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大學校園 嘉義大學園藝系袁仕華展現花藝專才 榮獲永生花藝職類競賽首獎並受邀士林官邸菊展布展
嘉義大學園藝學系大三袁仕華同學,近期榮獲「桃園薪傳 技得藝滿」113年技藝推廣暨達人表揚活動「永生花藝職類」第1名,並受邀參與2024士林官邸菊展布展,展現其在花藝上的專業技能與設計巧思,是大學「特殊選才」管道的優秀典範。 袁仕華就讀龍潭高中園藝科時,因為老師的詢問而踏入花的世界,進而開始循序漸進的長期訓練,從連設計圖都不懂的花藝小白,到能掌握基礎的花型與架構,並對花藝有自己的見解與設計風格。在以競賽為主體的花藝學習道路上,各個花藝老師授之以漁,他則吸收並內化,轉化成養分。記得尤心玫老師對他說過:「抬頭看看大樹,大樹的姿態就是最美的自然姿態,學習自然的樣子。」這句話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跡,當沒有靈感時,就抬頭看看大樹、觀察周遭美的事物,心態靜下來靈感才有空間進入腦袋。因為高中學業與競賽成績優異,袁仕華透過「特殊選才」管道進入嘉義大學,並在高三下專心準備技能競賽,獲得第二面北區金牌及全國銀牌。 進入嘉大園藝系後,袁仕華的專才獲導師王孝雯助理教授推薦,經常協助學校進行花藝布置,包括:園藝年會主視覺花藝設計及行政大樓川堂布置等。嘉大設有園藝系及園藝技藝中心,是臺灣蘭花品種研發重鎮,對於花卉推廣與花藝布置的需求亦高,讓他的花藝技巧更加精進;嘉大的樹很多,無論抬頭低頭,總是有新的想法;嘉大甚至也有花藝社,社內有同樣來自特殊選才的學長姐,志同道合的夥伴一同專研學習,也擔任教學工作將所學傳授給同學,讓他有了更多的實務經驗。因為特殊選才進到嘉大,他很開心能有機會盡情展現所長,甚至還能有分享的社團與平台,因此也強烈推薦學弟妹來到這裡,因為嘉大總會看見你-“是顆星總會璀璨”! 桃園在袁仕華生命歷程中,都市化帶來的便利度與日俱增。參加113年桃園永生花藝職類競賽時,他以都市叢林夜間如晝的意象、以歐式花藝的線性與群集作為主題設計,並使用材質與形狀的重複技法搭配題目規定的主色調相近色間的濃淡變化,增加層次的豐富度。使用大量可透光的透明壓克力材料,體現本次設計的主旨【光】,搭配巧思的白光LED燈串,體現夜間如晝、光湧桃園。他的靈感獲得第一名殊榮,除了感謝裁判團隊及栽培他的老師們,更表示這個成就不只是他個人的,也是看見桃園成長的各位的。 受邀參與2024士林官邸菊展布展這項年末盛會,也讓袁仕華非常欣喜。這屆菊展的主題是「動物」,在新蘭亭裡設計的小主題是「東方動物園」,可以在展場內看到很多東方神獸的奇異幻想。在三、四天密集趕工中,徹底體現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也從跟各個花藝師工作和交流中,學到了很多的關鍵細節。這次布展的主題跟設計雖不是由他發想的,但主設計師充分授權讓他盡情發揮,各個層面或多或少都有他的靈魂碎片,看到很多人的熱情與靈魂,從中也更清楚了解到自己的定位。 有了多次競賽與布展經驗,袁仕華吸收了花藝專業、與團隊或業主的溝通技巧、以及隨機應變能力等養分,對未來的挑戰充滿信心。袁仕華說:「我想這就是從高職與競賽中磨練出的心性,做不好就多學多做,站久了舞台總會是自己的,讓自己的專長與熱愛成為一座大橋,勇敢地跨過去,我的未來要由我自己掌控」。
大學校園 嘉義大學協助嘉義縣成立第五處智慧漁業標竿示範場域展現具體成果
