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學習

高中學科 如何運用圖表學好歷史?
Photo via VisualHunt 「老師,歷史要怎麼讀?課本的東西我都有背啊!為什麼還是考不好?」 作為一位歷史老師,這是我最常被學生問到的問題。這的確是個好問題,在以往那個填鴨的年代,歷史科的讀書方法,不外乎就是把課本上的人名、事件全部都死記、死背,如囫圇吞棗般的「背多分」;然而,這是個笨方法,而且是個學習成效甚低的方法。 不可否認的,人文學科常需透過背誦的方式來累積,但,不能只是靠背誦的方式。要知道,人的學習,初期都是從形成短期記憶開始,而短期記憶消失前,如果能透過適當的引導,就會形成長期記憶,這才能算的上是有效的學習。那麼要如何對歷史進行有效的學習呢? 不急,先讓我們來理解一下「歷史」這門學科的特性。首先,要問「什麼是歷史?」,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回答「過去曾經發生過的事」;很好,這個回答便揭露了歷史這門學科的第一個特性-「時間」。 第一步:自製主題式年表 所以,要學好歷史的第一步,我通常會告訴學生,去做個年表吧!最好是做個「主題式的年表」,而不是流水帳式的年表,而且,一定要自己親手去做,不要假手他人,或是用書商現成的年表。 為什麼要做主題式的年表呢?理由很簡單,做年表,能讓學習者對於所學的內容作一初步的省思與檢視,把所學的時代發生過什麼事作個分類整理,然後依時間先後次序排列起來。這個初步省思的過程,其實就是把剛剛學習的歷史知識從短期記憶轉為長期記憶的第一步,算是熱身運動。年表做好了之後,就不難發現不同歷史事件之間的影響與關係,這對於學習者建立歷史最重要的時間邏輯觀念和梳理歷史的脈絡有很大的幫助。 第二步:畫出心智圖 而接下來,我通常會要求學生針對所學的單元試著去畫「心智圖」,畫心智圖的目的,是要讓學生針對所學內容去進行深刻的思考與分析,透過思考,把該單元所學到的個別知識點之間的關係找出來連成線,而這知識點間的連線,除了縱向的因果關係連線之外,還要進一步找出橫向的影響性連線,最後各線相互交織統合起來作出歷史的解釋,也就是「面」。 這樣一個深層思考的過程,可以幫助同學把短期記憶內化為長期記憶,讓學生對於歷史知識的學習,不再是一個個死背下來。說不出所以然的生冷名詞,而是許多能說出因果關係、影響,甚至是自己想法的觸類旁通、活學活用的觀點。能夠確實做到這一點,歷史的學習就可以說是初步完成了。至於應付考試這件事,當你已經能用自己的話語將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影響都說清楚,甚至提出自己的觀點或理論,歷史考試的成績還能差到哪去嗎? 唯有「思考」才能學好歷史 總的來說,歷史這門學科的學習方式,重點在「思考」,光看書,只是做到了「背」這個最初步記憶的功夫;還要動手去整理、去畫,在這過程中,才能做「思考」的功夫,才能把知識點活化為歷史的學問的,而這才是學好歷史最根本的讀書方法。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如何運用圖表學好歷史?
高中學科 搞懂關鍵概念,破解指考地理圖表題
Photo via Visual Hunt 高中地理最主要分為三大部分:通論/系統地理、區域地理、應用地理,依序分配於高一至高三的課程中。三個部分的讀書重點略有不同。 通論/系統地理的概念很多,需要願意花時間動腦思考以真正「理解」概念,如此才能較輕鬆地將這些概念轉化為深層記憶。 區域地理著重區域特性,先掌握各個區域的自然環境,再搭配不同時期的人類活動,最後綜合出區域特性。 應用地理則是試圖從地理的觀點分析理解世界重要議題,如災害、糧食與水、都市與人口、自然地景、疾病等,是展現地理學科面對真實生活環境的課程。 以下分別針對課程內容的學習與考題類型的練習兩方面加以說明。 通論/系統地理:基本概念的建立 通論/系統地理是高中地理的基礎,重點在於確實理解每一個重要概念的定義、成因、分布與運用。這個部分主要在高一地理的範圍內,如果能夠紮實地學習,奠定下厚實的基礎學科知識,對於學習區域地理有事半功倍之效。 1.抽象概念:最主要是氣候領域與地理資訊系統GIS,這部分的概念較為抽象,如氣候部分的高、低氣壓、大氣環流及洋流等;GIS系統中的空間儲存模式(向量與網格)。這類型的概念需要投入時間思考以獲得真正地理解,接下來才能應用這些概念於高二區域地理的學習。 2.具象概念:如地形、水文、產業、都市、人口等,這類較具象的概念相對之下較容易學習,掌握每個領域的重要理論概念(如水文歷線、產品生命週期、人口轉型等)、名詞定義(如洪峰延滯期、中地、聚集經濟、區位擴散等)、產業特色(如熱帶栽培業、高科技產業、零售業等)。這個部分的概念和名詞數量相對較多,真正地理解後才有助於延長記憶的時間與提高應用這些概念的能力。 區域地理:了解位置、區域特色 人與環境的互動是地理學的三大傳統領域之一,因此要掌握世界各區域的位置、獨特性為何,與區域特性形成的原因。 1.位置:包含  (1)絕對位置:記得每個地區大約的緯度與經度,初學某地區時可以從絕對位置推導出當地可能的氣候類型與時區。考試時可從經緯度位置快速地判斷出圖片中的區域對應於實際地表上哪個區域。  (2)相對位置:熟悉各區域相鄰的地理區或地形區,有助於區域結盟、區域經濟活動發展的學習。 2.區域特色:掌握每個區域「最主要」的自然與人文特色。課本章節所編排的標題就是主要概念,一定要養成「閱讀標題」的習慣,再細看各章節內容。