組織,每一組要把每一盤中的食物猜出來是哪一種。 5.最後,公布編號1~11分別是什麼器官。 如果有兩節課的班級,則可增加特別加分題(也順便把器官吃光光),挑幾個同學上台,矇眼試吃,用味覺口感作答,吃得是哪一種器官,答對率比我想像中高欸! 「黑白切料理」豬內臟器官的組織介紹 以下是我給學生關於豬內臟器官組織介紹的補充教材。 【1.豬皮】:為豬的皮膚,包括表皮(epidermis)、真皮(dermis)及皮下結締組織(hypodermis, subcutanous tissue)三部分,而真皮層中的結締組織纖維可分為三類:膠原蛋白纖維(collagn fibers),網狀纖維(reticular fiber),及彈性纖維(elastic fiber)。其中最重要的組成為膠原蛋白,是強韌的纖維性蛋白,占結締組織的90%,是皮膚重要的支撐結構。 豬皮(沒有毛)清燙的剛剛好,學生的最愛之一 #參考資料:家庭醫學常識 【2.上顎:為豬上顎】 豬上顎吃起來很脆,本身沒有什麼味道 【3.豬肺】:肺泡為單層扁平皮膜組織,但是吃的時候會吃到具有軟骨組織的支氣管。 豬肺的支氣管軟骨看得很清楚 【4.豬肝】:肝臟內多屬於腺體細胞(皮膜組織),內有血管或是運輸膽汁的管道通過。 這家的豬肝是粉肝燙的有點生,但軟嫩多汁 【5.軟管:為食道】:具有平滑肌肉層,可以蠕動推進食物。 食道又稱為軟管,常可以看到跟主動脈塞在一起切來吃,口感又脆又軟 【6.管頭:為氣管】:即喉頭,氣管開口,具有軟骨組織。 管頭就是氣管開口,有一大堆軟骨,像是甲狀軟骨、會厭軟骨等 #參考資料:小小整理網站-喉頭軟骨 【7.生腸:為子宮角】 【8.生腸頭:為子宮體】 也有的稱為生腸的另一個部分,比較是子宮本體 【9.咽管(脆管):為主動脈】:大動脈的管壁中有多層彈性膜和大量彈性纖維,平滑肌則較少,故又稱彈性動脈(elastic artery)。管壁結構特點如下:彈性膜由彈性纖維相連=>細彈性纖維網(fine elastic network),彈性膜之間有環形平滑肌和少量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 每一組輪到的兩種都會有點像,這是生腸(子宮角)跟脆管(主動脈) 【10.粉腸】:小腸前段空腸,內含有經胃消化後的食糜。 【11.豬心】:主要為心肌構成,內有冠狀循環系統的血管通過。 豬心外面還帶一點脂肪,另外也可以看到豬心臟裡的血管 #參考資料: 1.各種內臟料理方式 2.各種內臟台語發音 貼近生活來認識動物組織 課堂結束後,其實收到許多不錯的意見,例如: 1.吃完可以再解說一次,避免吃完就忘光光了。 2.可以請每一組把拿到的第一回合的食物直接照片數分到各組桌上。可以讓學生先留下午餐的容器自己標號碼,這樣可以11種一起比較分析。(學生認真到我都快哭了,本來以為只會一口吃掉) 3.對於器官的認識就算沒有吃,光是用看的也覺得跟看課本想像中的質感跟大小有很大不同。特別是主動脈跟輸卵管或子宮。(這個部份我可能需要找人體的來確認比照) 4,很多學生第一次吃到豬肺,覺得非常驚奇。然後知道吃了很久的生腸竟是生殖器官,更加驚奇了。也有很多學生第一次吃很多內臟,然後就馬上跟家人還有別班炫耀。 5.小組討論可以讓大家在歡樂的氣氛中邊吃邊寫學習單。(還給我寫什麼感謝老師給我們滿滿的大內臟之類的~) 6.有學生想吃滷的(當我是滷味攤嗎),但是我先前也有考慮過滷過的內臟顏色都黑嚕嚕的,實在不容易看清各種組織。而且清燙的也比較有原味。(附上薑絲跟醬油膏就是去掉一些腥味的)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部落格「南方天空下的生物手札」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動物組織學與黑白切攤位的相遇
高中學科 【學測考前衝刺】地球科學三大決勝關鍵
