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學習

特色課程 【2018跨域學習】調查報告x嘉義大學
對同學而言,跨域學習已是未來職涯發展不可或缺的能力,在校就讀期間若能多方選修跨域課程,不管是校內或校外所開設,不論是修輔系或雙專長,在自我專業外多培養一樣能力,都能讓你成為業界的搶手人才。 在針對全國149所大專校院所做的「2018跨域學習學程」問卷調查報告中,國立嘉義大學校內有14個跨域學程。相關資料整理如下,供同學們參考。 校內跨域學程 ★關於國立嘉義大學「跨域學習」的其他資訊,請上官網查詢 ★想了解其他大學關於「跨域學習」的課程現況嗎?請參考:2018 臺灣149大學「跨域學習」大調查 ★資料來源:「大學問」(www.unews.com.tw)及《財訊》於2018年底合作出版的《為孩子選對最佳大學-2019入學全攻略》問卷調查報告。
特色課程 【2018跨域學習】調查報告x中央大學
對同學而言,跨域學習已是未來職涯發展不可或缺的能力,在校就讀期間若能多方選修跨域課程,不管是校內或校外所開設,不論是修輔系或雙專長,在自我專業外多培養一樣能力,都能讓你成為業界的搶手人才。 在針對全國149所大專校院所做的「2018跨域學習學程」問卷調查報告中,國立中央大學校內有2個跨域學程和3個微學分可供同學選修,內容橫跨多元領域,此外並與中原大學、元智大學等共同開設跨域學程。相關資料整理如下,供同學們參考。 校內跨域學程 校外跨域學程 微學分 ★關於國立中央大學「跨域學習」的其他資訊,請上官網查詢 ★想了解其他大學關於「跨域學習」的課程現況嗎?請參考:2018 臺灣149大學「跨域學習」大調查 ★資料來源:「大學問」(www.unews.com.tw)及《財訊》於2018年底合作出版的《為孩子選對最佳大學-2019入學全攻略》問卷調查報告。
好書 養成習慣,你也是「學霸」
自2002年起從事教育志工活動以來,我見過無數位在韓國自稱學霸的學習高手,尤其接任某雜誌的學霸專訪委託後,多年來我親自拜訪過各地區、各學校裡大名鼎鼎的「學霸」們。 每當我訪問他們究竟是如何讀書時,經常得到令我困惑的答覆,因為只有一句:「沒什麼方法,就讀啊。」有些學霸甚至連讀書計畫都沒有。這些人一開始給我的感覺是故作謙虛。後來,我懷疑他們是不想透露讀書秘訣,所以才隨口敷衍,但是最後我發現,他們的回答是事實。沒錯,真的是沒想太多,讀就對了,因為他們早已把讀書養成例行性的習慣。 為什麼學霸的回答總是了無新意? 對於學霸來說,他們並沒有刻意讀書,而是習慣帶領著他們每天學習。能夠創造出這一切宛如奇蹟般的成果,都要歸功於那些看似不起眼、微不足道的學習小習慣。 三色筆讀書法:紅藍黑區分重點 我很喜歡買筆,不一定要價格高貴或是名牌,但一定要準備很多支。我最討厭需要用筆時,卻發現身上沒有半支筆的感覺,搭車途中要是想起某個好點子,或者突然想通某個概念、有所啟發時,就會想趕快寫下來。我從很早以前就經常使用三色筆,也就是最普通的那種,一支筆身同時擁有黑、紅、藍三種顏色,為何偏要用這種筆呢?其中也暗藏學習秘訣。 首先,是為了節省時間。沒錯,我連從筆筒裡翻找出黑筆、紅筆、藍筆的時間都想省,而且每當我想要使用紅筆或藍筆時,這些筆就會突然長了腳似地不知去向,怎麼找也找不到,或是遺留在房間書桌上沒帶出門,我很討厭這種情形。 第二,是基於顏色上的運用。對學生來說,身邊沒有半支色筆或者不使用色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但事實上真正知道怎樣利用不同色筆有效學習的人並不多。如果你隨機找學生問說,紅筆要用在什麼地方,通常得到的回答都會是,用在標示重點或批改答案,藍筆則用在比較不重要的內容或塗鴉、補充說明。 的確,我也會在重點部分用紅筆作記錄,尤其是老師再三強調的內容及特別叮囑過考試會考的內容,我都會用紅筆標示出大大的記號,寫上「必考」兩個字。另外,遇到難以理解或不懂的內容時,我會用藍色筆標示,不論是自習還是上課時間,都會不假思索地使用藍筆。 一般筆記或課堂上的補充說明,我都用黑筆記錄。當然,如果這些內容也有必須標出來的重點,就會用紅筆標示,難以理解的內容則用藍筆。 像這樣運用不同顏色的筆,最大的好處是,一下課馬上拿著教課書去找老師時,可以直接把藍筆標示的地方給老師看,並問:「老師,這是您上課時所講的內容,但我還是聽不太懂。」這也是為什麼我總是可以在下課的第一時間衝上去請教老師解惑的原因。 最後一點,是因為這套簡單的三色筆讀書法,在考試期間能發揮作用。即便面對考試日期迫在眉睫需要臨時抱佛腳,也能沉著應對,穩住陣腳。反正只要攤開書本,看見紅色標示處就表示必考內容,所以你會馬上知道自己的首要任務就是把這些紅色部分記熟,光是背熟這些重點,基本上就能穩操勝算,少說也會有個基本分。然後再讀藍色的內容,那麼就能專挑整體內容中自己不懂的部分,也就是需要熟記的部分來加強溫習。 我只是靠一支不起眼的筆,就能確實標示出重點及不明白的部分,讓自己達到有效學習。記住,要懂得善用顏色區分的意義,但不建議使用顏色超過三種,因為這樣反而容易造成混淆。 學霸復習法:課後5分鐘的力量 「對書呆子好一點,你未來很可能會為他工作。」 這是世界首富比爾蓋茲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他為了創業,大學讀到一半選擇休學,因此,許多人以為他會認定上學和讀書不重要,但事實卻正好相反。 有些學生儘管下課鐘響,也會持續沉浸在讀書世界裡,不為所動。他們不理會那些一聽到鐘聲響起便衝出教室朝福利社奔去的同學,只默默地坐在位子上溫習功課。他們經常被同學嘲諷是只知道讀書的書呆子,但正如比爾蓋茲所言,這些專注力強的人成功機率高,是我們需要好好建立關係的未來人脈。 學霸們通常不會一下課就馬上從坐位起身,很多都會當場再復習一遍,就算只是短短的時間也會善加利用。一名以資優生身分進入首爾大學的學霸就曾分享過,自己的讀書秘訣就是「每到下課,並不立即起身,而是先花5分鐘復習剛剛課堂上所學的內容,接著才花剩餘的5分鐘來休息」。 上完課後馬上利用5分鐘復習的學習有效性,是經過實驗證明的;受試組分成A、B兩組,A組同學要在課後立刻花5分鐘進行復習,B組則不必復習,六週後這兩組同學進行了一場測驗,結果A組比B組高出1.5倍的記憶率。 復習是不可或缺的事項,不論如何都得進行,但如果是在學習完新知後過幾個月,到了臨考前才翻開來復習的話呢?想必一定會面臨「這到底在說什麼?」或者「我真的有學過這些內容嗎?」等納悶情形,因為你會對那些內容毫無印象,宛如初次閱讀般感到生疏。 反之,如果是在課後馬上復習,幾乎不會有失憶的情形發生,因為才聽過老師講解的內容,立刻複習,瞬間便能理解與彙整資訊。儘管有些麻煩,學習完馬上復習,絕對會比考試迫在眉睫才來重讀,來得更為順利且學習效果好。 運用間隔效果 就算是相同的內容,間隔一段時間再重新復習會更有效,心理學將這種現象稱為「間隔效果」,各位只要運用一點點間隔效果,便能達成更有效的學習。那麼,究竟該如何設定間隔呢?方法其實早已公諸於世。 這張復習週期表,是由心智圖發明者東尼.博贊所提出,透過表格可以發現,隨著復習次數提升、間隔時間越長,復習時間就越短,從頭到尾總共只花16分鐘左右復習,就能完全掌握上課1小時的內容。 如果想要把上課所學內容變成自己的知識,日後在考試或生活上都能使用的話,絕對不能只復習一遍就草草結束,打從一開始就應該先設定好要以多久為間隔復習5次,再來開始讀書。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經授權摘錄自如何出版社的《翻轉成績與人生的學霸養成術》。 《翻轉成績與人生的學霸養成術》 【作者】:姜聲泰 【譯者】:尹嘉玄 【出版社】:如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01日 【書籍規格】:平裝/224頁/14.8 x 21 cm 【好書哪裡買?】:*博客來、*讀冊