主要都是先熟悉各區域的自然環境特色(地形、氣候最為重要),再加上不同時期(從傳統到現代)的人類活動,歷史發展(殖民與被殖民;自由與共產等)的影響,綜合出區域的特色,如西亞─乾燥地區、石油重要產區、宗教與水源衝突;歐盟─優良的自然環境、統合的過程與政策、面對的挑戰;非洲─南北對稱的氣候、產業結構失衡等。 應用地理:理論概念與實際個案的結合 高三社會組才會修習應用地理,掌握高一、二各單元的主要概念與區域特色後,配上實際個案,學習的困難度應該不會太高。 各種考試題型的學習方法 透過不同的考試題型來檢驗學生是否具備地理能力:觀察、空間定位與判讀、資料分析等能力,以下針對不同的題型說明學習的方法。 【一、地圖】 地圖是最簡單表達現象空間分布的媒介,初步認識某區域時,首先要注意經、緯度,在腦海中建立此區域在全球的相對與絕對位置。接下來就是連結已學過的行星風帶與地方風系、全球洋流系統分布,搭配上地形,即能建構基礎的自然環境狀態。亦可以利用地圖作複習,用筆在地圖中劃上風向、洋流流向,寫上行星風帶、地形名稱與降水多寡、農業形態等,強化地圖印象。 【二、統計圖】 1.氣候圖(柱狀圖、折線圖、散布圖等):應該是每年必考圖,各類型的氣候圖一定要學會。觀察月均溫、月降雨量的變化,對應高一各種氣候類型的特徵。 2.等值線圖:最常出現的是等高線圖,利用課本提供的習題,花點時間再次親自手繪國中已學會的地形剖面圖,親自手繪的記憶強度比單純閱讀還高,最常考的地形判讀:河谷所在、峽灣、河階、沖積扇等要能熟練快速分辨。 3.其他的統計圖:掌握圖中所資料的變化,與各類型統計圖的特性。 【三、表格】 確定表格中記錄的資料分類名稱為何(如地區或國家、氣溫、降水、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數、HDI等),找出表格內的獨特數值,如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等,接下來觀察數值的變化。依據題幹所提供的方向進一步將表格內的數值,與既有的地理概念或區域特色作聯結,應該就能回答問題。表格與統計圖都是測驗資料分析與歸納能力的方式。 【四、描述】 通常這類型的題目文字數偏多一些,只要耐著性子閱讀敘述文字,抓取關鍵字,即能順利找到線索,歸納出主要概念或指涉的地區/國家。 地理學是一門空間之學,在議題呈現的角度上多從地表現象的分布、交互作用與區域特色等方向,同時也多使用各種圖、表加以呈現。因此判讀圖像、解析表格資料、從敘述文句中抓取關鍵重點,是地理科考試的重要題型。希望考生能掌握上述方法,在試場上獲得佳績。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地理指考關鍵概念,你/妳讀懂了幾項?
高中學科 4大訣竅複習指考公民與社會
Photo credit: StockMonkeys.com via Visualhunt / CC BY 每當有某一社會議題受到關注時,無論是牛奶秒購秒退、降低投票年齡門檻、伊斯蘭國(ISIS)勢力崛起、乃至巴黎氣候協議。在校園中、教室裡常出現這樣的聲音:公民與社會科你們怎麼看? 的確,公民與社會科所涉及,包括社會心理、道德法律、政治和經濟等學科領域,可謂是從我(自我成長)到我們(公共利益)、也從相愛(婚姻效力)到分手(夫妻財產制),更從HTC到iphone(比較利益)。做為一個社會公民,無論你自詡為一名鄉民或酸民,嘲弄莞爾之餘也訴諸公平正義。但若從準備考試角度檢視公民與社會科,下列對於準備方向與能力增進提供些許建議。 一、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 公民與社會科中各種議題的討論,除涉及社會科學相關概念外,也需培養較佳的閱讀理解能力。各種主題的論述,唯有先「了解」才可能提出「見解」,因此增進閱讀理解能力,也是應試公民與社會科需鍛鍊之基本而重要的功力。 二、公共議題的適度關注 當媒體聚焦討論應否拒購、秒退抵制,抑或爭論多元成家行不行時,無論你/妳是否已按下「讚」,或正斟酌更換社群網站個人頭貼表達立場。在個人表態與採取行動之前,更應該先看看法官在判決書上羅列的判決要點和《民法》增修條文的內容。 新聞議題的時效性雖常如流星般稍縱即逝,但國內新聞內容的雞毛蒜皮,更讓閱聽人遠離公共議題的討論。因此,適度關注公共議題,且是一種具深度、廣度的理解,從原因、過程、困境到可能對策的全面思考,進而對應學科內的知識內容,涉及何種基本權利、法律規定,與哪些概念有關聯性。幾盡可謂社會上的多數議題,皆與公民與社會科產生「某種」關聯性,兩者的緊密程度可謂「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畢竟公民與社會科測驗,是一根植「常識」基礎上的「知識」評量。 三、掌握基本概念,延伸理解事例 累積些許源自教學現場與學生互動的經驗發現,法律範疇的原理原則,屬較不容易掌握的學習內容。例如,誠實信用原則和信賴保護原則、法律優位和法律保留的差異。抽象法律概念或原理原則的理解,建議藉由事例中涉及原理原則的運用,掌握重要定義和區辨異同。 四、運用優良試題,檢視盲點迷思 學習歷程不免存在盲點與迷思概念,甚或受影視劇情誤導產生錯誤法律認知,例如:親子關係中的收養,常誤用為「認養」、民事損害賠償責任的請求。藉由優良試題的適度練習,找出個人學科上存在的盲點與迷思,應為參加考試前刻不容緩的要務。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公民與社會指考準備的「4」大方向