Photo via geralt via Visualhunt.com 地球科學這門學科所闡述的內容,包含天文、地質、大氣、海洋等四個領域,以及近年新興的環境變遷。這些內容最終指向兩個問題──我們所生存的這個環境是如何演變至今?而我們未來又將面臨什麼樣的改變? 這門學科其實是相當生活化的,每年都有很多新鮮的素材可供上課使用。高中地科鮮少使用公式描述自然現象變化,理應容易準備才對。但不知為何,每年學測都會變成自然科的「決勝」關鍵。除了課前預習、上課認真聽講、課後複習這些老師常叮嚀的話語外,在此想從幾個面向切入,說明這門學科應該如何學習。 一、熟讀課本,掌握知識的脈絡 地球是一個複雜系統,這個複雜系統裡會發生許多事件。這些事件是如何發生的?會造成什麼影響?地球科學就是在談這些事情(雖然天文有些概念與地球系統無關,但在此暫且將它當成例外處理)。地球系統是如此地複雜,以至於我們只能把它拆解,以不同主題切入去描述它,就像瞎子摸象一樣,試圖從局部的瞭解去拼湊出地球系統的全貌。 課本是學習地球科學的基礎讀本,它有著大段落的文字敘述,並配合適當數量的圖表輔助說明。熟讀課本內容是最基本的,這裡所說的熟讀,並非把課本看完、畫完重點,而是逐字逐句地閱讀、推敲,並將前後文連結。舉例來說,當我們提到米蘭科維奇循環時,要解釋黃赤交角的變化為何會造成年溫差的改變,就要回到「不同緯度的恆星視運動軌跡」這個天文的概念。這概念說明高緯度地區會因為黃赤交角變大,使得夏季更接近直射、冬季更斜射,年溫差因而變大。又例如自轉軸的運動,也會導致四季星座、天球坐標系統的改變。這些都是前後章節連結後,才能更深刻地瞭解課本內容的意涵。 在此必須再次強調「地球是個複雜系統」,地球科學這門學科在各主題章節之間是會互相連結的。因此,熟讀課本是學習這門學科的第一要務。坊間有許多參考書會用簡短地文字整理出許多重點,這對學習而言是有用的,但也是有害的。在這個強調「快速」的社會裡,學習可以是有效率的,但不一定是快速的。回想一下剛剛提到的瞎子摸象,如果今天這群瞎子只有拿到「象的身長、體重」等數據,他們會更容易明白「象」是一種什麼樣的動物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這樣做很快速、數據也正確,但對於瞭解「象」是什麼動物,並沒有任何幫助。所以,學好地球科學的第一步,就是好好地熟讀課本,而不是直接看參考書。 二、閱讀圖表,一張圖勝過千言萬語 同樣是三國演義,羅貫中的文字版本、橫山光輝的漫畫版本、KOEI的遊戲版本對我們的吸引力不同,「通關」的速度也不一樣。這表示同樣的文本,以不同形式呈現,對閱聽人而言會有很大的不同。之所以不同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原因在於「人是一種視覺的動物」,我們對圖形的理解能力比文字高。「圖表」是文字精煉後的產物,課本一張圖片、一份表格所表示的內容,往往可以涵蓋1~2個段落的文字敘述。因此,學會如何閱讀圖表是很重要的,它能讓你/妳較快速地掌握課本陳述的重點。 舉例來說,講到地球內部分層時最重要的就是「地震波波速隨深度變化圖」,要把這張圖所涉及的概念講清楚,至少需要半節課的時間;講到米蘭科維奇循環時,只有3張圖,但講完它造成的影響就需要1節課。所以,要讀好課本,一定要記得搭配圖表閱讀! 文字蘊藏的資訊量很高,但解讀起來並不是那麼容易,大段落的文字閱讀下來,往往會讓人迷失在文字海裡,茫然不知所措。此時,圖表就如燈塔一般,可以幫助學生抓住重點。但這不代表只要看圖表就夠了,就像要瞭解三國,不能只看漫畫版,要閱讀文字版才能獲得更多細節。當然,讀陳壽的三國志,比讀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更好,不過那又是另一件事了。 三、多思考,以點連線,以線成面 「記憶」、「理解」這兩種方法一直都是學習的主旋律,面對新的知識,我們採取什麼方式學習,會影響我們最後的成效。以高中地科來說,有些內容只能記憶,有些可以理解,例如:「由北極上空看地球,地球以逆時針方向繞太陽公轉,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同」這樣的知識就只能記憶;「表層海水的鹽度主要受到蒸發量和降水量的影響」則可以理解。前者只能記憶的原因,是因為它是「偶然」的結果(地球公轉方向最終可推論到形成太陽系的原始星雲自轉方向,但原始星雲為何是這樣自轉,就只能說是偶然了);後者可以理解,是因為它表示某一現象的形成機制。 過於偏廢某一種學習方法都會造成問題。試想,如果不記得「地球公轉與自轉方向相同」,那「太陽在天球黃道上的運行方向與地球自轉同向」、「1恆星日比1太陽日少4分鐘」等內容就無法理解了。反之,如果全然記憶而不理解,前述例子就會變成毫無相關的內容,只能一一記憶,顯得龐雜而瑣碎。 