高中學科 【108課綱】從Line對話取材,示範自然素養命題
自然科學領域的素養可藉由探究與實作的課程來培養。關於素養的定義,以及探究與實作評量標準的文章,在相關刊物與12年國教課程綱要均有提示,本文不再重複。相信實施素養導向的課程目標,並不是單指學習課綱規定、或是課本撰寫的課程與知識,更是為了培育國民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各任何問題與挫折時,具備思考問題根源、謀求對策與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 利用生活取材 筆者在2018年3月某日晚上11點到夜深人靜的操場運動、並思考撰寫這篇稿件的靈感;邊散步邊與同學用LINE聊天。那天白天晴朗溫暖,但到了晚上卻有冬季的寒意。筆者隨手輸入簡訊:「在晴朗無雲的夜晚輻射冷卻,真的會特別冷」。沒多久有同學回覆:「晚上的車頂上面會有滿滿的水珠時…明天會好天氣」(如圖1)。本人當時頓悟到:同學這個自身體會到、用來預測天氣的經驗,即為在日常生活中展現科學素養的例子。 筆者讀中學的年代,沒有地球科學課程。而筆者的同學,是透過生活中的觀察、比較、記錄、形成結論,以這樣的模式來獲得此預測天氣的方法。我們當然可以批評這樣的預測不一定是百分之百的準確;但是擁有大學以上學歷、學有專精的氣象局預報員,也不能百分之百的正確預報天氣。在此筆者僅以下列示例,陳述素養導向命題如何結合生活情境與科學探究理念,以評量學生的科學素養。 素養導向課程的精神之一是生活化取材;而學生培養的素養,也必須要能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因此以下筆者就依上述與同學「夠生活化」的對話來設計幾道素養導向試題。依據教育部105年2月公布的12年國教自然科學領域草案,訂定學生探究能力與表現指標,包含:想像創造、推理論證、批判思辨、建立模型、觀察與定題、計畫與執行、分析與發現、討論與傳達。因此筆者設計的題目,將盡量符合其中幾項指標。 以下為嘗試設計知識之試題: 下圖1為某個中年人在某通訊軟體群組的聊天記錄。此次對話是有一人在三月下旬、將近11點的夜晚在田徑場運動時看到天上無雲、繁星似斗,不過有著冬季的寒意;覺得與當天白天的溫暖完全相反。因此留言:「在晴朗無雲的夜晚輻射冷卻,真的會特別冷」。群組中另有人回覆:「晚上的車頂上面會有滿滿的水珠時…明天會好天氣」。根據以上對話,回答以下各題: 1.圖1中對話內容:「晚上的車頂上面會有滿滿的水珠時…明天會好天氣」,如果真的有很高的天氣預測準確度,則其原理是下列哪一項? (A)夜晚相對濕度高,已經先形成降雨;使翌日相對濕度降低,故為晴天 (B)夜晚氣溫低,水氣凝結形成降雨;使翌日無法再降雨,故為晴天 (C)夜晚氣溫低,導致露點溫度也降低;影響翌日無法形成雲,故為晴天 (D)夜晚天上無雲,地面水氣蒸發後就散逸到高空;翌日空氣水氣含量減少,故為晴天 (E)夜晚天上無雲,源自於高氣壓籠罩、大氣穩定;翌日仍有沉降氣流,故為晴天 2.目前可由氣象局網頁下載,或向氣象局申購許多氣象資料。若要驗證「晚上的車頂上面會有滿滿的水珠時…明天會好天氣」是否正確,可向氣象局申請當地下列哪些氣象觀測資料?(應選3項) (A)氣象局網頁上提供的每天4張地面天氣圖,為台灣地區時間的2時、8時、14時與20時 (B)包含30年的年平均降雨量資料 (C)一個月中,每天逐時的雲量觀測資料 (D)包含50年的月平均最低溫紀錄資料 (E)一個月中,每天逐時的相對溼度觀測資料 3.若想要設計一個模型或實驗來驗證「晚上的車頂上面會有滿滿的水珠時…明天會好天氣」的正確性,以下的設計,哪一項較為接近真實的狀況? 4.若群組中有人看了這段留言後,提出「礎潤而雨」的現象來反駁「晚上的車頂上面會有滿滿的水珠時…明天會好天氣」說法的正確性,則關於這兩種說法,雖然都有水氣凝結在接近地面的高度,但翌日的晴雨狀況完全不同。以下針對這兩種說法的比較,哪一項是正確的? (註:「礎潤而雨」是指當空氣濕度高、水氣在氣溫降低時達到飽和,就會有水珠凝結在柱子下方的礎石上。在這樣的情況下,常會形成降雨) 素養題組說明 以上第1題,較為接近傳統的認知題型。作為素養導向題組的第一子題,以選文與試題中所揭示的科學概念,複習學生先備科學知識,以引導學生進入探究情境。 第2題以後筆者認為算是素養導向試題了。第二題是要收集資料來驗證個人提出假說的正確性,應該可以歸納在指標裡面的計劃與執行。 第3題個人認為可以歸納在指標裡面的建立模型;來做為驗證假說。(不過此題設計的模型實驗,很難得出驗證的結果。因此也可僅由(D)選項的照片來命名:測驗學生是否能指出如此的設計,在模擬真實情況時的錯誤) 因為一定會有人不認同這種預測的方式,所以筆者的第4個命題,應該可以歸納為指標裡面的批判思辨。 最後,相信多數老師會認同:選擇題容易批改評分,但不易命題;而非選擇題或申論題,則是容易命題、但不易批改與評分。因此,如果以上題組(共4題)能夠以選擇題搭配非選擇題的方式來命題,想必會更為理想。再者,在認定是否為素養導向題型的標準上,課綱中所強調的能力種類繁多,單就高風險測驗中要在某一題或是某幾題完全涵蓋這些能力指標實有困難。不過,即使素養導向試題僅涵蓋所有指標中的其中幾項能力,也與過往偏重學科知識導向的題目有所不同。因此筆者認為,即使無法完全涵蓋所有能力指標、甚至僅能評量到部分「指標」,素養導向命題的納入還是能幫助學生體現素養的意涵,因此樂見有這些不一樣的題目在未來產出。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利用日常生活群組對話作為素養命題示例
高中學科 【108課綱】三案例告訴你何謂自然科素養命題