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協助嘉義縣政府推動科技養殖,113年輔導「東石鄉水產養殖第六產銷班」建置智慧管理系統,成立縣內第五處智慧漁業標竿示範場域。12月27日該產銷班舉辦成果發表觀摩會,嘉義縣政府農業處許彰敏處長、嘉大生命科學院賴弘智院長、東石鄉林俊雄鄉長、縣議員姜梅紅及水試所林峰佑研究員等貴賓、30多名漁民以及嘉大師生等出席觀摩。 東石鄉水產養殖第六產銷班成員,主要養殖物種為文蛤,養殖規模約35公頃,近年受極端氣候及養殖管理挑戰,文蛤養殖經常面臨效益波動困境。在縣府及嘉義大學賴弘智院長、王騰巍助理教授等專家團隊協助下,產銷班導入智慧設備及資訊科技,建置文蛤養殖智慧管理系統,將科技導入飼養、資材及銷售管理,提升管理及育成效率,共同分攤成本及分享利潤,達到省工、省時、省成本、提高育成率、管理精準化及生產標準化等效益。該產銷班是第一個以團體戶導入智慧漁業技術的模式,可作為各產銷班的學習標竿。 農業處許彰敏處長致詞表示,嘉義縣沿海養殖漁業發達,因應極端氣候、勞動力短缺及高齡化、育養殖技術傳承困難等問題,為使傳統水產養殖產業創新轉型,翁章梁縣長從108年起推動智慧養殖設備補助,並導入專家輔導,6年來已有176位漁民導入智慧設備。 嘉大生科院賴弘智院長肯定縣府積極推動科技漁業,不僅投入硬體補助,還導入應用技術及生產決策輔導。為避免漁民導入過程單打獨鬥或走冤枉路,更有專家帶路機制,嘉大參與合作組成專家團隊,至漁場檢診深化輔導陪伴,專家帶路穩健落地。 產銷班成員引入智慧養殖設備與技術,包括精準的養殖管理調整、益生菌的應用,以及藉助戰情系統紀錄養殖環境數據,這些數據不僅有助於個體養殖戶改善管理策略,更促進產銷班成員間的經驗分享,強化了「共同生產、共同銷售」的團隊合作模式。同時,藉由部分設備的引進,產銷班在辦公室成立社區服務站,未來將協助當地文蛤養殖戶簡易的水質檢驗與藻類鏡檢服務,善盡養殖產業之社會責任。 嘉義縣在過去三年間,已於義竹鄉和東石鄉建立了多個智慧養殖示範場域,包括「台灣寶蝦養殖場」、「蝦愛鮮養殖場」、「昕鮮漁場」及「祖孫蝦養殖場」。今年東石鄉第6產銷班作為第五個示範場域,讓嘉義縣的科技漁業茁壯成長,更展現打造智慧漁業的成果及決心。
大學校園 南華大學生死學研討會 倡導殯葬服務美學經濟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為因應民眾「省麻煩」的治喪心態及平均治喪費用亦日趨減少,讓喪親家屬在喪禮服務中,找到死亡尊嚴與生命品質的價值,日前以「殯葬價值觀轉變下殯葬服務業的危機與轉機」為主題,於南華大學舉行「第二十一屆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出席人員有內政部殯葬管理科科長袁亦霆、南華大學校長高俊雄、榮譽教授釋慧開、生死學系主任孫智辰、生命禮儀研究中心主任楊國柱;協辦單位有中華殯葬教育學會秘書長邱達能、中華禮儀師協會理事長林采薇、中華殯葬禮儀協會理事長吳麗芬、台中市殯葬設施經營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雷靜怡、中華民國葬儀商業同業公會全聯會副秘書長歐陽克言等。
大學校園 南華大學獲頒「嘉義縣學習夯學點」 彰顯生命教育與環境永續成果
南華大學於日前參加嘉義縣終身學習博覽會,獲嘉義縣政府頒發「嘉義縣學習夯學點」之殊榮,肯定該校在生命教育及環境永續教育上的卓越貢獻。南華大學校長高俊雄表示,這不僅是學校的榮耀,更是對全體師生共同努力的最佳肯定。
大學校園 嘉義大學師生深入社區實踐社會設計與在地實踐課程
