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活動

情報 響應世界地球日 嘉大舉辦「綠能與氫能燃料電池」專題講座 探討能源轉型與永續發展
為響應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嘉義大學日前舉辦「綠能與氫能燃料電池」專題講座,聚焦全球關注的能源轉型與永續發展議題。活動由陳瑞祥副校長致詞揭開序幕,呼應2024年地球日主題精神,強調「綠色轉型」與「淨零碳排」為當代高等教育應擔負的重要責任。 陳副校長指出,嘉大長期致力於校園永續發展與環境安全治理,不僅積極推動能源管理與再生能源導入,更透過學術研究與實務應用,展現教育機構引領社會轉型的積極行動。他也特別提及,嘉大於去年底啟用由應用化學系邱秀貞副教授所建置的全校首座綠氫示範站,透過太陽能進行水電解產氫,並結合燃料電池技術進行能源再利用,為校園綠能技術落實樹立了重要里程碑。 本次講座特別邀請鐙鋒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周哲平總經理擔任主講人,分享其在氫能技術開發與燃料電池應用領域的深厚經驗與產業洞察。周總經理以「台灣氫能與燃料電池的挑戰與契機」為題,深入解析我國在能源轉型中的機遇與困境,現場氣氛熱烈,引發與會師生廣泛討論與交流。 本活動由永續發展暨社會責任辦公室與環安中心共同策劃,結合校內外資源,落實綠色行動力。透過本次講座,嘉大不僅展現推動永續校園的堅定承諾,更能進一步培養學生對氣候變遷議題的認知與能源公民的責任感,持續以知識力引領未來永續發展。
情報 台灣農藝學會年會於嘉大盛大舉行 推動農業科技與產業永續發展
一年一度之台灣農藝學會年會4月24日在嘉義大學蘭潭校區國際會議廳隆重登場,有來自全國各地超過180位作物科學領域之研究學者、專家與嘉大師生共襄盛舉,針對農業科技施政、前瞻研發方向及稻作產業永續發展等議題進行深入探討與交流。 嘉大農學院沈榮壽院長代表林翰謙校長致歡迎詞,感謝台灣農藝學會年會蒞臨嘉大舉行年會與研究成果發表會,讓更多學生與師長吸收更多農藝專業知識。開幕式由台灣農藝學會郭寶錚理事長主持,並邀請農業部農業科技司李紅曦司長及米屋企業股份有限公司陳肇浩董事長擔任專題講者,分別就農業科技施政方針、研發現況及稻作產業永續發展之策略進行精彩演講。 本次年會重點之一為表揚過去一年來,對於農藝研究領域表現卓越之個人與團體。獲獎名單如下: 青年學術獎:楊智哲(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與何佳勳(農業試驗所),表彰其在水稻育種、有機友善栽培技術及韌性農業系統建構等領域之研究成果。 個人事業獎:簡禎佑(桃園區改良場)、李姿蓉(畜產試驗所)及胡智益(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表揚其於水稻育種、飼料作物育種及茶葉DNA鑑定與原產地證明技術等之傑出表現。 個人學術獎:施意敏(畜產試驗所),肯定其於牧草產業輔導與學術研究之貢獻。 農藝研究終身貢獻獎:盧虎生(臺灣大學名譽教授)、林順福(臺灣大學副教授)、游添榮(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分場長)、呂秀英(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場長),表彰其於農業科技、育種研究與數位化智慧農業推動上之長期貢獻。 團體事業獎: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由楊宏瑛場長代表受獎,肯定其於薏苡、蕎麥、水稻、大豆、高粱及昭和草等作物育種上之卓越成果。 郭寶錚理事長致詞表示,農藝人以「餵飽全世界人類」為使命,自民國79年創會至今已邁入第35年。