在談素養命題之前,先提供三個事件,請大家閱讀和思考。 事件一   阿芸姨是一名任勞任怨的家庭主婦,她家裡的浴室剛更換了新的洗手台。她發現這個新洗手台的大理石檯面很難清理。她說:「我已經用洗廁所最厲害的鹽酸去刷洗檯面了,還刷了好幾次;不管怎麼刷,檯子表面還是一層霧霧的感覺,怎麼清理都沒辦法恢復光亮感。這個洗手台的品質實在很差!」 事件二   寒流來襲,高山降雪,記者於合歡山上報導積雪情形。「到底積雪有多厚呢?」記者拿出溫度計,說:「直接用溫度計,往下一插。」他指著插進雪堆裡的溫度計,鏡頭拉近拍著溫度計上的刻度,記者說:「可以看到,將近是20公分的深度。」 事件三   某國家公園步道上,大家欣喜地看著從灌木叢中跳出來的金翼白眉。國家公園志工對大家說:「金翼白眉是臺灣特有種鳥類,也是畫眉科鳥類當中分布海拔最高的一種。另外,因為牠常常會在山區的垃圾桶附近撿食人類遺留的食物,所以還有個綽號,稱為高山垃圾鳥。但事實上,牠的食物主要是果實和昆蟲。因此,希望大家不要任意餵食野生動物,也避免將食物和垃圾留在野外,盡可能將所有物品到帶下山,降低我們對野生生物的影響。」話才說完,立刻發現另一頭的草地上,有幾隻金翼白眉正在啄食遊客撒到地上的餅乾碎屑。志工前去說明避免餵食野生動物的概念,遊客不以為然地說:「瞧!他們在這麼冷的高山上,需要補充熱量,他們很餓,吃得多麼開心!」 看完上面三則事件後,不曉得大家有什麼想法呢?而在這裡要特別強調的是,上面的三則都是真實情境中所發生的真實事件。現在,就讓我們針對三個事件中的阿芸姨、記者、和遊客,來分別討論他們的行為吧! 【事件一】 由於大理石的化學成份是碳酸鈣,而鹽酸則是氯化氫水溶液;因此當大理石檯面接觸到鹽酸時,自然就會發生化學反應,而產生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即反應方程式: CaCO3(s) 2HCl(aq)→ CaCl2(aq) H2O(l) CO2(g) 如果家庭主婦阿芸姨清楚瞭解大理石和鹽酸的成份和特性的話,相信她就肯定不會使用鹽酸來清洗大理石檯面了,因為這就是造成大理石表面產生霧狀感覺、怎麼刷都刷不乾淨的原因! 【事件二】 記者試圖實際測量積雪厚度,好向觀眾說明降雪量。一般來說,表示積雪厚度的方式是以「長度」並採用「公分」為單位來呈現,因此應當使用測量「長度」的工具,例如「直尺」。然而,記者卻拿了測量溫度的溫度計來使用,還把溫度計上表示溫度的刻度當作測量的長度來播報,這很明顯的是測量方式與測量工具的誤用。 【事件三】 即使地處高山、氣候寒冷,棲地中的動物需要能量,也應該由動物自行尋覓牠們適合的食物,而不是由人類去餵食不適合野生動物食性的餅乾。雖然遊客展現出了對野生動物的喜歡與愛護的心意,但任意餵食野生動物仍然是屬於不合宜的行為。 核心素養,正確應用知識的能力 顯然地,這三個事件中的阿芸姨、記者、和遊客,他們在生活中的這些表現分別展現了部分的盲點;他們的某些知識、能力與態度需要被加強,包括對於學科知識的理解(如:化學物質的特性和化學反應)、相關技能及其應用(如:測量的技能和工具的使用),以及合宜的態度表現(如:合宜的保育概念及愛護自然的情操)。 如果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語言來說,這就是所謂的「核心素養」,也就是一個人為了適應現在生活及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教育部,民103)。 一個具備核心素養的人,除了具備面對現在生活和未來挑戰所需的知識和技能之外,同時還必須能夠有效地實踐這些知識和技能。也就是強調一個人將知識和技能適當地、正確地應用在生活情境中的能力。未來大考在試題素材的引用上,也將朝著融入生活情境的方式來設計與命題。期待未來的高中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再過度的背誦片段而零碎的知識;而是能將所學習到的能力,類化和遷移至真實的生活情境之中。並且在面對真實的問題時,可以正確地判斷,並且整合運用相關的能力,進而有效的解決各種生活中所遭遇的問題,真正融貫理解和欣賞宇宙萬物間的學問與奧妙。 **參考文獻:教育部(民10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處處留心皆學問,落花水面皆文章-淺談情境化之素養命題
高中學科 【素養導向】八種方式帶領課堂討論
108新課綱強調核心素養和以學生為本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在知識、能力和態度上與實際生活的連結。對老師而言,如何打破學生所習慣的被動學習,在課堂中帶動同學的發問與討論?文中8種方式,可以做為教學現場的參考。 2013年1月,《評鑑雙月刊》41期〈如何利用問題(課堂討論)引導學生學習〉一文中,作者曾提到若要周全運用此種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也同時是需要改變的(史美瑤,2013)。 許多教學文獻指出,「同儕學習」以及「課堂討論」可以增加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有助於教學活化與學生深化學習,也加強學習成效。只是多數的學生習慣於被動學習,不習慣在課堂發言、提問,或主動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同時,大多數的教師仍沿用「我講你聽」的傳統教學方式「告知」學生,較少讓學生自己發掘問題、尋找答案,也鮮少和同學彼此相互學習。 課堂討論:帶動學生提問 如何利用課堂討論來強化傳統教學、以「問題」引導學習,不僅是一般教師教學上的挑戰,也是學生學習時的弱點。事實上,教師有許多方法與規則可以帶動學生在課堂間進行討論。以下針對常被引用、簡易可行的八個課堂討論方式加以介紹: 一、「三人為師」法則(three-person rule) 在討論開始之前,教師先設定討論發言的規則。例如,每個人皆可針對討論中的問題發表意見,但一旦提出意見後就不能再發言,必須等至少其他三個人表達意見之後,才可再說話。這樣可以避免有人霸占多數人的討論時間,學生也能因多聽了他人意見,而不會執著於自己單方面的思考方向,或是匆忙做出偏頗的結論。 二、滾雪球式討論(think-pair-share/ snowballing) 由老師提出一個問題,讓每個學生針對問題寫下自己的想法(或答案)──無論對錯(think)。約兩分鐘後,教師讓學生與鄰座的同學分享他們寫下的想法(pair);討論兩分鐘後讓他們再找另一個二人小組,討論分享他們的心得(share)。老師應提醒學生在討論時著重彼此間觀點的差異性、相似性,是否可有新的論點由此討論出來。如時間允許,可以讓學生再找其他四人小組繼續討論下去,直到全班都加入討論為止。 在國外,這種課堂討論方式可以運用到約65人左右的班級。最初的兩人小組往往是最能深入交流的,但加入越多小組後,越可聽到更多差異及共通觀點。這種討論訓練學生歸納整理前面那一組討論的結果,再由其中建立大組討論的基調接續討論。教師可以將學生最初的個人思考紀錄收回,作為出席率的考核。 三、關係圖表(Affinity Mapping) 由老師提出一個可以有多種見解或是答案的問題讓學生來回答;比方說:政府全面減稅有哪些影響?哪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學著作是每一個人一生都應該閱讀的?然後讓每位學生在便利貼上寫下數個答案,一張便利貼只寫一個答案,但答案不限量。寫完後,讓學生貼在選定的牆壁上。一旦全部貼完,全體學生開始動手將所有的意見貼紙依相似性分類,並且給每一個類別一個分類名稱,最後讓他們解釋為什麼會如此分類,以及這些類別之間的相關性。 