高中學科 不能錯過的高中生物學習奧秘
Photo credit: Caroline Davis2010 via Visualhunt / CC BY 生物世界多采多姿,生命現象五花八門。常聽到學生表示:「生物好難喔!要背的東西那麼多,根本記不起來。」也常有學生把生物當作「自然科學中的社會科」、「是屬於背的自然科」來學習。 不得不說,記憶力絕佳的學習者,在學習生物上或許會比不擅長記憶的學習者來得吃香(「記憶力好的學生在學習表現上有其優勢」,這或許是適用於各科學習的一句論述)。然而生物的專有名詞和關係極多,高中生要學習的知識量相當龐大,在各科知識逐量累積之下,若只是用背誦的方式學習生命科學,記憶留存的效果著實有限,再怎麼善於強記的學習者都會感到吃力。 最重要的是,純粹記憶的學習方式,不僅無法體會生命世界的奧妙,更不可能激起與生命科學碰撞交流時的美麗火花,那就太可惜了。高中學生究竟該如何學習基礎生物和選修生物呢?筆者提供下列淺見。 螺旋式的生物課程結構,由簡入繁、層次分明 臺灣各年段的生物課程採螺旋式的課程結構安排,從強調對現象的觀察,到內部機制的簡介,再深入探討和分析機制的細節。 以光合作用為例,國小自然課學綠色植物具有葉綠體,會吸收二氧化碳和光,製造養分和氧氣。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接觸到葉綠體的構造;其中,光反應在囊狀膜進行,碳反應在基質進行,反應物包括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物包括氧氣和葡萄糖。高一和高二生物課學光反應的過程中,囊狀膜上的葉綠素吸收光能,水分子被分解,產生氧氣並由氣孔釋放,另外產生ATP和NADPH提供碳反應所需;碳反應利用來自光反應的ATP和NADPH,將二氧化碳固定形成醣類。高三生物課則以細胞和分子等更微觀的角度,探討光合色素的種類、光系統的運作、光反應過程的電子傳遞鏈、碳反應中的固碳、還原及五碳醣再生等三階段過程。 由此例可知,螺旋式的課程結構由核心往外擴散,隨著年段逐漸加深加廣;整個過程由淺入深、由簡單而複雜、由巨觀至微觀、由具體而抽象,層次連貫而分明。 掌握概念整體性,包括核心概念與子概念之關係 當發散式的開展知識點之後,經常有學習者走火入魔,流於對細節的拘泥,侷限在概念的支微末節,忽略了概念的整體性和全貌。 例如高三自然組學生在學習光合作用的光反應時時,會接觸到「光系統、反應中心、P700、P680」等專有名詞,只去背誦「光系統I的反應中心稱為P700、光系統II的反應中心稱為P680,光系統由數百個葉綠素a、葉綠素b和類胡蘿蔔素等色素分子所組成」,而不去理解「為何光系統I的反應中心要稱為P700?為何光系統II的反應中心要稱為P680?光系統I和II之間有什麼關係?為何演化的結果是由各種色素分子共同組成光系統?這樣對植物而言有什麼好處?」這就是所謂不求甚解的「背生物」。 此種將概念複合體瓦解為知識碎片來記憶的學習方式,是導致生物學習效能不彰的典型形態。當前述引號中的問題都獲得釐清後,將加深對光系統相關概念的認識,並於各個知識點之間形成更強而有力的連結。也就是說,在學習某一核心概念及其相關子概念時,應循序漸進地注意子概念形成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釐清其脈絡與適用範圍;在子概念建立後,重複比較各子概念,並經常回顧反思其與核心概念之間的關係,才能達到相關概念的綜合統整和融會貫通。 培養科學求真技能與建模等主動學習能力 請思考:看偶像劇或鄉土劇時,出現的角色不計其數,其間的愛恨糾葛之複雜,觀眾卻從來不會搞混劇情,這是為什麼?因為觀眾會跟隨著瞭解角色間每一段關係的發展。當新角色加入,或神秘人出現時,劇情仍然繼續,充滿莫名與懸疑,卻毫無違和感,這是為什麼?因為觀眾會從人、事、時、地、物等不同面向發想許多問題,並從劇情內容尋找可能的蛛絲馬跡,此時每一位觀眾都是柯南。上週沒看八點檔,這週仍然可以很快跟上劇情,這是為什麼?因為只要掌握了劇情發展的大方向,稍為問一下其他觀眾,三兩下就能釐清疑問而與進度接軌。 話說回來。看電視這檔事,與學生物有什麼關係? 關係可大了!學生物的方法與態度就跟看偶像劇的過程一般,運用「觀察、提問、假設、實驗、推理、解釋、批判、論證、歸納」等科學過程技能,去探究與解決問題。這些不只是一系列的口號或步驟,而是科學求真的歷程。透過敏銳的觀察與提問、大膽的假設與系統的實驗、邏輯的推理與解釋、理性的批判與論證、合理的歸納與結論,以解析並理解現象或概念,甚至從中獲得新發現與創見! 此探究與解決問題的歷程中,將經歷對文字、符號、圖表和模型的閱讀及溝通交流,以分析其所蘊含的資訊,此為基礎的理解,也是所謂「理解後比較容易記憶」的層級;如果能將所理解的資訊整合,遷移應用至其他情境,與生活周遭或大自然連結,則獲得的概念會達到更深層的意義化,成為「與生活有關、有用的生物知識」;若能更進一步建立新模型、新理論、新觀點,再繼續下一輪的探究、檢視及考驗,則進階為「如科學家般的思考」,這是最上乘的境界,也是科學教育所希望達到的目標之一。 建構分析概念,強化與生活的關聯性 看到「雙刀雞姐、撒尿牛丸、黯然銷魂飯」或「皮卡丘、寶貝球、火箭隊」這些關鍵詞,腦海中浮現什麼畫面?沒看過食神電影或神奇寶貝卡通的人肯定無法理解。正如同看到「醛固酮、心房排鈉素、腎素」或「世代交替、孢子體、配子體」這些關鍵詞,會想起哪些生命科學概念或主題? 學習者心中的故事之細緻度取決於學習者與相關素材的互動深度(有多麼瞭解?)以及互動頻率(看了幾次?)。秉持好奇心,運用豐富的想像力,多一些堅持與耐心,去咀嚼、解構及分析每個概念,更進一步再建構屬於自己的新概念模型,並強化與日常生活的關聯性。生命科學就在生活裡,人人都可以是科學家。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不能錯過的生物科學習奧秘