嘉義大學師生執行國科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組成跨學科、跨領域的工作團隊,駐點嘉義縣布袋鎮好美里,透過創新實踐行動,發揮大學社會實踐的獨特性與社會意義。日前教育學系黃振恭助理教授與朱珊玟助理教授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前往社區邀請好美里在地居民一同參與活動。 嘉大同學分為五組,為社區設計貼合地方特色的活動,開場由同學分別為現場參與的社區來賓介紹各組設計的活動內容。第一組準備了「廢棄文蛤殼製作風鈴」與「似顏繪交流」兩項活動,期待能透過活動讓廢棄的資源煥發新生,同時增強社區的凝聚力與文化魅力。第二組帶來「花葉年華」製作乾燥花裝飾活動,除了教導長輩如何用乾燥花設計裝飾,也跟長輩分享四種乾燥花製作的方法,讓長輩平時也能利用在地植物製作乾燥花,希望透過這項活動能促進在地居民對手作DIY產生興趣,療癒身心的同時也能將延伸的手工藝當成在地商品和特色。 第三組則是觀察到好美里當地有非常多的海洋資源,設計了「魚你同在」活動,除了有海洋保育的宣導與問答,也帶領居民手工繪製自己的環保杯。第四組設計「交通安全篇」活動,宣導交通安全資訊,帶領居民進行安全帽的彩繪,希望能提升居民對交通安全的重視。第五組在期中踏查時,觀察到在地居民平日休閒喜歡聚在一起唱卡拉OK,但鮮少有經驗參與音樂會,因此同學結合自身音樂系的專業,在好美里進行一場小型音樂會表演,讓在地居民留下不一樣的音樂體驗。活動當日適逢冬至,第六組設計「溶溶琥珀流匙璨璨蠙珠著面浮」活動,與在地居民一同搓湯圓。 嘉大透過課程,期望學生藉由實地實作與資料蒐集,挖掘社區居民關心的議題,培養在地實踐的素養與創意思考能力。希望透過與社區的緊密合作,持續為嘉義社區創造更多可能與美好,落實「嘉義大學是嘉義人的大學」的大學社會責任,共同推動地方永續發展。
大學校園 南華大學註冊率近9成 辦學優異深獲肯定
教育部於27日公布「113學年度大專院校新生註冊率」,南華大學不畏少子化挑戰,全校新生註冊率達88.88%,表現亮眼,其中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建築學系、運動與健康促進學士學位學程、傳播學系、產品與室內設計學系、自然生物科技學系、生死學系殯葬組等7個系全數滿招;財務金融系、資訊工程學系註冊率亦在95%以上,足見該校辦學優異,深獲肯定,亦獲考生及家長青睞。
大學校園 南華大學USR計畫凝聚小農力量實踐永續慢食 雲林地球市集深化糖的文化價值
南華大學攜手雲林縣政府農業處,於12月21日在雲林縣虎尾同心公園共同舉辦「糖神在雲林」慢食地球市集暨慢食工作坊。現場超過500人次,共有近50個小農攤位一同參與,充分展現「雲林良品」的超人氣。
大學校園 南華大學與蔡衍明愛心基金會寒冬送暖 攜手做公益
南華大學致力推行三好運動,落實「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近年更持續與「蔡衍明愛心基金會」合作舉辦「公益青年送愛下鄉趣」活動,一同關懷社區弱勢家庭,該校於12月25日再度攜手辦理「2025春節歲末關懷活動」,由校長高俊雄、產學合作及職涯發展處處長丁誌魰、學務長何應志與蔡衍明愛心基金會經理徐海倫及課長江曼華、周哲仁等人一同帶領學生走入社區關懷弱勢戶並發放每戶5,000元慰問金,此次受惠對象共有南華大學40位學生與梅山、溪口、民雄及大林等鄉鎮60戶弱勢家庭,並深入造訪2戶弱勢家庭,藉以傳遞大家的愛心與溫暖。
大學校園 中華大學CAI課程創新結合永續教育 以減廢惜物創造「循環家具」
中華大學國際人文社會暨智慧商務學院「人文智慧創意CAI(Cultur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課程」日前舉辦期末成果展,有同學發揮創意將老舊的廢棄木家具重製為父子凳、掛衣架及長椅等,實踐「循環家具」的永續精神,也從中激發學子無限的創意與解決能力!