這個活動可以讓學生抒發個別的意見與想像力,經由討論後再彙整出共識。整個過程可訓練學生在面對一個相對複雜的問題時,先從微觀出發,最後整理出整體觀念的大方向,以及各個子課題之間的關聯性。 四、精句摘要(Hatful of Quotes) 在討論選讀課文之前,教師把一些課文中重要關鍵句子,或是有爭議的論點打印出來。每一個重要引述都重覆打印,然後裁成紙條放入一個帽子或是容器中。上課時,教師讓每位學生從中抽取一個紙條,學生則有一分鐘的時間針對所抽到的紙條題目思考,然後依序念出抽到的精句摘要,並且發表他的看法。 每一個精句摘要都可能會有五、六個人同時抽到,當全部同學都發表完意見後,教師可以帶領全班總整理,歸納出重點來。由於每位學生都須對選讀的課文發表觀感,這種方式可以敦促每位學生對所有選讀課文都必須課前預習,在課堂發言時才能言之有物,也保證每個人都能參與討論。因為討論的範圍是可以預期的,對比較內向的學生來說,只要課前有所準備,課堂討論的也是熟悉的內容,自己即較容易掌控,也比較有勇氣開口。 五、維持原狀或改變立場(Stand Where You Stand) 教師針對某一重要議題,事先給學生閱讀相關文獻,閱讀內容包括各種不同角度的論述。上課時,教師先就課前閱讀的課題提出陳述,再給予學生三分鐘寫下贊同或反對的意見及理由。於此同時,教師在教室的四個角落擺下「非常同意」、「部分同意」、「部分反對」、「非常反對」的牌子,請學生選擇一個最代表他們意見的牌子,站到那一區。同區的學生則兩人或三人一組,先各自分享自己選擇該區的理由,每一區再向全班同學輪流陳述他們的理由。在聽了別組的意見之後,每一區的任何一位學生若覺得某一區的理由具說服力,都可轉到該區去。 當四個區組都陳述完畢,請大家統計每一組的票數,而中間轉換組別的同學也必須分享是何種原因說服他們轉變觀點。這種身體力行式的討論可以提升上課時的活潑學習成效(尤其在下午午休後的課程),並引導學生學習分析有佐證的觀點,如何以證據說服他人。 六、心口合一解決問題(Thinking Aloud Pair Problem Solving) 學生分成兩人一組,教師給他們一系列問題。學生輪替扮演「問題解決者」與「聽聞者」。問題解決者先大聲朗讀出其中一個問題,然後陳述自己認為問題解決的每一個步驟(thinking aloud),「聽聞者」就跟著「問題解決者」的每一個步驟來解決問題,同時提出不清楚的地方。「聽聞者」不能代替「問題解決者」解決問題,若發現有錯誤也不能直接指出錯誤的所在。到下一個問題時,學生就互換角色。 這種小組學習加討論的方式,對醫學、工程與數理科的學生特別有助益。學生藉由說出解決問題的每一個步驟強化深度分析能力,也測試他們是否真正掌握問題的核心。因為他們不但要能清楚敘述自己腦子裡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更重要的是還要讓別人能聽懂,可以同時跟著他們的步驟解決問題。 七、拼圖學習(Jigsaw Puzzle) 課前先把學生分成五至七人小組(依班級人數而定),每一組負責學習一個新的課題項目。上課時,小組聚集討論每人的學習結果,包含其中的差異與共識。綜合結論後,小組成員共同決定甚麼是課題重點,以及如何將此課題「教會」其他小組。此時,該組每個成員都變成該課題的「專家」(expert)。 第二輪分組,將原先的每一個「專家組」打散另組新的小組,也是五至七人,新的每一組中都包含了一個原來某特定議題的專家。每一個專家負責把原先該組討論出來的重點與結論教導新一組的同學。過了一段時間後,每個人再回到原先的「專家組」,把在別組學來的知識再分享給組內同學。最後再由教師整合討論,決定是否還有未清楚需要再討論的問題,或是決定下一個應該討論的議題。 這個活動不但促進學生彼此「合作學習」的機會,也可控制學習的深度及廣度,同時又有機會扮演「專家」的角色,讓學生在學習時更投入。 八、感恩與迴響(Show My Appreciation) 在討論進行中,尤其是討論膠著不清時,教師可以叫一個暫停,讓學生回想從開始討論到目前為止,是否有「某一人」或是「某個論點」幫助自己釐清一些觀念,或是幫自己了解議題的多面性?還是某一個論述是自己從未想到過的?或是某同學的某一個說法把相關的思維串聯起來?抑或其中的哪一個例子,讓艱澀難懂的觀念豁然開朗了?教師可以讓學生用便利貼紙寫下後,張貼在教室四周,讓學生自由查看,並有機會反思,感受到自己的意見對整體討論的貢獻。 整個感恩與迴響只需約五分鐘時間,但是可以微調討論的方向與氛圍。在討論結束前十分鐘,教師可以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提出討論過程中所觀察到的心得,例如:是否有哪些議題該討論但未討論、哪些觀念被誤解或引用錯誤。教師可以幫學生找出相關觀念的連結,引導學生一起整理討論,一起做總結,並與後面的課程作連接。 反思學習:了解學習進度 「課堂討論」的教學方式是讓學生參與自己的學習,一起面對學習過程中的挑戰,從以往「你說我聽」的被動學習模式轉換至「我說我學我問」的主動學習。運用這種模式,學生與教師都需要一段適應期,也需要時時修正。教師可以運用「一分鐘反思」(minute paper)的方式,讓學生回饋學習的心得,調整討論課程的設計,在上課結束前可以發給學生一個無記名問卷,其中可包含以下五個問題: (1)你在今天上課期間什麼時候最投入? (2)你在今天上課期間什麼時候最無感? (3)今天上課期間什麼時候讓你獲益最多? (4)今天上課期間什麼時候讓你最困惑? (5)今天上課期間什麼討論讓你最驚喜(驚訝)? 教師收回問卷後,把類似且總數超過百分之十的意見挑選出來,於下一次上課時與全班一起分享,並討論如何接續下一個課題。 綜合言之,「課堂討論」的教學方式是讓學生做學習的主角,從說與學之中建構屬於他們自己的知識,教師則變身為一旁的助學者與引導者,而不再只是知識的傳(轉)述人。 【參考文獻】:史美瑤(2013)。如何利用問題(課堂討論)引導學生學習,評鑑雙月刊41:29-30。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八個帶領課堂討論的方式