高中學科 指考數學三大準備方向,報你知
Photo credit: Silenceofnight via Visual Hunt / CC BY 往年學測成績出來後,總有學生來問:「老師,學測數學炸了,應該是要參加指考;只是時間這麼短,該怎麼準備才好?」焦慮無助的神情全寫在臉上。的確,數學是令許多同學感到頭痛的一科,如何在短時間內找到準備方向,下列淺見提供決定參加指考的同學參考。 一、熟讀課綱,掌握指考的範圍 其實,大考中心的網頁上早已有指考數學的考試說明,其附錄一列出了數學甲與數學乙相對應的測驗範圍。同學應了解課綱中各章節在數學甲、乙考科所對應的星等,免得白費功夫或忽略重點。 數學乙的範圍內容較為單純,不外乎是函數、線性規劃、排列組合、機率、統計、數據分析等,其中線性規劃的應用問題已連續三年出現在非選擇題,非常符合閱讀與表達能力的測驗精神。 至於數學甲範圍內容就較為深廣;值得注意的是,三年級的選修數學(甲)的比重占相當重,每年都至少約占30~40分,也就是複數極式、極限及多項式微積分應列為優先準備的單元;而歪斜線間距離、三階行列式、三平面相交情形、二階方陣代表的平面變換等這些學測沒考的單元,也應列為準備重點。 二、基本定義與概念最重要 數學重視的是本質,基本定義與概念若不清楚或不夠熟練,是無法處理更進階的綜合性考題。所以自認基礎不佳的同學,筆者建議(相信大部分老師也這麼認為)把課本好好地讀過一到兩次,並將例題與習題都算熟。 也許有部分同學認為,大考題目不可能像課本那麼簡單,熟讀課本有意義嗎?當然有。課本通常會將基本觀念交代清楚,在這穩固的基礎下,思考脈絡才有所本,才有機會觸類旁通。大考雖然是出沒看過的題目,但基本上都是基礎概念的延伸,所以基礎概念穩固才是解題的最重要關鍵。 三、勤練歷屆指考試題 自覺已有點基礎的同學,若沒時間做複習講義或是單元複習卷,不妨從歷屆指考試題下手。或許有同學擔心:「考古題我寫了好幾遍,但沒看過的題目考出來我還是不會。」這其實是對練習歷屆試題的誤解。數學不可能考一模一樣只改數據的題目,它重視的是題目的本質與結構,所以我們練習歷屆試題要掌握的是每道試題的核心概念與處理精神。 大考的每一題,甚至每一個選項,背後都有它要測驗的核心概念,透過練習,同學能檢視自己在哪些單元的概念是不清楚或不夠熟練,然後再一次的將該單元的核心概念重新熟讀及穩固。切記不應過度依賴詳解的輔助,而是從練習中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解題策略,連結所學過的基本概念知識,才有辦法獨立解決問題。 最後,還是要叮嚀各位指考生,考前要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考數學時最忌諱頭腦昏昏沉沉,或是過於緊繃無法好好思考;適度運動可以舒緩壓力,讓思路更清晰。隨著申請入學的名額逐年增加,拚指考的同學還得要克服那種留下來獨自奮鬥的孤單感,但相信考過了指考,這段準備的日子會是未來覺得倍感充實的一段時光。祝福各位同學考試順利,考取心目中的理想校系。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考前15天,絕對要知道的指考數學準備之道~ 【延伸閱讀】: ★準備指考國文的三個錯誤觀念,要避開 ★四大密技,迎戰指考英文 ★衝刺指考物理考科全攻略 ★指考化學衝刺五大祕訣 ★不能錯過的高中生物學習奧秘 ★如何運用圖表學好歷史? ★搞懂關鍵概念,破解指考地理圖表題 ★4大訣竅複習指考公民與社會
高中學科 準備指考國文的三個錯誤觀念,要避開
Photo via VisualHunt 關於國文科讀書方法及應試策略,自問不是應試專家,且這方面的高見所在多有,無庸多置廢詞。毋寧就教學現場所遇到的問題,對讀國文的基本心態嘵嘵幾句。 讀國文誤區一:國文嘛,背一背就好! 這類反映的另一種表態是:國文好難喔,我總背不起來;我從小國文就不好……。無論哪一種,潛臺詞是:國文就是死的知識,靠記憶就行。所以讀國文根本是基因決定論,記憶定江山。然而,吾腦力也有涯而書也無涯,「靠背一族」終會有讀不完的悲哀。 讀國文誤區二:國文都是讀古人的東西,以後根本用不到! 這類反映的潛臺詞是:我對國文沒興趣,讀書只為應付考試。然則,問題癥結不在於古文今文,而是出於功利心。弔詭的是,凡為考試而讀都是假,一旦「試」過「競」遷,也就拋諸九霄雲外,「分數主義」者不能稱為真正的學習,也不能真正學好,這樣又如何要求日後能用?! 讀國文誤區三:國文很主觀,沒有標準答案,我不知道怎麼唸! 這類的潛臺詞則是:老師畫重點,直接告訴我結果。慣於被餵養的學習模式,無論是知識本身或論證演繹結果都有老師或書本沿路丟下來,主體性湮沒茫然,很容易形成服從權威的個性、或思考的惰性,猶如「機器娃娃」,往往有標準化的迷思。有些學生並不真正在乎答案內容,當標準答案與自身認知牴觸時,所關心的就只是送分與否。 無論是靠背一族、機器娃娃或分數主義者,共通問題是:只在課堂上學,在課本裡學。長期以來,讀書就是讀教科書,畢業後多數人再也不讀書了,真真是「曾經課本難為學,除卻臉書不是書」。