但更基本的問題在於「人是如何學習的」?高一剛開學時,同學們不免會自我介紹,大家輪流介紹之後,你/妳認得幾位?若換個方式問,班上同學顏值最高的是誰?這個問題相信大家都能順利回答。不管一開始認得幾位,相處越久,我們認識的同學就會越多。對人類來說,單一的知識點並不容易回想或記憶,但知識間連結越多、越緊密,就越不容易忘記。因此,盡可能地將所學到的知識彼此相連結,是件重要的事。而知識的連結需要靠思考,思考需要時間。所以,如果你/妳要補習,不管要補幾科,請確認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思考,不然補習是沒有意義的。請記住,無論老師上課講的多有道理,那些知識連結都是他的,除非你/妳自己重新建構一次,不然那些知識對你/妳而言,都只是「單一的知識點」。 再者,知識的連結必須是有邏輯的、合理的,不然可能會產生以下的錯誤連結:「因為高壓有下沉氣流,且颱風中心有下沉氣流,所以颱風眼在地面的氣壓比周圍大。」這是高一學生很容易出現的錯誤連結,會有這樣的錯誤,源自於對「名詞定義」的誤解。大氣在垂直方向上,因氣壓梯度力與重力達平衡,所以空氣塊的上升、下沉運動並不是氣壓梯度力或重力造成的。換句話說,下沉運動的成因可能有很多,而颱風眼之所以會有下沉氣流,與眼牆在低層大氣有最強的輻合作用,造成較強的空氣抬升運動有關。 最後,感謝你/妳耐心看到這裡,畢竟一篇兩千多字的文章,沒有任何圖表輔助的情況下,要硬吃下來真的是有些辛苦。無論你/妳是高一、二的學生或即將面臨學測的高三生,都希望這一篇文章的觀點對你/妳有些幫助。在此,由衷地希望學生追著地科老師問問題的情況可以因這篇文章而有所改善,畢竟地科老師在每個學校都是稀有動物,請大家好好愛護、珍惜。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如何學習地球科學
高中學科 【學測考前衝刺】地理科三大學習心法
Photo via McLac via VisualHunt 地理是一門在生活中進行探索的學科,而高中地理則在「理解生活」這個意涵上將課程分為三大部分:通論、區域地理、應用地理,分別於高一至高三的課程中進行講授。三個部分的讀書方式有所差異。通論地理的概念很多,例如:高一上有地圖、地理資訊、自然地理;高一下為人文地理:產業、都市、人口……等,在平時就要多記憶各個概念的定義,在理解基本概念之後,再練習推理,需要建構自己的思考系統,以利於真正「理解」概念,並加以應用。區域地理著重區域特性,先了解各個區域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特色再了解當地人地互動的脈絡,最後總結出區域特性。以下則根據地理能力的培養,提出筆者淺見。 一、學習時:善用圖表,理解概念 【1.認識圖表與應用】:高中地理強調空間位置,富含很多地圖、統計圖表與統計地圖的應用,看懂課本裡各地圖與圖表的特性後,可嘗試接觸與繪製各種不同的地圖。 【2.了解概念而非單純背誦】:地理學習重視因果關係的推演與概念的應用,若要釐清與熟悉課本中的各種概念和定義,可先抄寫並記下其定義,再思索每個名詞背後的「成因」、「過程」、「影響」,便可游刃有餘的解答各種試題或應用在高二、高三的學習上。 【3.運用紙和筆的思考與學習】:學習完每個章節後,可學習製作心智圖或系統圖並抄寫於紙上,也可製作比較圖或比較表,透過自己的整理與書寫,可加深記憶並理解各概念與各區域特色。 二、課堂上:專心聽講,先想再問 【1.上課專心聽】:課堂前可先預習,學習自己抓重點,並在課堂上專心聽課,然而重點在於學習老師如何整理課本資料,了解老師如何推論因果的過程,以及老師上課的脈絡。 【2.上課認真回答問題,並於不了解處發問】:課堂上的發問可以快速的反應出學習上的盲點與疑難。 【3.課後複習】:可比對自己整理與老師整理的資料,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然後試著解釋每個概念給自己聽或是同學聽,讓自己與同學能真正的理解。 【4.題目多做,但要有品質的做】:學習後透過試題的練習,找出自我學習的盲點,除了有助於了解試題方向和重要核心內容,還可以了解自己的實力,並幫助自己對課本重點的掌握。但,要記得是學習過後再做試題,以驗收學習成果而不應藉由做試題來取代學習。 