高中學科 【108課綱】科學素養命題 結合生活和時事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強調培養「科學素養(Scientific Literacy)」。什麼是「科學素養」?具有科學素養的人是怎樣的人?筆者嘗試用自己的思維和語言描述這些概念。 科學素養,了解問題的本質 素養,是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修養和行為,包含內在的思考和外在的表達、行為和技能等。科學素養是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科學思維和表達能力,包含科學態度和方法,以及科學分析和評論等。一個有科學素養的人,能理解科學觀念,以科學態度運用科學方法探索問題,並能知道科學的侷限性,能求真求實,但不會偏執,能謙卑而非傲慢。 科學素養乃長期耳濡目染所形成,非一蹴可幾,誠如唐朝詩人杜甫的詩句「隨風潛入夜,細雨潤無聲」,短時間內不容易看出來,久而久之,科學素養就在靜觀思維裡,在語言表達中,在生活行為的範疇。 什麼是「科學素養命題」? 觀察與分析大考中心一年來的指考和學測試題,已有部分試題合乎科學素養命題方向,高中教師與學生可以透過這些試題了解什麼是「生活情境的素養導向試題」。筆者舉幾題106指考和107學測題為例,提供參考。 【106年指考物理科試題】 上述題目評量考生是否知道基本的科學定律和生活現象,從新聞報導的科學新聞中取材,經過設計成為情境素養試題,了解考生是否能理解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與星球的質量和半徑有關。 【106年指考物理科試題】 上述題目敘述的情境大抵可從新聞報導空難訊息中獲得,經過命題委員設計成情境素養試題,評量考生是否知道基本的科學現象,了解考生是否了解超聲波波速與波長、頻率的數學關係。 【106年指考物理科試題】 上述題目的情境,無庸置疑,是緊密結合生活情境的素養試題,是登山客熟悉的情境,也是生活知識。山頂上煮食的「壓力鍋」概念,經過命題委員設計成情境素養試題,評量考生是否知道基本的科學現象,是否知道當P=1大氣壓=1.03 x 103(gw/cm2)時,水沸點為100°C。由 的關係式推論解出答案,並運用物理量與國際單位的科學概念表示答案。 107年學測試題中也有幾道試題具有結合生活情境的科學素養題,包含2017年諾貝爾獎「重力波」相關題組,以及「福衛五號」人造衛星軌道和週期問題等,舉例如後: 【107年學測自然科試題】 上述題目命題概念來自高中課綱的「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等速圓周運動、萬有引力與人造衛星」等單元,命題委員取材最新的時事新聞,設計成生活情境的科學素養題,評量考生是否深入理解「克卜勒行星運動第三定律(週期定律)」的內涵,是否能應用基本的數學關係式解出衛星的高度。 據筆者的教學經驗判斷,這一題對一般程度的高中考生應有難度,即使高分群的考生,也未必能解出正確答案,主要是考生要仔細閱讀題目的情境,並且能了解「衛星軌道半徑是從地球中心算起」,因此本題提到「新衛星離地面的高度」,評量考生是否完全理解物理定律的內涵,且必須正確運算。若依循回答問題的順序,考生必須知道「福衛五號距離地表720公里,也就是距離地球球心6400+720=7120公里」,再從克卜勒行星第三運動定律思考,若新衛星距地心r,則列出數學關係式如下: 能解出正確的r=28480公里,最後能再解出「新衛星離地面的高度=28480-6400=22080公里」。 以上四題呈現大考中心很典型的生活情境素養試題,高中教師可取材為思考設計期中考模擬考題的範例。 命題趨勢:結合生活和時事 今年學測成績出爐後,大考中心劉孟奇主任表示,未來的命題趨勢將以素養、生活及整合、跨域等理念規劃命題,並呼籲學校應從期中考命題著手,讓學生適應素養命題方向。從學測的「素養題」內涵來看,就是能結合生活議題和時事新聞,誠如劉主任舉例:「飲料罐上也有成分標示,這就是自然,我們的考題就是要引導學生培養看懂生活的能力。」 劉主任進一步說明,針對十二年課綱,命題需要打破學科藩籬,未來世代面對網路等大量文本,同時需要在短時間內簡報,等於需要很強的整合和表達能力;孩子面對的挑戰並非考試,而是現實生活、未來就業等,在考試領導教學的社會氛圍中,命題形式要改變,素養命題要呈現,唯有大考中心改變,才能具體體現課綱的精神。 誠哉斯言,在臺灣「考試領導教學」的氛圍中,大考中心此番「語重心長」的說明,確實必要。 筆者淺見,高中教師面對新課綱與新課程「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提升結合生活情境的科學素養命題能力,刻不容緩。強化命題表達與敘述能力,廣泛蒐集素材,多實作命題,教師互相觀摩切磋,謙虛接納意見,應是可行作法。 如何研發素養導向題? 究竟如何設計生活情境的科學素養試題,筆者以親身經驗提供參考。 【第一題】:命題靈感來自新聞報導和《科學月刊》,試題設計如下。 以上閱讀題材和題組題是筆者閱讀新聞和科學雜誌報導後設計而成,目的是結合新聞報導和高中物理課程單元「電流磁效應」,設計與生活情境結合的素養試題,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生活議題,並能思考課本單元的內容,將物理生活化,在生活中思考物理。題目難易度屬於「易」與「中」,只要考生能耐心閱讀題目,具有基礎的物理概念,應能選出命題者設計的參考答案。 【第二題】:設計取材自筆者參與2015年在韓國大邱市舉行的科學奧林匹亞競賽之理論試題,並結合2018年2月在韓國平昌舉行的冬季奧運滑雪競賽情境,設計題目如後。 上述試題取材自新聞報導和參考科學奧林匹亞試題素材,設計成生活情境的科學素養試題,結合高中課程的拋體運動與能量守恆概念。第1小題測驗目標層次為「理解」,難易度「中」。考生必須能知道基本的科學現象、規則、學說、定律,知道忽略空氣阻力後的運動學概念,水平方向是等速度運動,垂直方向是等加速運動,列出水平位移(射程)和垂直位移(高度)的數學關係式,以此解出第1小題的答案。 第2小題的設計概念是能量守恆,測驗目標層次為「應用」,難易度「中偏難」,評量學生是否能由圖形、文字敘述等資料找出其特性和關係。考生若能知道「依據能量守恆的概念,減少的力學能等於摩擦力做(負)功」,並能引入動摩擦係數,寫出正確的數學關係式,再解出正確答案,即能得到滿分。 設計生活情境的素養試題,引導與培育學子科學素養,是正確的教育方向。儘管設計素養試題「看似平凡最奇崛,誠如容易卻艱辛」,我們仍要積極投入,鍥而不捨,持續研發科學素養的試題。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從生活情境與新聞報導中研發素養導向題
特色課程 107「彰師物理資優」招國高中生,9/30報名截止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針對「107學年度學生物理研究理研究人才培育計畫」招收中部地區國高中生,只要附上會考成績或由學校推薦即可參加甄選,預計招收72名國高中物理資優生,修業課程為期一學年,預計10月中旬開課,採每週六上課與寒假密集專題訓練的方式,修業期滿將頒發結業證書。報名9月30日截止,對物理有興趣的國高中同學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機會。 彰師大「高中物理資優班」將藉由物理概念講述、分組討論、實作及專題研究等方式,針對物理科學相關內容,訓練高中生進行主題、系統化的學習。使其熟悉高中物理的課程,並與大學普通物裡相連結,配合「探究與實作」的學習模式,提高其物理學習興趣與成效。並在課程中進行分組專題研究,以物理議題作專題,以強化學生獨立專題研究的能力,培育未來的科學研究人才。 中區國高中可報名,免學費 彰師大「高中物理資優班」的招收對象分為一般生和繁星生,中部地區的公私立高中生或國中資優班學生皆可報名參加甄選。 一般生只須繳交會考成績單及其他有利審查的證明文件。