大學校園 嘉義大學研發新菌株提升肉雞生長性能經濟效益 榮獲第21屆國家新創獎殊榮
嘉義大學動物科學系陳國隆教授、李越勝博士、應用化學系古國隆教授、微生物免疫與生物藥學系朱紀實教授及謝佳雯副教授組成研究團隊,以「高產表面素枯草芽孢桿菌LYS1發酵產物提升肉雞生長性能經濟效益」為主題,榮獲第21屆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獎殊榮,26日團隊成員出席臺北漢來大飯店舉辦的頒獎典禮。 嘉大團隊利用創新的微厭氧發酵系統,搭配高溫高壓平台技術,成功篩選出具高抗菌脂?表面素生產能力的枯草芽孢桿菌LYS1。此菌株於發酵一天內表面素即可達2%以上,且含有卓越的生物活性與殺菌能力的C18-C19表面素,使LYS1能有效抵抗大腸桿菌、克雷伯氏肺炎菌、沙門氏菌等多種病原菌。此外,LYS1展現出高溫穩定性與胃腸道適應能力,成為動物用益生菌的理想選擇,同時可抑制動物體內之人畜共通病原體,提升動物健康安全。 透過LYS1與植物來源原料如大豆粕的深度發酵技術,團隊研發出全素食功能性發酵產物(稱為FPA),在白肉雞飼糧中添加1-2.5% FPA,能提升7-14.8%的生產效率,經濟效益較優質魚粉提高3.2-6.9%。此技術不僅提升生產效能,亦具備節能減碳的環境效益,是動物飼糧開發的一大突破。 此外,團隊進一步結合藥用真菌與LYS1深度發酵產物,開發出複合功能性發酵產物(稱為FPB)。在白肉雞飼糧中添加0.2% FPB,可提高生長性能並增進5.76%的經濟效益,成功取代促生長抗生素桿菌?的使用,有效降低抗藥性菌株的產生風險,對人類健康與環境永續發展均有重大意義。 此創新技術已獲得1項發明專利,並於SCI Q1期刊發表2篇相關論文,展現出技術的前瞻性與科學價值。嘉大團隊期望藉由該技術,建立兼顧食安與高產效的畜禽生產系統,為未來永續農業發展貢獻力量。 經過國內專家的專業審查與肯定,本研究在國家新創獎中脫穎而出,再次彰顯嘉大在動物科學、應用化學及微生物領域的卓越研發實力。
大學校園 綠色化學技術引領醫材產業永續發展 嘉義大學教師團隊第三度榮獲國家新創獎
嘉義大學「中草藥綠色萃取技術」團隊,由生化科技學系陳瑞祥教授、陳政男教授、張心怡教授、簡涵如助理教授、陳義元助理教授及農藝學系許育嘉副教授等六位教師組成,2024年以突破性的綠色溶劑應用研究榮獲第21屆國家新創獎,26日團隊成員出席臺北漢來大飯店的頒獎典禮,再次肯定嘉大教師在中草藥應用與創新醫材開發上的卓越成就,為臺灣生技產業寫下新篇章。 嘉大教師團隊曾榮獲第18屆「國家新創獎」及第19屆「國家新創獎」殊榮。本屆嘉大團隊將此綠色溶劑成功應用於中草藥萃取,大幅提升藥用活性成分效能,並創新地結合親水性高分子材料,研發出搭載中草藥藥用成分的敷料。此綠色溶劑作為關鍵的化學穩定劑,有效溶解和穩定中草藥活性成分,提升其生物利用度。嘉大團隊長期以來研發符合綠色化學原則的天然溶劑,此新型綠色溶劑製備簡便、無揮發性,並能有效提升中草藥活性成分的溶解度,相較傳統有機溶劑更環保、安全。 嘉大團隊利用蘭潭校區原生藥用植物園中所栽種的中草藥,開發出多種綠色化學醫材原料,應用於無刺激性傷口液體繃帶、抗痘敷料、抗真菌敷料及舒緩痠痛的液體貼布等產品。此技術不僅使用後無廢棄物產生,更溫和無刺激,適合嬰兒及幼童使用,並具有卓越的保濕、傷口保護及抗發炎功效,目前已向臺灣、日本、美國及歐盟申請相關醫材認證,並積極與日本、義大利及西班牙等藥廠洽談技術合作。 此項創新技術不僅應用前景廣闊,更展現嘉大對環境永續的承諾,將為化妝品、醫療材料及製藥產業帶來革命性的改變。嘉大陳瑞祥副校長表示,團隊的成就再次印證嘉大在綠色科技與中草藥研發領域的領先地位,並為產品開發開創無限可能,未來嘉大教師將持續投入研發,為社會貢獻更多創新且永續的產品。
大學校園 南華大學執行教育部深耕計畫有成 致力培育五力人才
教育部自2018年開始推動「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藉以提升大學品質及促進學校多元發展,讓大學能致力深耕在地與國際鏈結,並發展成具有不同特色的卓越國際知名大學。位在嘉義的南華大學辦學有成,於12月18日至20日特別舉辦「高教深耕計畫成果展系列活動」,以「耀揚生命永續品牌」為主題,展現人才培育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