此中固然有教育體制龐大、深層因素在,但個人心態也是「共犯結構」。 學習如果與生活割裂,終究只能徘徊在門口「看熱鬧」 學習如果與生活割裂,終究只能徘徊在門口「看熱鬧」,好比學了幾年英語,始終還是愛恨在心口難開,就因為我們把學習限縮在課堂上、書本裡。作家張大春先生自述近作《大唐李白》如何發想時提到,文學史是近代學院的產物,讓學習者誤以為那便是文人生活與創作的樣貌,甚至聚焦在前後代作品的關聯性,而忽略當時的政治社會背景與創作可能有著密切的糾葛。所以,當我們在讀李白詩,應該回到他的時代背景與生活情境去揣想,再結合自己的生命經驗加以推敲意會,而非凌空把作品獨立出來,支解一二云云。 只有回到生活中,學習才會有感。評論家楊照先生近作探討臺灣教育問題,舉女兒赴德讀書的經驗,例如文學課中討論莎士比亞作品時,是從文本延伸到戲劇、電影等各種文類,而以個人觀賞經驗提出分享、討論、或者批判,從過程到結果,大家都積極熱烈參與,從而學會如何鑑賞一部作品。國文課正是透過各類作品,培養感知的深度、開啟思辨的力度,形塑一種文化價值,人格能量。 當然,語文作為一種溝通表達工具,無論是和今人、古人或者外國人溝通,也不妨視為技藝之學,教師扮演教練的角色,透過反覆練習來提升「戰鬥值」,無論是文言文或白話文,每日閱讀一二則,浸淫既久,必能日起有功。即便謫仙李白,少年時代也是把全本《文選》反覆擬作,才練就「斗酒百篇」的功力。 奉勸想讀好國文的人,以「熟悉」取代「記憶」,以「感知思辨」取代「勤做試題」,打破既有學習場域與模式,天道好還,且將「加倍奉還」。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加倍奉還」的指考國文應試準備之道 【延伸閱讀】: ★四大密技,迎戰指考英文 ★指考數學三大準備方向,報你知 ★衝刺指考物理考科全攻略 ★指考化學衝刺五大祕訣 ★不能錯過的高中生物學習奧秘 ★如何運用圖表學好歷史? ★搞懂關鍵概念,破解指考地理圖表題 ★4大訣竅複習指考公民與社會
高中學科 四大密技,迎戰指考英文
Photo credit: Brittany Stevens via Visualhunt / CC BY 過去的學習經驗累積的結果,決定了你今天英文實力的厚度,但是指考前兩週,指考戰士們卻可就之前建立的基礎上,做快速有效的收尾工作,確立不敗之地。 密技一:寫遍所有歷屆和模考題 在選擇題部分,考前兩週,應該先優先檢視過去歷屆指考試題還有那些沒有寫過的(大考中心網頁列有91-104年度的指考試題),乖乖地計時完成。不要以為寫考過的題目是浪費時間,事實上,大考中心的題目有一定的準度與效度,題型設計也有一致性,你在選擇題部分的得分(詞彙、綜合測驗、篇章結構、閱讀測驗,共四部分),可能和你今年的指考選擇題部分的得分會很接近。 如果歷屆指考題已經寫完,好孩子,請寫尚未寫過的北中南全國指考模擬測驗題吧!一樣計時完成,比較有效。要注意的是,各區模擬考題出題難度與水準不一,總有幾題爭議題,不要太在乎這些爭議題,先將題目就教學校老師,理解題意可能比標準答案重要。 如果北中南全國指考模擬測驗題也寫差不多了,你肯定是有一定功力的指考戰士,既然還有兩週的時間,不妨試試坊間的模擬試題本,另外與新聞議題相關的閱讀測驗也值得做,這樣一方面可接觸多元主題的文章,一方面練速度,也兼練手感。建議考前這兩週,再寫3-4回,確定自己作答時各大題卡關的比例高低,也藉以最後補強自己的弱點。 密技二:複習句型結構,多練造句做翻譯 在翻譯部分,做了歷屆試題的考生,普遍的心得是:翻譯題很難猜題。的確,我們很難猜到那個單字片語會出現在考題中,但是翻譯的功力是印證作文實力的前哨戰,對於後天努力型的指考戰士而言,最要緊的一點是:翻譯題的範圍不離高中三年所學常用句型結構,不妨快速掃描以下表中列舉的句子類型與結構(可參考高中各版本教科書所附的句型練習本1-6冊),如果你還不清楚,那就再加把勁,拿出句型書多練習造句吧。 密技三:掌握字彙和文法,參考佳作範文 指考作文的分數,在分分計較的考試分發管道中,更顯重要。指考英文作文多為兩段式的主題寫作,第一段重敘述與描寫,第二段重說明與論述。近年作文題目逐步跳脫純文字的引導,而以圖表或二者擇一的題型取代(如 103年與102年指考題 ),藉以考驗學生邏輯分析與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這點很符合教綱的核心能力要求。針對最後兩週的衝刺階段,有幾點提醒與建議可以參考: 1.從選擇題開始寫,從單句的文意字彙選擇、段落文章填空、到篇章結構,閱讀測驗,一步一步完成,這些是作文的暖身操,可以幫助自己進入英文的頻道;因此,除非特殊原因,沒有必要直接跳到作文,以免徒增慌亂。 2.練習模擬試題時,會發現要在80分鐘內完成全套試題,並不容易,往往作文的部份只能草率結束,無法兼顧論述清晰與修辭完美。因此,計時寫模擬試題時,盡量留30分鐘寫作文,真的來不及,至少要有25分鐘,雖然急中生智的人可以在短時間內有想法,但是在20分鐘內寫一篇英文作文,是很難不出錯的。 3.寫作文要進步,一定要請老師指正,除了確實訂正句型用字錯誤,並記錄在筆記本上之外,更應該從作文評分規準的五大面向(內容、組織、文法句構、字彙拼字、體例)尋求進步,找出克服弱點的方法。 4.針對論述說理的指考英文題型,千萬記得主題寫作不變的章法:主題句-內容發展-結論。先把兩個段落的頭、中、尾的架構放在大腦裡,這是不敗定律第一條。 5.要得高分,內容(5分)與組織(5分)比例最重,創意與邏輯的重要性無庸置疑;但是如果你平常練習的作文分數就是10分左右,比較容易有進步的還是字彙的實力與文法句構的掌握,善用已經熟背的單字片語,並確定句法句型正確,加上適當使用轉折字詞承接語意,基本分就會有。