若無會考成績單,則可以國中在校歷年成績單替代;繁星生則須經由學校推薦。 彰化師大物理系經資料審查後,擇優錄取。並於10月4日寄送錄取通知單。錄取的同學免學費,只須繳交雜費7000元(含書籍費、材料費、物理營及兩天一夜校外教學費用),低收入戶則全免。 網路報名,9/30截止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107年9月30日止。 【報名費用】:免費。 【一般生報名方式】 步驟1:請至下列報名系統網址完成登錄各項報名資料。 ★彰化師範大學107學年度高中物理資優班報名系統 步驟2:將「基本資料表」(簡章附表2)和「審查資料」,經掃描寄至彰師大物理系e-mail信箱:diane8103@cc.ncue.edu.tw,主旨請統一填寫「107高資班甄選_姓名」;或以掛號郵寄至「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 陳佩君小姐」(地址:500 彰化市進德路1號)。 【繁星生報名方式】 步驟1:請至下列報名系統網址完成登錄各項報名資料。 ★彰化師範大學107學年度高中物理資優班報名系統 步驟2:請就讀學校掃描「繁星計畫各校推薦總表」(簡章附表1),寄至彰師大物理系e-mail信箱:diane8103@cc.ncue.edu.tw,主旨請統一填寫「107高資班甄選_學校名稱」;或以掛號郵寄至「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 陳佩君小姐」(地址:500 彰化市進德路1號)。 10/20開課,結業頒發證書 彰師大「高中物理資優班」採主題式教學,包含物理理論、實驗、演講、專題研究、國家實驗室參訪等,兩週一主題,搭配物理科學知識與實驗,由大學教授設計編撰教材、親自授課。寒假則安排密集課程專題訓練與校外參訪。甄選表現優異者,直升高二班,享有學雜費全免優惠。學生出席達總堂數80%以上及成績及格者,頒發結業證書。 【開學日期】:107年10月20日(六) 【課程內容】 ★資料來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高中物理研究人才培育」官網
特色課程 107「中山生物資優」招高一,9/26報名截止
107學年度「中山生物資優班」9月26日報名截止(以郵戳為憑),10月6日考試,預計招收南部高一新生正取60名並增額錄取20名。錄取後,將可接受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教授群的輔導,11月開課,採週六全天上課的方式,只需繳交不到萬元的學費。對生物有濃厚興趣的高中生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提升能力的機會。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的「高中生物科學資優生培育計畫(高雄區)」,旨在招收南臺灣對生物有興趣的高中生物資優生予以輔導,引導同學積極參與,親自操作實驗,使同學能夠廣窺生命科學奧妙,進而培養基礎科學研究的興趣,未來成為優秀的生物科學人才。 南臺灣高一新生及國中生皆可報名 中山生物資優班招收高雄縣(市)、臺南縣(市)、嘉義縣(市)、屏東縣(市)、澎湖縣及臺東縣(市),對生物科學研究有興趣的107學年度高一新生(國中生亦可報名參加)。 通信報名9/26截止 【報名繳費】:107年9月26日前(以郵戳為憑)。 【報名費用】:800元整。 【報名方式】:報名繳費步驟如下。 步驟1:請先下載招生簡章,印出報名表及准考證填寫完畢。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107【高中生物科學資優生培育計畫-高雄區】高一班招生簡章 步驟2:以匯票方式繳交報名費,匯票抬頭請註明「賴文秀」。 步驟3:將「報名表」、「准考證」、「匯票」、「寫好地址與姓名並貼妥限掛郵資的回郵信封2個」,寄至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賴文秀小姐收(地址:80424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10/6考生物一科 應考時請攜帶身分證件(身分證或健保卡)及准考證。准考證將於9月27日後寄出,若考前未收到,請去電洽詢(07-5253624)。考生座位分配表將於10月6日上午12時張貼於中山大學理學院中庭。 【考試日期】:107年10月6日(星期六)13:30~15:20。 【考試科目】:生物。 【考試地點】:國立中山大學理學院(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歷屆試題】:歷屆考古題可至下列網址下載。 ★高中生物科學資優生培育計畫--高雄區甄試試題 【錄取通知】:最晚於107年10月26日前寄出(可先至網頁查看)。 ★資料來源:國立中山大學生命科學系高中生物科學資優生培育計畫網站
高中學科 【108課綱】何謂素養命題:情境&整合&跨域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以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為標的,以「素養導向」為教學實踐的方針,而「評量」一方面在於檢核學生學習成效達成的程度,另一方面則在促進學生素養的發展與形成。因此「素養命題」當然就成為教學與評量中的重要一環了。 什麼是素養命題? 在了解素養命題前似乎應先了解什麼是素養導向或何謂素養?不過這是個大哉問,各家所述略有不同,若以如圖示目前廣為接受的素養導向4原則來看,整合知識能力與情境化應是新課綱命題的指導方針,這也契合如下106年11月大考中心發布的「108新課綱與素養導向命題精進方向」的要求。 何謂生活情境? 欲測驗學生對平均速度定義與概念的應用,以下列兩題為例: 非常相似的兩題!從表面上看來似乎題B很用心地加入了學生賽跑的生活情境,不像題A好像只要學生套套公式,但深入探討題B對學生的不良影響可能遠超過題A,為什麼呢?因為:題B提供了一個以假亂真的情境,若是虛應故事,為情境而情境,並不能提升學生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姑不論目前世界運動會上徑賽並無1公里(1000公尺)的項目,目前世界上也沒有能以每秒10公尺的速度持續跑100秒的人。更實際的是找不到1公里水平直線的賽道,跑了1公里,移動的距離(位移)通常不是1公里。比起套公式答對題A的學生,題B回答10公尺/秒的學生不但在速度量值尺度的概念上發生迷思,對平均速度的定義也混淆了! 情境首重真實,真的會發生,真的能經驗。然而,每個人的生活經驗並不相同,真實情境該對誰來說呢?學者,教師,命題者,或是來自廣大範圍的學生?