農業科技進步快速,涵蓋遺傳育種、生物技術、有機農業、淨零碳排與智慧栽培等多方面發展,從本次獲獎者之成果更能看見臺灣農藝領域的實質進展。 此次作物科學講座與研究成果發表會由台灣農藝學會、嘉大農藝學系與農場管理公費班共同主辦。理事長特別致贈感謝狀予農藝系許育嘉主任及農場管理公費班侯金日主任,感謝其團隊支持與協助,使整體活動圓滿順利。 學會秘書長莊愷瑋教授指出,年會共發表研究論文33篇,並展示論文海報119篇,涵蓋生物統計與作物栽培組(64篇)、作物生理與生物技術組(47篇)、遺傳育種組(8篇),總計論文宣讀與海報展示達152篇,充分展現我國農藝作物研究能量與成果,期能為我國農藝研究與應用注入更多交流與前瞻思維。
情報 世新大學帥氣「年下男」主演網劇 幕後跨系師生參與製片、攝影
世新大學在影視教育領域再次突破,跨系師生參與橘子集團出品的原創音樂網路短劇《我的年下守護男》,展示了結合創意與技術的強大實力。這部短劇聚焦青春校園戀愛的悸動,由世新大學英語暨傳播應用學系學生演員楊卓叡領銜主演,並由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老師湯宗翰擔任總製片人,廣播電視電影學系老師張瑋誠擔任攝影指導,帶領兩系學生全程參與製片、攝影、燈光、收音等多個實務項目。   產學合作不僅是一次影視創作的實戰演練,更是學生們將學術理論應用於實際操作的珍貴機會。為切合校園甜蜜氛圍,《我的年下守護男》的拍攝場景直接在世新校內的舍我樓、山洞口、新苑宿舍等地取景拍攝。在拍攝過程中,師生們以專業技能解決現場的技術挑戰,並在實境中完成專業的拍攝計劃,確保每個細節都能完美呈現。這種以實作為核心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掌握影視製作的關鍵技能,並感受到課堂所學與業界運作的無縫接軌。   世新公廣系與廣電系的學生們積極投入製片、場務支援、後期製片、技術統籌、專案執行、生活製片與製片助理等工作,並親身擔任攝影大助、攝影助理、燈光、收音、群演及側拍師等角色,實際參加影視創作。從分鏡稿的執行到預算編制、場地考察與拍攝日程安排等製片技巧,學生們展現所學,並獲得了寶貴的實務經驗。
情報 嘉大土木系吳振賢老師榮獲農業部農村水保署水土保持服務績優人員獎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4月18日假嘉義耐斯王子大飯店舉辦「水土保持服務團20週年」慶祝活動,邀集全臺21縣市服務團、地方政府相關單位及技師公會等成員齊聚一堂,回顧水土保持制度推動歷程,並表揚特殊貢獻與績優人員。嘉義大學土木與水資源工程學系吳振賢老師多年來協助縣市政府推動水土保持及防災相關計畫,榮獲水土保持服務績優人員獎。 吳振賢老師於民國76年進入嘉大土木與水資源工程學系服務,107年起兼任理工學院土木研究防災中心主任,亦曾任嘉義縣水土保持服務團團長。吳老師自99年起參與嘉義縣市、臺南縣市水土保持相關計畫(包括:水土保持計畫、簡易水土保持計畫、水土保持計畫監督、水土保持完工檢查及水土保持違規查報處理等)委託審查與監督,合計達200件以上,均能依照水土保持相關規範如期如質完成審查與監督,推動正確之水土保持設施與措施,圓滿達成山坡地水土保持處理與維護成效,防止水土保持災害之發生。 吳振賢老師對於水土保持觀念之推廣亦不遺餘力,多年來接受嘉義縣、市政府及公所委託,辦理偏遠山區易受水保災害社區與學校之水土保持教育宣導,將水土保持觀念推廣到偏遠山區,提高當地居民與學生之水土保持維護觀念,降低災害與違規事件的發生。另執行嘉義縣、市政府委託計畫,辦理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演練與宣導等防災業務,提高民眾防災意識,並熟悉疏散避難路線及時機;協助嘉義縣、市政府及鄉鎮公所辦理土石流防災專員培訓與教育,投入土石流社區自主防災工作;擔任嘉義縣、市政府水土保持違規處理與維護委員,協助違規民眾辦理恢復水土保持之處理維護,避免水土保持災害之發生;協助嘉義縣、市政府接受農村水保署水土保持考核工作,爭取佳績。 吳振賢老師長期協助中央及地方政府機關推動水土保持之法規諮詢、技術輔導、防災應變及教育宣導工作,達成農業部「智慧、韌性、永續、安心」四大政策目標,此次獲農業部農村水保署頒發水土保持服務績優人員獎項,嘉大師生與有榮焉。