即使你是擅說理、創意佳的A咖,平常的分數就有15分的實力,用字再求精準,句構求變化,結構再求完整,這些“刻意”的努力,只要鋪排適當,也是突破15分的關鍵。 6.最快速的進步方法是模仿,大考中心從98年起,會將佳作範文公布在網頁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些18-20分的作品,肯定有值得模仿之處,先練習歷屆的作文題目,再看看別人拿高分的道理,假如你自認創意欠佳、說理淺白,那不妨背背範文佳句吧! 7.“Practice makes perfect.”這句諺語在英文作文的進步上是很有道理的。除非你早已放棄作文,沒有得分的企圖心,否則練習作文是有用的,最後衝刺,再寫個2篇吧! 密技四:動手做筆記,打造專屬的重點整理 不管是哪一門考科,買再多的參考書,都不如看自己親手做的筆記來得有感覺。考前重點總整理的工作,最好是高三準備學測時就已經開始,現在只要再做加強版就可以。如果沒有做過,現在整理筆記,還是有用哦!這本筆記本或英文資料夾,只有自己看得懂,也是7月2日到考場最需要的英文參考資料,以下幾點提供指考戰士參考發揮: 1.從已完成的模擬試題下手: 因為時間有限(尤其是之前沒有做筆記習慣的人),建議先從已經寫過的模擬試題開始,把寫錯的題目再看一遍,把詳解本也找出來讀一讀,不論是粗心還是不懂,這些都是筆記本的素材,挑出自己想再看第二遍的部分,如:常忘的單字與搭配詞、易搞混的句型、漂亮的文字描述句子等等。 2.分門別類做筆記: 每個人會有自己習慣的分類,比較保險的常見分類是按照考題類型:單字-片語-句型-佳句-範文,並且以可抽換的活頁本記筆記(用不同本子分類也行,最後夾在一起即可)。 :最好加註中文和例句,詞類變化拉出來框成一欄。 :如果牽涉複雜,可以選擇寫下重要代表動詞句型+例句;或者將把完整的解說出處頁碼加註在下方,有時間再從原處細看解說。 :盡量抄錄整句,可以幫助自己了解描述的對象與使用時機,以免錯用。 :不求多,找自己喜歡,又讀得來,也學得起來的,請優先考慮。 3.善用顏色與記號: 不管是習慣圖像式思考的人,或是習慣文字條列的學習者,做筆記最好善用顏色與記號。顏色不必太複雜,紅藍綠三色就夠用,最好不要超過5色,太複雜了,反而失了重點。記號可以自己發明,別忘了數學符號最好用。 4.錯誤掃描: 可以的話,最後加一類「常見錯誤篇」,因為複習過筆記本一遍之後,一定會找到自己最常搞不清楚的罩門,這些盲點全部集中在這裡,考前5分鐘看看是有效的。  (1)以翻譯為例:寫翻譯題時,容易犯中文直接翻譯成英文的錯誤。  (2)以標點符號格式為例:每個段落開始有沒有縮格?逗點和句點差很多,如何小心不要出錯?英文引號怎麼標?引句前後的逗點和句點會用嗎? 結論 英文指考考題和學測考題比較起來,不但考試時間縮短了,選擇題部分「中偏難」的題目增加了,而且翻譯題部分的詞彙句型複雜些了,作文題目則不僅要求描述能力,還要求能說理明白。這樣看起來,顯然指考英文得分的門檻也架高了,其實這也是理所當然的結果,畢竟指考範圍和選才管道不同於學測。儘管如此,遊戲規則沒有因人而異,穩定求勝很重要,指考戰士們若能設定進度,掌握要訣,加上毅力和努力,相信你在英文方面會有不錯的表現!祝福你! 英文科複習快速指南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指考英文戰士,考前兩週準備秘訣大公開 【延伸閱讀】: ★準備指考國文的三個錯誤觀念,要避開 ★指考數學三大準備方向,報你知 ★衝刺指考物理考科全攻略 ★指考化學衝刺五大祕訣 ★不能錯過的高中生物學習奧秘 ★如何運用圖表學好歷史? ★搞懂關鍵概念,破解指考地理圖表題 ★4大訣竅複習指考公民與社會
好書 【系主任推薦】—《大數據》
《大數據》 想知道大學財經科系系主任口袋中的入門好書有哪些嗎?【系主任推薦】第二波來了喔~~ 藉由財經好書的閱讀,不僅能了解財經學群各領域的樣貌,更能建立良好的人生與學習態度,跨出未來成功的第一步。 對財經學群有興趣的您,絕對不能錯過《大數據》。 推薦人 ※景文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主任陳清翼。 推薦理由 站在雲端,掌握數據,就是未來的贏家! 《大數據》 【作者】: 麥爾荀伯格(Viktor Mayer-Schonberger)、庫基耶(Kenneth Cukie) 【譯者】:林俊宏 【出版社】:天下文化 【書籍簡介】: 汽車烤漆的顏色能告訴你,這輛二手車的故障率高低嗎? 市政府要怎樣清查,才能迅速找出有致命危險的人孔蓋? 從谷歌的搜尋字眼,怎麼預測流感疫情的蔓延? 要回答這些問題,關鍵就在於巨量資料(俗稱大數據)。「巨量資料分析」是一門新興科技,能夠解讀和預測無數的現象,包括預測機票的價格、好萊塢新片的票房、你家裡的青少年是否未婚懷孕!也能協助診斷早產兒的健康情況,探查收入高低與幸福快樂的相關程度,幫忙規劃快遞的送貨路線、電動車的充電站應該設置在哪裡,還能用來發展自動導航的無人駕駛汽車、以及「從駕駛人的臀部形態判斷是否為車主」的防盜系統,也能夠快速進行多種語文的互譯……。 兩位最頂尖的大數據專家,真正掌握到巨量資料思維的精髓,在這本書裡,清晰曉暢的解釋了巨量資料是什麼,它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對經濟、社會和科學會帶來什麼影響,我們又能夠做些什麼,趕搭上這波新潮流,同時也懂得保護自己,避免個人資料和隱私受到侵害。 (本文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好書哪裡買? *博客來: http://goo.gl/7mnh7J *讀冊: http://goo.gl/6xz1oU