開發真實情境並不容易,對學生而言真實的生活情境是非常複雜的,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限,學科知識往往深嵌於真實情境內,不經過深入閱讀、觀察不易抽取出來,或是所需知識超出課綱的範圍,勉強詮釋容易以偏概全,所以真實情境一定要加以簡化,如何簡化的合情合理實是命題者的挑戰。 以104年指考物理科的第8題為例: 這當然不是每個人期望經歷的真實情境,卻是一般生活中常見的待解問題。題中水平筆直,靜止不動,不轉動,忽略其他阻力,巧妙有效地將問題簡化至學生可解的程度。 一般說來,為了要清楚描述情境使讓即使沒有相關經驗的學生也有身歷其境之感,往往使情境題的題幹敘述較長。正如「108新課綱與素養導向命題精進方向」中所述:「雖然素養試題不必然是以長題幹與題組的方式命題,不過較高強度的素養試題(高品質的「情境題」)的確會傾向於以較長題幹或題組的方式來命題…」。 學生與教師的因應之道 對學生而言,應將有更豐富愉快的學習歷程,因為好的情境試題往往本身就是很棒的學習材料。當然廣泛閱讀以擴充生活經驗並增進閱讀能力,一定有助於此類試題的得分。 對教師而言,確實在短期內會有命題需求上的挑戰,但長期而言,因為教材與評量貼近實際生活取材,且有跨領域跨學科的整合,預期應能經驗到更愉快的教學生涯。 最後和大家分享一題取自許志農教授素養評量試題工作坊(2013),我很喜歡的試題: 不但跨國文、歷史領域,應用單位定義及換算,而且也是學生關心的生活化議題呢!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素養命題中的「生活情境」
好書 如何記住讀過的書?利用宮殿記憶法
如果患有以下症頭,你很有可能是掉進「低等勤奮」的陷阱! ‧ 買了很多書,下載了幾十G的電子書、音頻節目,但從沒真正打開來讀過? ‧ 看了N多書、上了N多課,但回過頭來,卻發現似乎什麼也沒記住? ‧ 越學越覺得要學的東西太多,不知從何入手,感到焦慮? ‧ 學習很努力,但是進步卻很慢,沒找到「開竅」關鍵? 要學習臨界知識,就要從具體的知識輸入開始。讀書,自然是最基本而又重要的方式。可是為什麼我們很多人讀了很多書,也沒有發現和掌握臨界知識呢?在我看來,一個很可能的原因是:我們的讀書方法有問題。 低等勤奮陷阱:畫線、抄筆記,不會讓你卓越 過去,我也讀過不少書,可是這些書現在再拿出來看的時候,我發現基本是白讀了。 今天能從書中看到的價值,過去看不到;過去在書中看到的東西,今天記不得。可是,我過去讀書真的很勤奮,為自己制訂年度讀書計畫—一年要讀完100本書,為此安排每天至少要讀完20頁,哪怕已經很累很睏,為了完成目標,都要在床前讀完書。兩年來,我讀了200多本書。 我不是說這段讀書經歷沒用,而是現在回想,我覺得痛心、可惜。付出這麼多時間和精力,獲得的卻是不成比例的收穫。那時,我陷入了「低等勤奮陷阱」。 當然,我們在今天讀同一本書和過去相比看到了不同的內容,可能與我們的經驗和閱歷發生變化有關。可是,我更加清楚:如果能夠重來一次,在過去的兩年裡採用新的讀書方法,即使閱歷沒有變化,我也能只花一半的時間就獲得翻倍的收穫,就像我現在做的一樣。 那麼,為什麼我會陷入「低等勤奮陷阱」?又是如何跳出來的呢?我掉入陷阱最直接的原因是:讀書的方法太原始。 從上學開始,老師教給我們的讀書方法似乎就是:把一本書從頭讀到尾,遇到有啟發的句子就畫線或者抄筆記。我們讀書的過程就是不斷記錄新知識的過程。可那些抄記下來的名言警句,讓我深刻地理解了什麼是聽過無數大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在原始方法的基礎上進行努力,就是低等的勤奮。 不死記,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聯繫 可怕的是,我一直都不知道自己讀書的方法是低效落後的。我以為讀完書記不住,是我記憶力的問題。而且,我發現身邊的朋友基本上也都是這樣的情況。大家說:讀書之後都忘掉是正常的,我們把知識內化成能力了。 現在看來,這個結論多麼荒謬:我記不住書中的每個字不要緊,可是我連書裡說了什麼也記不得啊!我連自己讀了什麼都不記得,還能內化成能力? 事實上,內化成能力的知識,是最忘不掉的。那麼,為什麼傳統的讀書方法是低效的呢?原因很簡單:閱讀+畫線、摘抄的讀書方法是把一本書拆分成了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在這種方法的引導下,我們讀書的目的,就成了理解和記住這些孤立的知識點。而理解和記憶一個個孤立的資訊,可不是我們大腦擅長的高效行為。 大腦的記憶,靠的是將資訊與舊經驗聯繫起來。 英國萊斯特大學曾做過一個實驗來研究人們如何記住事情:他們讓實驗對象觀看一些名人的照片,比如成龍、張信哲、劉德華,然後監測他們大腦中哪些神經細胞受到刺激,然後再把這些名人在不同地方的照片拿給測試者觀看。科學家發現,當實驗對象看到同一個人出現在另一張照片裡的時候,相同的神經細胞會受到刺激。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在看到新照片時,沒有為它單獨開闢空間,而是調用以前的回憶,形成新的記憶。換句話說,我們記住新知識更好的辦法,是和已有的知識進行聯繫。 將這一原理應用到極致的是記憶宮殿法。記憶宮殿法,可能是目前人類發明的最為強大的記憶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構想一個我們熟悉的場景,把需要記憶的事情放到已經熟悉的場景當中。比如,你想記住「B6」,最好的辦法不是直接背「B6」,而是運用生物本能,想像一位胸部豐滿(像B)、有6塊腹肌的美女。前陣子播出的英國電視劇《新世紀福爾摩斯》裡,福爾摩斯就是靠記憶宮殿訓練自己超強的記憶力。 當然,讀書並不等於背書,然而大腦這種透過已有知識學習新知識的特性,除了能夠幫助我們記憶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將新舊知識構建成知識網路。透過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聯繫網,我們便能夠從不同角度和領域對同一個知識進行分析,從而加深我們的理解和認識。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原始的讀書方法是:花很多時間去閱讀一本新書,去記錄新的名言警句,卻從不花時間去加工這些資訊,將其和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繫。我們看似節省很多加工整合的時間和精力,以便能夠讀更多的新書,但卻是買櫝還珠,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把最有價值的工作放棄了。 放慢速度,讓讀書事半功倍 讀書一定要花時間、耐心和思考力,將獲得的新知識和已有的知識進行網路狀的聯繫。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才有可能內化知識,形成新行為的暗示。 於是,我讀書不再追求速度;相反地,我會刻意放慢速度,花時間記錄讀書筆記—不是僅僅摘記名言,而是描述讀書後受啟發的內容,這些啟發和我過去的哪些經驗相關。