情報 嘉大食科系學生邱婉琪開發苦茶油產品登上2025新加坡FHA國際舞台 獲永續創新認可
嘉義大學食品科學系學生邱婉琪近日參與2025年新加坡FHA國際食品展,以「商務艙等級」苦茶油創新應用系列產品脫穎而出,榮獲永續創新之認可。此一成就不僅成功將臺灣特色農產「苦茶油」推向國際,更展現農業融合生物科技、永續理念與市場需求的無限可能。 2025年新加坡國際食品展近日在新加坡博覽中心隆重開幕,為期四天的展會,吸引了來自50多個國家超過1,500家參展商和逾65,000名觀眾。展覽中設有多個國家館,其中臺灣館和韓國館反應最為熱烈,展現出亞洲食品產業的創新實力與國際競爭力。 此次參展由新加坡ST DOLI GARDEN PTE LTD主導,核心研發團隊則由邱婉琪與嘉大食品科學系教師共同組成,以臺灣在地山茶油(俗稱苦茶油)為基礎,開發出苦茶油全效護理系列與苦茶油益生菌牙膏等創新產品,結合傳統智慧與現代生技技術,從配方研發到包裝設計皆秉持環境永續與食品安全之理念,深受海內外買家關注,現場並與新加坡MEOD FARM、馬來西亞食品公司展開合作洽談,開啟臺灣農產品輸出東南亞市場之新契機。 展會期間,關於產品定價的議題引發現場高度討論。一位參展廠商質疑邱婉琪的產品價格策略,邱婉琪則自信表示:「臺灣的苦茶油已經登上更高層次,我們的品質代表的是商務艙;如果對方還停留在經濟艙,那價格當然只能賣三分之一。」此番回應不僅展現對品質的堅持,也彰顯臺灣年輕創新世代的氣度與視野。 邱婉琪表示,能有機會將臺灣苦茶油帶上國際舞台,要感謝嘉大食品科學系呂英震系主任及師長的指導及實驗資源。「我幾乎把實驗室當作第二個家,才有今天的成果。」她強調,這次展出不僅是一次創業實踐,更是一項將臺灣農業國際化的起點。 邱婉琪未來計畫與海外農場共同開發「羽衣纖維麵」、「青香蕉營養糕點」等新型農產產品,並推廣臺灣獨有的農業技術,實踐結合科研、市場與永續發展的農業願景。 嘉大食品科學系楊懷文副教授為邱婉琪同學之導師,對其傑出表現給予高度肯定,認為其在學術創新、國際交流與實踐永續發展目標方面展現極佳潛力,也期待她成為鼓舞青年勇於創新的榜樣。 新加坡FHA展為亞太區最大食品與餐飲業專業展覽之一,總規模達6萬平方公尺,匯聚全球領先企業與創新產品。嘉大學生邱婉琪此次以苦茶油為核心,完美展現臺灣農業結合科技、文化與永續價值,讓世界看見臺灣農業不僅具傳統底蘊,更有引領未來的實力。
情報 從沉浸體驗到短影音 世新公廣系畢展攜16品牌共創行銷新趨勢
在數位時代的洪流中,品牌如何在快與慢的節奏中取得平衡,是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第31屆畢業展覽《待|速》所要探索的行銷新思維。本屆公廣系學生以「待」與「速」、「慢」與「快」為核心主題,深入探討數位時代生活節奏的選擇。他們與16家知名品牌合作,包括味王泡麵和三星智慧平板等,橫跨食品、科技、美妝、生活風格等產業,運用社群推廣、短影音行銷、影響者行銷及沉浸式體驗,展現新世代對行銷節奏的敏銳觀察與靈活應變能力,為合作品牌注入創新創意與市場競爭力。活動將於4月25日至27日在松山文創園區5號倉庫舉行。   畢展籌備小組指出,展覽中,多組整合行銷團隊根據品牌特性,打造「深度沉浸式行銷體驗」,詮釋「待」所代表的慢節奏價值。商腦筋團隊與晚安奈特寢具合作,聚焦現代人的睡眠困擾,策劃〈即刻躺平〉校園快閃活動,讓參與者體驗深度睡眠的重要性。Dipper炘辰團隊與VERO香氛合作,透過〈為自己調一瓶香〉活動,讓參與者在快節奏生活中透過香氛釋放壓力。