【5.掌握問問題的要點】:看到自己答錯的題目不是錯了就問,需先思考問題,找出自己出錯的原因,找出原因或疑惑處之後,再就疑惑之處詢問老師,如此老師才能告訴你/妳推論需要思考的面向。另外,除了找出正確答案外,能不能說明錯誤答案為什麼錯?相信這樣可以讓曾犯的錯誤成為自己成功的基石。 三、課堂外:觀察周遭,製圖思考 【1.多觀察與思考,對生活中的事物保持熱情】:未來的地理考科,強調統整與生活化,故地理的學習,不應也不可能僅限於課堂上的學習,所以平常可以觀察生活周邊的事物,可以根據「理論與事實的比對」、「同一區域不同時間的比對」及「不同地區的比對」找出相異處,研究與思考為何如此,以培養多元思考的能力。 【2.課外的閱讀】:平常可從報章雜誌與新聞媒體多了解生活時事,多與老師或同學討論,可從每一件事情的原因(WHY)、對象(WHAT)、地點(WHERE)、時間(WHEN)、人員(WHO)、方法(HOW)等六個方面提出問題進行思考。 【3.培養讀圖及繪圖的能力】:閱讀的過程中,可將讀到的脈絡整理成地圖或圖表,有助於事情的記憶、理解與釐清。 結語 地理學習目的在於培養學生「探究生活的能力」,能對地表現象的分布、交互作用與區域特色有極高的興趣。透過圖表能力的培養;概念的理解、應用與分析;廣泛的閱讀與觀察;邏輯思考的能力的訓練,可以讓地理的學習更加紮實且精進,而這一切都有賴於平時一步一步的累積以及對生活的熱情,相信透過平日的練習以及師生的共同成長,可以讓地理的學習獲得佳績。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地理—理地之學
高中學科 【學測考前衝刺】化學科五大準備秘訣
Photo via PublicDomainPictures via VisualHunt 教書多年,常遇到學生會帶著困惑的眼神問我:「老師,學測要考的科目很多,化學該怎麼準備起……?」此時,我都不加思索的說:「還不簡單,就丟掉你的手機、關掉你的電玩,就可以啊,XD!」博君一笑!其實準備考試真的是要有些方法!良好讀書方法與心理狀態可避免考試失常或自亂陣腳,最後失去信心而放棄的機率!所以本篇內容將分五部分說明。 一、高三課程不偏廢,並自訂自己的讀書複習計畫 很多學生在面對高三上各科都有進度的形況下:如自然組學生有選修化學、物理與生物,再加上國英數。社會組的學生也是類似的情況,不得了!這要怎麼複習啊?很多同學的解決方式就是二擇一:放棄了進度,選擇了複習。這樣真的有用嗎? 其實高三各科進度課程都有機會咀嚼高一、高二的課程內容,放棄進度,就等於失去各科的統整機會,化學當然也是!因此兩者不可偏廢:因為學測大多考的是統整,非單一概念;所以不妨把握這白天的進度課程,把他當作是練習統整、學習打破章節的大好機會,並在課餘自訂學測化學複習計畫,寫法範例如下表,請參考。 每一個科目,一星期至少選兩次複習時間,每次皆可微調,但下列數點務必遵守: 1.不好高騖遠,須按部就班! 2.不因為有其他事情,就刪掉今天晚上要看化學內容! 3.除非因統整關係,不要因為在某一章不懂,就跳頁或跳章節複習! 二、注意各章重點與需統整的概念 現將基化一與基化二各章需統整與弄懂的概念羅列如下表。 三、大量練習題目 考古題的練習其實不是為了背題目,它最大的功能是反映出我們的統整是否有做到、該理解的定義是否到位,同時也能理出該章節的考試方向,好處很多。如同準備運動會的大隊接力,賽前一定要有充分練習,才能得到最好的成績。 四、注意閱讀題型的重點提示 閱讀題型有很多文字,在閱讀時一定要挑出在課本上所見過的專有名詞,並朝這些專有名詞的定義去思考。相信必能找出一些方向感,這也是我們在上表中一定要弄懂各名詞定義的重要;同時面對其他非閱讀題型也會有意想不到的幫助。 五、生理時鐘的調整 學測自然考科的考試時間是下午一點鐘開始。所以用一個學期的時間調整好生理作息,能在下午一點前就保持清醒狀態,否則很容易因為剛睡醒,思考仍未調整好而無法敏銳,導致該拿的分數拿不到。 最後,這場幾乎馬拉松賽的學測要考驗的,不是只有考科上的充分準備,更多的是心理戰。隨時給自己信心,找幾位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唸書、一起討論;在讀累時一起打氣、一起運動,給彼此鼓勵是相當重要的。堅持用心考完學測的最後一科,準備迎接勝利的果實! 老師,祝福你/妳們,加油!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同學們來吧!準備化學學測 【 化學考科 】