在記錄和尋找新舊知識之間聯繫的過程中,我常會驚喜地發現一些過去不曾注意的規律,也發現很多能夠直接改進工作方法的辦法。我的讀書成效進入了一種產生複利效應的狀態。也就是說,我讀過的所有書都將為我未來獲取新的知識提供幫助。 為什麼這個簡單的讀書方法卻很少有人踐行?或許是因為我們大腦的習慣是尋求新刺激,快速把書讀完……我們都希望讀完書獲得新知識,因此不斷快步向前去獲取更多、更多……。但古人早就說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臨界知識,找出規律靈活運用 那麼,讀書時將新知識和哪些已有的知識進行聯繫會更有成效呢?答案便是那些在生活中各個領域起基本而重要作用的規律,也就是本書提到的臨界知識。每一種臨界知識,都是我們思考問題、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因此,這些臨界知識可以頻繁地應用於不同的領域和場景裡。 經常閱讀我的公眾號文章的讀者會發現,我常常在不同的文章中討論不同問題時會運用到複利、機率論、邊際收益等概念與模型。這其實就是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有意識地和已有的模型進行聯繫,看看它們背後是不是有關聯。這樣思考,常常會發現過去沒看到的規律。 因此,現在的我在讀書時既不追求數量,也不要求讀完。我的做法是:當我要解決某個問題的時候,主動去尋找可能會討論這個問題的文章和書籍,去觀察作者用什麼樣的思路解決問題?在這個解決方案背後,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識?我還能把這個解決方案的原理,應用在什麼領域? 當把這些問題想明白之後,可能我並沒有讀完一本書,但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和認識,比讀完10遍書的人都要深入。這種狀態,呈現出來便是舉一反三的能力。在別人眼裡,你更容易用跨界的知識解決問題。因此讀書不在於多少,而在於你有沒有透過讀書重新認識這個世界,發現臨界知識並把它運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 生命有限,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浪費在低等的勤奮。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經授權摘錄自先覺出版社《精準學習:「羅輯思維」最受歡迎的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 《精準學習:「羅輯思維」最受歡迎的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 【作者】:成甲 【出版社】:先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8月01日 【書籍規格】:平裝/320頁/14.8 x 21 cm 【好書哪裡買?】:*博客來、*讀冊
特色課程 107「臺大物理資優」招高一二生,9/10報名截止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的「107學年度高中物理科學人才培育計畫」預計招收60名的高一新生和10名的高二生,8月27日至9月10日接受報名,9月15日考試。錄取後,將可接受臺大物理等教授群為期三年的輔導,採學期中隔周六上課與暑假密集上課的方式,只需繳交實驗材料費5000元(低收入免繳),免收學雜費。對物理有濃厚興趣的高中生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提升物理能力的機會。 臺大物理系和師大物理系自92年度起創辦「物理資優生培育計畫」,發掘對基礎科學有潛力的高中生,培養正確的科學知識與學習方法,以啟發其主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加強訓練學生的實驗技巧,希望能提升基礎科學的素養,培養未來的物理科學研究人才。 高一即可報名,考國中範圍 臺大物理資優班招生分為新生和插班生兩類,各公私立高中職107學年度的高一新生和高二生皆可報考,高一生的考試範圍為國中教材;高二生則考高一教材和臺大「高中物理科學人才培育」計畫高一上課的教材內容。 網路報名9/10止 【報名繳費】:107年8月27日上午9:00起至107年9月10日上午10:00止。 【報名費用】:600元整。 【報名方式】:報名繳費步驟如下。 步驟1:請至「國立臺灣大學107學年度高中物理科學人才培育招生網」報名,完成登錄各項報名資料,確認報名資料無誤後儲存。 步驟2:列印報名表及繳款單,至ATM轉帳或臨櫃繳款或匯款,在期限內完成繳費,並印出交易明細表留存。 步驟3:上網至報名網址處查詢繳款是否成功,才算完成報名手續。 9/15考物理和數學兩科 應考時請攜帶身分證件及准考證。准考證請於9月13日上午10:00起至9月15應考前,至上述報名網址處下載列印。考試時可使用藍色或黑色筆(含鉛筆),但不可使用計算機。 【考試日期】:107年9月15日(星期六) 【考試地點】:國立臺灣大學校總區內(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錄取標準】:物理和數學滿分各為100分,按兩科總成績高低排名錄取至額滿為止。最後名次同分時錄取「物理」成績較高者,如「物理」成績相同則一併錄取。 9/25放榜,9/26前網路報到 107年9月25日(星期二)下午3:00網路放榜,請同學至上述報名網址處查詢。放榜當天以限時掛號寄出成績單,錄取生一併寄發錄取通知函。 【正取生】 107年9月26日(星期三)晚上12:00前,至「國立臺灣大學107學年度高中物理科學人才培育招生網」完成報到。逾期未完成者,視同放棄錄取資格。 【備取生】 107年9月26日(星期三)晚上12:00前,至「國立臺灣大學辦理107學年度高中物理科學人才培育招生網」完成「備取生網路遞補登記」。逾期未完成者,視同放棄遞補資格。107年9月27日(星期四)中午12:00起公告結果,經遞補為正取生者,學校將另以電話及專函通知。 10/6開課,結業頒發證書 臺大物理資優班的上課時間訂於隔週的週六一整天以及暑假期間,課程內容包括基礎物理學、物理實驗、基礎數學、專題講演等四部分,由高中物理課程開始,循序漸進深入了解大學普通物理。 【開學日期】:107年10月6日(星期六) 【課程內容】:教學內容以基礎學科與前沿科學並重,課程規劃如下。 【結業證書】:三年修業期滿經考核合格,將發給結業證書。 ★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高中物理科學人才培育計畫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