實夢貘團隊與SerendiPIC合作,設計〈捕捉時間慢下來的美好瞬間〉互動體驗,讓消費者透過即時拍照,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片刻。   相對地,採取「速」為策略核心的團隊展現出「節奏明快的內容行銷」。大腦總部團隊與堯平布朗尼合作,推出融合大學生日常與戲劇風格的大學世家系列短影音,迅速在社群平台累積破千萬的觸及量,成為網路爆款話題焦點。第七人格團隊與麗華西點合作,拍攝麗華人生系列短影音,為擁有40年歷史的經典品牌注入新活力。鬼點子俱樂部團隊與味王泡麵合作,製作味王大廚之烹飪實境秀影片,並發起5秒夾泡麵的社群挑戰活動,強化品牌參與度與記憶點。
情報 世新大學攜手夢想動畫與華碩 打造AI影音人才培訓基地
世新大學正以產學合作的創新模式,推動AI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世新於今(16)日舉行「AI影音人才培訓基地」產學策略聯盟簽約儀式,將串聯AI數位科技為學生賦能,培育具備創新思維與實務能力的AI影音人才。   此次簽約儀式由世新大學校長陳清河、夢想動畫創辦人林家齊及華碩聯合科技開放平台暨AIoT事業部事業總經理江尹涵共同完成,象徵教育與產業的緊密連結。夢想動畫作為台灣AI影像生成技術的先驅,旗下Moonland平台將成為基地的重要支撐,提供AI影像生成等多元風格模型及技術支援,讓學生能在課程中直接接觸業界標準的AI工作模式。
情報 亞洲大學、翔棋科技成立「智慧載具產業共同研究中心」基地,培育智慧載具產業科技人才
無人機應用,近年來在全球大幅成長,也讓無人載具產業受到世界關注。亞洲大學與台灣無人機解決方案專家「翔棋科技」,繼去年5月簽訂MOU合作備忘錄後,雙方展開具體合作,於31日在亞大設立的「智慧載具產業共同研究中心」正式揭牌,雙方將深化產學融合,為台灣智慧載具產業注入新動能。
情報 七彩畫境,墨韻流光「綠園雅集」匯聚七位藝術家共繪心靈畫卷
嘉義大學藝術家校友共同策劃展出「綠園雅集」書畫聯展,自4月19日至5月17日在蘭潭校區圖書資訊館一樓展覽廳展出,並於4月19日(六)下午2時舉行開幕典禮,誠摯邀請嘉義鄉親及校內外藝文愛好者蒞臨參觀指教。 「綠園雅集」由七位畢業於嘉義師專的教育工作者與藝術家所組成,分別為黃乾成、李國坤、鄭隆昌、顏友信、蔡榮文、吳書丞及黃鼎鈞等7位老師。這些藝術家因心靈契合與對美感教育的熱忱,創立了「綠園雅集」藝術團體。當年在嘉義師專求學的他們,深厚的藝術情感與創作技術的基礎,讓他們至今仍秉持著推廣藝術教育的使命,持續開拓藝術創作的無限可能。如今,7位校友藝術家皆已在藝術領域取得卓越成就,並獲得多項藝術競賽獎項與參展經驗,藝文愛好者可藉此次「綠園雅集」書畫聯展,感受他們的創作魅力與深厚底蘊。 此次展覽匯集7位藝術家的代表作,包括水墨畫、油畫及書法作品。每位藝術家透過獨特的視角詮釋藝術的美,展示出風格迥異的創作專長。在水墨畫方面,作品涵蓋了從傳統筆墨到潑墨潑彩的技法,內容從寫生、寫意到心象表現,表達出「以境寫心、心物合一」的創作哲學。畫作中,無論是台灣鄉土景致、名山勝境,或是海外風光,都展現了濃厚的情感與意境。 在油畫部分,藝術家以人物描寫為主軸,並輔以風景的呈現,強調模特即席寫生,從自然景物中汲取靈感,真摯的情感展現出他們內心的感動。書法作品突破傳統格局,運用線條的切割和空間的構建,呈現流動的空氣與優雅的美感,並以三元素組合創造出靈動自然的藝術效果,兼具創意與文化韻味。 「綠園雅集」堅信「藝術源於生活」,並深信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能為創作帶來更大的可能性。這次展覽的作品,不僅是藝術家創作的結晶,也是一場藝術形式的碰撞與激發。每一幅作品都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涵與更高的自由度,呈現出多元、精緻的藝術風貌。誠摯邀請各界人士前來參觀,一同感受這場藝術盛宴,並領略那些令人驚豔的視覺魅力與創作風采,激發更多人對藝術的熱愛與追求。 展覽資訊: 日期:114年4月19日(六)至5月17日(六) 地點:嘉大蘭潭校區圖書資訊館一樓展覽廳 開幕式:114年4月19日(六)下午2時起