高中學科 指考化學衝刺五大祕訣
往年學測結束後,下學期開學之際,最常被學生問:「老師,學測炸了,只剩不到五個月,指考化學怎麼準備?」的確,由於大學入學管道多元,經過學測的轟炸,學生真正冷靜面對指考問題時,通常所剩時間真的不多了。如何在短時間內建立觀念、統整知識,達成不可能的任務?以下提供幾點準備方向,給新成軍的指考戰士們參考。 一、課綱才是王道 高三上學期,學生一邊準備迫在眉睫的學測,一邊又要唸指考進度,想當然爾,還沒發生的問題就不是問題,結果就是指考進度唸的七零八落,直到考完學測,回過神時,驚覺自己是白紙一張。因為一綱多本又微調的種種原因,市面上到處流竄的題目千百種,學生常搞不清楚哪些不考?哪些很重要一定會考?深怕自己白費功夫,抑或忽略重點,唸書唸的膽戰心驚,最後只好求助老師「保證」會考還是不會考,這樣的情況總是會不斷重複上演。因此在翻開課本之前,建議考生先上網搜尋化學課程綱要(請搜尋適用自己年度的),仔細閱讀課綱內容,就能夠明確清楚自己需要學習的內容和該具備的能力,不需找老師背書了。出發都要有個方向,課綱內容就是指引同學方向的明燈! 二、主題式複習 確認待學習的內容後,建議學生將各章節做主題式的規劃,類似概念的內容一起唸,這樣較能快速、完整建立概念。高中化學課程包含基礎化學(一)~(三)、選修化學(上)(下),共十九章,可分成8大主題,參考分類如下表所示。 偏重理解與計算的主題有1、4、5、6,偏重記憶的則為主題2、3、7、8,建議偏重記憶的主題可提早看,並且不斷複習以加深印象。若主題內容涉及基礎化學(一)、基礎化學(二)的部分,因此為學測範圍,相信同學都已經很熟悉主要概念,複習時再多注意一些小細節後即可快速帶過。但若是選修化學的內容,則要仔細閱讀課本,建立基本觀念和了解科學名詞,千萬別浪費時間寫冷僻艱深的題目,指考只是範圍廣,考的都是大方向,有概念最重要。 三、不可偏廢實驗 化學是一門實驗的科學,實驗課程本該舉足輕重,可惜常因學科進度而淪為犧牲品。目前的學習環境仍有考試引導教學的現象,為了讓學校注重實驗課程,不論是指考或學測,都常有實驗題入題,甚至在104年學測考了量測酸鹼中和反應熱的容器種類(貼心小提醒,其實課綱中也有特別提到容器可用保麗龍杯),此為實驗細節,對於做過實驗的學生就是送分題。 總之,學生要掌握的原則就是務必要「親自」操作實驗,若是因為課程安排真的無法親自體驗,那麼在複習實驗課程時,連步驟都要仔細閱讀,不要只有記住實驗結果和複雜的反應式而已。 四、勤練考古題 養兵千日,就是為了面對指考這最後一戰。勤做考古題是老生常談,但仍提供一些原則給考生參考。在時間不足的狀況下,建議只做各區當年的模擬試題即可,剩下的時間用來練習歷屆指考題。 寫各區模擬試題的用意有二:一是檢查是否有忽略的各章節細節,發現後趕快補強,這樣至少能和同屆的各區戰友齊足並馳;二是可增加答題的靈活度,因為各區模擬試題變化多端,遇到新題型時要如何快速運用所學找出正確答案,此作答技巧就是在練習模擬試題培養。歷屆指考題、研究用試卷就要多寫幾屆,在練習的同時,考生即可發現指考常考的重點和實際難度,再回頭複習就能事半功倍。 另外,建議寫模擬考題時要心無旁騖,不要邊唸書邊寫題目,如此就失去模擬的意義。作答要計時並建議限制作答時間縮短為70分鐘(正式考試時間為80分鐘),讓考試強度增加,這是心理層次的鍛鍊,平時在更有限的時間內寫完相同題數,真正考試時,就會感覺時間比較充裕,還可以有多餘的時間檢查或思考比較難的題目。 五、留意答題技巧 遇到新的題型或科學推理題時,要仔細閱讀題幹內容,尋找關鍵字和線索,同時連結該章節的內容(看完課綱就會很清楚),通常愈複雜的題目,答案都愈簡單,指考範圍雖廣,但題目通常不會刁鑽,要相信自己平日的準備。有圖表的題目要注意橫、縱座標軸的單位和意義,濃度轉換、速率常數的單位也要留心。 善用刪除法答題,將損失減到最小。另外,考生常會將「何者錯誤」選成「何者正確」而大失血,或者考到後來頭昏眼花,錯誤的、正確的交錯選了等等狀況,為了避免造成一輩子的悔恨,建議在讀題時,將正確的敘述打勾、錯誤的敘述打叉,再回頭確認題目所問為何。 最後,還是要叮嚀各位考生,離開書桌做適度的運動有助於思緒清晰,吃完飯後不如到操場邊聊天漫步,沈澱心情舒緩壓力。自己的指考自己拼,實踐家才能夠品嚐勝利果實,期盼各位考生把心中的雄心壯志化為實際行動,並且堅持下去,光輝的七月等你/妳來榮耀!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五步驟教你衝刺指考化學考科
好書 【系主任推薦】—《史丹佛給你讀得懂的經濟學:給零基礎的你, 36個經濟法則關鍵詞》