高中學科 【學測考前衝刺】生物科三大應試策略
Photo via felixioncool via Visual Hunt 生物科目是與日常生活比較接近的一門學科,基本上生物學的知識,都是一些基本概念,至於較深入的生物學,則比較著重於推演、假設和求證,所以在學習生物學時,平時就要多記憶專有名詞,理解基本概念之後,再練習推理,如此的學習才能根深蒂固。至於學科能力測驗的目標主要在評量考生的基本能力,所以難度上較為簡易,因此同學準備的方式應有所不同,以下提供筆者淺見,供大家參酌。 一、平時扎穩根基,奠定深厚實力 胡適說:「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生物科既要記憶又需要理解,所以在學習的技巧和工具上就更顯現其重要性了,善用它,就能如魚得水。 【1.繪製心智圖示】:將課程所學的生物學內容,以心智圖串連,作完整的歸納與系統整理,以幫助自己掌握正確清晰的概念,融會貫通全盤的內容,進而能舉一反三。 【2.務必作實驗】:生物學的知識,往往是眼見為憑,只要是親自操作過的概念,留在腦海中的印象最為深刻,如此可以避免記一些生澀的生物名詞。透過實驗操作,了解實驗的操作步驟和目的,不僅可驗證課本所習得的重點概念外,更能培養探究科學的素養。 【3.臨摹生物構造圖】:很多的生物知識都潛藏於圖中,若能經由親自寫過流程或畫出構造圖,並了解模式圖的真實大小、所用單位、構造所呈現意義,以及該圖示取自何種材料?切面的位置?所能預測的情況等,就能更加的了解和熟悉。就如同外科醫生在外科手術前,都會在腦中冥想每一步驟和構造與細節,模擬臨場現況,期能在真正執行手術時,應付所有情況。 【4.善用坊間線上輔助教材】:複習或解惑多可利用線上教學媒體素材,將不易懂的概念或知識,透過輔助教材,重新再學習或溫故而知新,解決心中的疑難雜症,強化學校所學習的核心概念。 二、掌握統整概念,瞭解來龍去脈 生物知識的建構,可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巨觀至微觀、具體而抽象,層次連貫而分明,尤其是核心概念與子概念的連結,應循序漸進了解彼此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不斷回顧反思彼此之間的關係,達到相關概念的融會貫通和綜合統整。 另外,最好熟悉課綱所列的主要概念,雖然目前課程採一綱多本的模式,各版本在內容取捨上多有不同,但是考題脫離不了以課程綱要為原則,因此複習時以此為主,不要花費太多時間在不必要的地方。 三、勤做學測試題,關注周遭時事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學測這幾年的考古題比例很多,以探討活動來說,五年的考題中洋蔥根尖大概出現了三次。故勤作歷屆學測試題,有助於了解試題方向和重要核心內容,還可以了解自己的實力,並幫助自己對課本重點的掌握。 但是,千萬不要把課本當作學習生物學的唯一來源,除了應多注意周遭所發生的時事外,一定要養成定期閱讀科學相關的雜誌,如《科學月刊》或《科學人雜誌》,養成讀後摘述重點,並將課堂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其上作比對和驗證。 結語 學測測驗只不過是一種手段,比測驗更重要的目的是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才是教育的重要目標。然而今非昔比,目前是資訊發達,流通快速的年代,欲獲得生物學的相關資訊是非常容易且快速,但獲得的是資訊而非知識。論及知識的建構,仍然需要透過學校教師,引領學生,經由系統化的學習模式下,讓學生習得生物學知識;並透過紮實的訓練,一步一腳印,慢慢堆疊,砌成一道堅固又穩定的城牆。因此知識建構的愈紮實,就能通往更高的生物學殿堂,也就愈能一窺生物學的奧秘。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生物學學生物──學測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