情報 「科技創新 x 智慧農業」跨域融合 理工學院打造高科技人才搖籃
嘉義大學理工學院為具有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之特色學院,設有電子物理學系、應用數學系、應用化學系、資訊工程學系、生物機電工程學系、土木與水資源工程學系、電機工程學系及機械與能源工程學系等8個學系,各學系除基礎研究與科技潮流發展之研發能量外,並與嘉大傳統之農業科技及生物技術專長研究相結合,組成跨領域特色研究團隊,著重利用理工背景與特色輔助生物與農業相關科技發展,期以科技智慧輔助農業生產技術與時俱進,培育國家高科技智慧產業人才。 ◎ 電子物理學系 電子物理學系以培養學生具備紮實的物理基礎與電子電路應用能力為教育核心。除了傳統的理論訓練,更重視學生的實務操作之實驗能力,致力於讓學生具備進入實驗室從事專題研究的實力,培養動手做的經驗與問題分析技術。 113學年度共有14位專業師資,包括11位專任教授、2位副教授及1位專案助理教授。研究團隊主要分為兩大領域:半導體電子與光電科學領域,涵蓋從基礎物理到應用科技之範疇。 該學系的課程設計有別於傳統物理系,融入電機、電子工程的重要課程,如電子學、電路學、電磁學與電子學實驗等,並提供數位邏輯與半導體製程技術等選修課程,讓學生在理論與實務之間達到最佳平衡。大學部學生畢業後多數選擇升學進入研究所,亦有超過80%畢業生成功就業於科技產業,顯示該學系所培養的人才極具產業競爭力。 ◎ 應用數學系 應用數學系不同於其他公私立大學相關數學系所之發展,整合計算科學、資訊科學及機率統計等三個教學研究團隊,鼓勵學生多元選修跨領域學習、加強技術及產業合作。應用研究涵蓋微奈米計算模擬、多媒體設計、動態系統模擬、科學計算與建模、生物統計、品質控制、數學科普、數據科學及人工智慧等。學生畢業後可從事數學或資訊軟體(教具)設計研發、生物科技、工業設計、數據科學、品質控制及數學教育等工作。若選擇繼續升學,則可朝應用數學、資訊工程、統計、數據科學、工業工程及數學教育等研究所深造。 ◎ 應用化學系 應用化學系致力於培養具備紮實學理基礎與實務應用能力的專業化學人才,強調從課堂到實驗室的完整學習歷程,讓學生在大二起即能進入實驗團隊參與專題研究,透過實際操作與問題解決訓練,厚植科研與應用實力。該學系之核心課程與專業訓練方面,學生將修習包含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生物化學等核心課程,並搭配實驗課程及專題研究深化學習。 涵蓋領域包括: ◇ 化學合成:從分子設計到材料開發,強化實驗動手能力。 ◇ 定性與定量分析:學習各類現代儀器技術,包括 UV-Vis、FTIR、Raman、NMR、XRD、GC、HPLC、TEM 及質譜等技術,精通化學檢測方法。 ◇ 感測材料:發展奈米材料、光電與生物感測器,應用於環境監測、食品安全及醫療診斷。 ◇ 生物農業應用:聚焦於農藥殘留分析、生物降解材料與植物生長調控,推動農業與生技跨域整合。 該學系之升學與就業發展,每年約有12-20名學生透過專題研究推薦甄試錄取國內頂尖大學研究所,如:臺大、清華、陽明交大、成大、臺師大、臺科大、中山等校,整體升學率達約 80%。就業方向,畢業生廣泛活躍於以下領域: · 半導體產業:台積電、聯電、日月光、美光等 · 半導體設備與材料檢測公司:如 ASML、應用材料、雷泰、閎康科技等 · 醫藥與環保領域:中研院、食品藥物檢驗中心等研究機構 · 新興產業:生技醫療、精密化學品、綠能材料、環境監測等皆高度需求 應用化學系不僅提供學生堅實的科學教育,更鼓勵學生探索跨領域應用與創新發展。