《史丹佛給你讀得懂的經濟學:給零基礎的你, 36個經濟法則關鍵詞》 想知道大學財經科系系主任口袋中的入門好書有哪些嗎?【系主任推薦】第二波來了喔~~ 藉由財經好書的閱讀,不僅能了解財經學群各領域的樣貌,更能建立良好的人生與學習態度,跨出未來成功的第一步。 對財經學群有興趣的您,絕對不能錯過《史丹佛給你讀得懂的經濟學:給零基礎的你,36個經濟法則關鍵詞》。 推薦人 ※醒吾科技大學理財經營管理系主任何依倫。 (點擊校系進入看校系介紹) 推薦理由 本書為政治經濟與投資理財領域的經典著作,讓你了解生活中每個環節和經濟學的關係。 《史丹佛給你讀得懂的經濟學:給零基礎的你, 36個經濟法則關鍵詞》 【作者】:提摩太‧泰勒 【譯者】:林隆全 【出版社】:商業周刊 【書籍簡介】 作者是史丹佛大學經濟學入門課程的講師,並曾撰寫經濟學教科書《Principles of Economics》。且曾獲得史丹佛和明尼蘇達大學學生評鑑的教學成果獎,足證內容充實且表達具相當吸引力。3000字短篇寫作,閱讀無負擔以一單篇完整解釋一個經濟學名詞或現象,每篇平均約3000字,從生活實例引入觀念原理,概念清晰,一般人均能輕鬆理解。 經濟學不是水晶球,它只給你追尋答案的架構。本書提供經濟學當中有用的知識,讓你更了解供需法則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作,你不必是經濟學家,也可以跟人開口聊經濟。史丹佛人氣名師以輕鬆平易的短文,介紹36個關鍵名詞與觀念,讓一般人懵懵懂懂,望而生畏的經濟學,變得親近可理解,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經濟學不只是數字而已,它和政治、心理、歷史等許多學科都有關係。當我們上班、為退休生活儲蓄、投資、納稅以及購買食品百貨的時候,我們其實都是經濟學家。然而,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這個主題時,仍有許多人經常會顯得不知所措。屢次獲得傑出教學獎的提摩太.泰勒(Timothy Taylor)教授,在本書中再次使出高強本領,帶您了解個體經濟學和總體經濟學的所有重要問題和熱門話題,例如:   預算赤字為什麼很重要呢?   中央銀行到底是在做什麼?   全球化會奪走你的工作嗎?   健康保險為什麼會這麼貴? 本書各項主題兼具廣度和深度,讀完後您對於個人、國家乃至於全球的經濟議題都能夠融會貫通,並且能提出高人一等的見解! (本文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好書哪裡買? *博客來: http://goo.gl/OMh2tP *讀冊: http://goo.gl/H0hIYG
高中學科 衝刺指考物理考科全攻略
https://pixabay.com 什麼是「物理的基本概念」? 準備指考的過程中,需注意「記憶」重要的物理結構 準備指考物理的四個思維方向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衝刺指考物理考科全攻略
好書 【系主任推薦】—《雪球:巴菲特傳》
《雪球:巴菲特傳》 想知道大學財經科系系主任口袋中的入門好書有哪些嗎?【系主任推薦】第二波來了喔~~ 藉由財經好書的閱讀,不僅能了解財經學群各領域的樣貌,更能建立良好的人生與學習態度,跨出未來成功的第一步。 對財經學群有興趣的您,絕對不能錯過《雪球:巴菲特傳》。 推薦人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財務管理系主任周建新。 (點擊校系進入看校系介紹) 推薦理由 認識並學習巴菲特的價值型投資哲學。 《雪球:巴菲特傳》 【作者】:艾莉斯.舒德 【譯者】:楊美齡等合譯 【出版社】:天下文化 【書籍簡介】 本書回顧世界首富巴菲特的生平經歷。巴菲特從未寫過任何一本回憶錄,但此次他破天荒同意讓本書作者艾莉斯.舒德(Alice Schroeder)為他立傳,除了撥出時間親自接受採訪,也讓舒德小姐訪遍他的家人、朋友、生意夥伴,忠實記下他過去的事蹟、他對世事的看法、他的挫折與勝利、他犯過的錯誤,以及他的人生智慧。 投資精準度為世人所稱道的巴菲特,儘管一舉一動受到媒體緊迫釘人,卻從未詳實地對媒體披露他的一生;就名人的標準來看,他的私人生活低調、非常注重隱私。巴菲特是矛盾的綜合體,他證明了做個和善的好人,也能在競爭中出頭。他對待投資人向如平起平坐的事業夥伴,並且以幫投資人管錢的「管家」自居。不管是身為投資專家、公司的CEO、董事、演說家,他都以誠信為最高原則;這樣的成功秘訣說來簡單,結果卻一點也不簡單,讓他從美國中部平凡小城Omaha崛起,成為舉世知名的富商。 忙碌的巴菲特若不是遇到艾莉斯.舒德,恐怕也不會有機會透過一本書分享他的生命。舒德是幹練的保險產業分析師,向以觀察敏銳和商業判斷精明在業界中聞名,她在金融題材的寫作上引起巴菲特的注意。舒德發現,儘管現有的書籍對巴菲特的投資手法多有著墨,卻從未有人把巴菲特這個人寫得更深入,談到他更大面向的哲學,以及這些哲學如何造就了巴菲特的性格與種種決策。因為這些原因,巴菲特同意與舒德合作,寫下這本書。 巴菲特從未花這麼多時間回答任何記者或作者的問題,但他數度與舒德長談,回顧他的兒時、他過去的點點滴滴。巴菲特這樣做需要相當大的勇氣,因為從這本書可看出,巴菲特也不過是個人,他有強處、也有弱點。雖然巴菲特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財富,但他對別人最大的影響,不是他在富豪排行榜第一名的位置,而是他的處世原則和智慧。這本書將告訴你,何以華倫.巴菲特的故事,是世界最值得閱讀的成功故事。 (本文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好書哪裡買? *博客來: http://goo.gl/51jrir *讀冊: http://goo.gl/4OLSv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