無論你對材料開發、生技應用、綠能環保或化學分析充滿熱情,這裡都是你學習與實踐夢想的舞台。 ◎ 資訊工程學系 資訊工程目前為全球高成長產業及重點核心發展領域,未來數十年,資訊專業人才仍呈現供不應求的趨勢。主要發展方向包括:軟體工程與知識工程、互動多媒體及網路與資訊安全等3大領域,涵蓋人工智慧、物聯網、資訊安全及知識工程與軟體工程等科技創新整合應用。配合新科技發展,該學系開設相關課程,例如:區塊鏈、機器學習、人工智慧及物聯網等,以培養新興產業所需之人才。此外,因應人工智慧技術與需求的快速成長,近年研究亦發展多種面向的人工智慧運用,包含將其運用於無人機和無人車的改善,或運用於軟體開發的輔助,以及運用於數位教學的改善。 此外,嘉大前身嘉義農林學校即以KANO棒球聞名海內外,現今的嘉大亦是國內大專棒球強權,該學系與嘉大棒球隊合作,利用AI技術開發變化球種辨識系統,各種AI的應用皆展現亮眼的成果,也體現理論與實務的結合。 國內的產業趨勢發展,除半導體和IC設計外,就是智慧型軟體暨通訊系統等為主流,例如:元宇宙、雲端、智慧型移動裝置、(穿戴式)互聯網、機器人、互動仿生系統及生物資訊(整合)系統等,該學系培育學生具備相關高階技術,未來可投入相關職場就業,或擔負系統(整合)工程專案經理之高薪重要職務。 該學系學生參與數位遊戲以及其他軟體創意設計各項競賽獲獎不斷,例如:2024全國大專校院智慧創新跨域整合創作競賽-體感互動科技組榮獲值得注目獎;2024護理健康程式素養APP創意競賽-程式設計獎、最佳介面設計獎、影片獎皆榮獲特優;2024全國AI創意實作競賽-資電領域組榮獲第三名及佳作;第一屆毫米波雷達AI創意競賽榮獲佳作。113學年度通過並執行7件國科會大專生研究計畫,足見該學系在基礎科技研究扎根之努力。 ◎ 生物機電工程學系 培養學生具備機械、電機、機電整合等基本專業知識,應用機電科技於生物產業相關領域。該學系之課程以基礎科學為主,應用科學為輔,並注重不同知識領域間之整合工作,藉由知識融通,厚植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課程設計兼顧理論與實務,包括:微積分、普通物理學、普通物理學實驗、普通化學、普通化學實驗、圖學、機械工作法實習、電工學、電工學實習、靜力學、動力學、材料力學、工程數學、生物產業機械、生物產業機械實習、熱力學、機構學、自動控制、電子學、電子學實習、感測器原理與應用、內燃機、內燃機實習、流體力學、機電整合、智慧農業機械、智慧農業機械實習、微奈米系統設計等。 該學系研究與發展方向分為動力機械工程、系統感測與控制工程及生物材料與生醫工程三大領域,研究方向如下: 1. 生物產業機械:現代農業機械、畜產機械、水產機械等。 2. 生物產業系統自動化:整合機電技術於生物產業系統上,如無人機噴藥、種苗生產自動化、稻米乾燥自動化、養殖工程自動化、乳牛自動化榨乳系統、組織培養自動化、設施環境控制及一些處理生物產品自動化機械等。 3. 自動量測與儀表控制技術:利用於生物材料特性、檢測技術及有關儀表檢測資料的擷取與控制技術,尤其是非破壞性檢測技術(如超音波、音波、紅外線、核磁共振、影像處理、光波、電磁波、微波等)應用。 4. 生物感測器:整合生物、化學、物理基礎科學,研發出自動化系統的前端(感測器),結合材料、電子、機械等專長。 5. 生物晶片:結合生物、化學、物理基礎科學外,尚有材料、電子、機械、微機電及半導體製程等相關專長組合而成為一整合技術領域。 學生畢業後可至機械、電機產業方面服務,例如中鋼或精密機械公司就業;在生物農業產業方面可到溫室環控、植物工廠及生物科技等公司就業;在研究機構方面可到工業研究院、中央研究院、農業試驗所、農業改良場或公營研究等單位;在公職方面可參加相關的高普考試或公營機構考試;升學管道可至生機、機械、電機、醫工及食品等工程相關研究所繼續進修碩(博)士學位。 ◎ 土木與水資源工程學系 土木工程與民生(食衣住行)息息相關,從腳底下的灌溉、排水及下水道系統,防洪治水設施,平面的道路和橋梁等交通設施,到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樓,都是土木工程。該學系致力於土木工程領域知識之教學、研究與成果推廣,主要以防災科技、結構耐震設計、耐震評估及補強、營建材料、公共工程設施研究、灌溉排水及水土資源保育為主。特色研究包括:結構耐震設計耐震評估及補強研究、土木與大地災害模擬演算、綠色營建與結構修補研究、水文地質災害模擬研究及智慧灌溉研究等,培育符合國際觀兼具本土環境需求專業人才,因應國家公共工程建設及社會發展需求,提升水土資源永續利用、國家經濟發展及全民福祉。學生畢業後可參加土木、水利及水土保持工程等高普考試、地方特考及中油、台電、自來水公司等國營事業考試;亦可報考土木技師、結構技師、大地技師、水利技師、水土保持技師等技師執照,參與土木工程相關的開發建設之規劃、設計、施工與研發工作。 112年畢業系友考取土木高考及普考14位;113年畢業系友考取土木高考及普考21位,成果實屬難得,期許全體師生持續共同努力,未來能繼續再創佳績。該學系將持續深耕雲嘉南地區之土木工程教育,培育更多優秀人才,歡迎有志於成為土木專業人才的莘莘學子選讀,共同努力開創未來。 ◎ 電機工程學系 電機工程學系致力於培養具有深厚理論基礎與實務應用能力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電機工程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從智慧城市的建設、綠色能源的應用,到人工智慧、物聯網、5G等前沿技術的推動,電機工程無疑是創新與發展的核心領域之一。作為學術與實務的橋樑,該學系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與發展平台,幫助學生成為具備解決複雜工程問題能力的領軍人物。 一、強大的師資陣容與研究實力 該學系擁有一支具備國際視野且專業背景深厚的師資隊伍,教授與研究員在電機領域的各個專業方向上均有卓越的研究成果。教師群不僅在學術界有著豐富的經驗與成就,與業界更保持著密切合作,為學生提供最新的技術與行業動態。學生可以透過與教師的互動與指導,不僅學習到前沿的知識,還能參與到科研項目中,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 二、創新與實踐的學習環境 該學系注重實踐與創新,擁有先進的實驗設施與設備,學生可以在這裡進行各類實驗,從基本的電路設計到高端的電子系統開發,從模擬信號處理到人工智慧應用開發,實驗室是學生進行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重要場所。此外,設有多個專業實習基地與創新創業平台,與業界企業合作提供學生實習機會,使學生能夠在實際工作環境中應用所學知識,提升職場競爭力。 三、跨領域合作與多元化學習 電機工程是與其他領域密切相關的科際整合學科,學生在學習電機基礎知識的同時,也會接觸到計算機科學、電機工程、電子科學等領域的知識。這種跨學科的學習模式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還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希望學生透過各種跨領域的合作項目,這樣的經歷讓學生在日後的工作中,能夠更好地適應多變的科技環境與挑戰。 四、卓越的就業前景與國際化視野 隨著人工智慧、節能技術研發應用、通訊系統、控制工程、IC設計等新興技術的發展,電機工程領域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畢業生的就業範圍涵蓋了通信、能源、電子、電機、車輛、人工智慧等多個領域,並且有著極高的薪資待遇與就業穩定性。該學系強調全球化視野,學生不僅在本地市場擁有競爭力,還能夠進一步拓展到國際市場。該學系定期與國際知名大學和企業合作,開設海外交流項目,讓學生能夠走出國門,了解全球前沿技術和趨勢。 五、獨具特色的課程設計與選修體系 該學系的課程設計緊跟科技的發展趨勢,從基礎的數學、物理、電學等課程,到專業的控制系統、電力系統、嵌入式系統、IC設計、通訊系統等,無論是理論還是應用,均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該學系還提供豐富的選修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和發展方向,選擇多方面前沿技術領域進行深入學習,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競爭力。 六、豐富的學術與創新活動 該學系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術與創新活動,定期舉辦各類講座、研討會及技術競賽,為學生提供展示才華的平台。學生可以通過參加各類工程設計大賽、創新創業比賽等,鍛煉自己的團隊協作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思維。在這些活動中,學生不僅能夠學到更多知識,還能與業界專業人士交流,拓展自己的人脈。 七、校友與業界資源 該學系的校友遍布全球,涵蓋了許多知名企業和研究機構的領導人與專業人才。學系積極與校友保持聯繫,定期舉辦校友回饋講座與交流活動,為學生提供職業發展的建議和指導。除此之外,該學系還與多家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學生可以通過這些業界資源,參與到企業的實習與研發項目中,這些經歷對學生的未來職業生涯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八、注重綠色科技與可持續發展 在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短缺的背景下,綠色科技與可持續發展成為電機工程領域的重要課題。該學系積極投身於可再生能源技術、智能電網、電動車技術等領域的研究,致力於解決能源問題與環境保護的挑戰。學生在這些領域的學習與研究,不僅能夠掌握前沿技術,還能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結語 該學系以其雄厚的師資力量、先進的學習設施、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卓越的就業前景,成為學生選擇的理想之地。透過在嘉大的學習與成長,學生將不僅掌握專業的電機工程知識,還能培養出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並具備面對未來科技挑戰的勇氣與創新思維。無論是進入職場,還是繼續深造,該學系的學生都將成為未來科技領域的重要力量。 ◎ 機械與能源工程學系 機械與能源工程學系配合國家產業發展需要,以機械節能系統領域為發展方向,重點發展節能技術應用於精密機械以及能源系統,培育機械節能專業技術工程人才。教學上理論與實務並重,以期培育出具有深厚基礎並能實際應用的工程人才,來發展節能技術應用於精密機械設計與製造以及能源系統。課程規劃以培育機械節能專業技術工程人才為目的,重點發展節能技術應用於精密機械設計、製造與能源技術,教學理念在具備深厚理論基礎且能實際應用的產業人才。畢業生可以在既有的機械產業(工具機、製程生產線、車輛工業)、需要機械的產業(幾乎各行各業均有需要)及能源產業(水力、火力、核能)任職,更能跨及發展中的綠色能源產業(太陽光電、節能科技、生質燃料、氫與燃料電池、電動車、風力發電、未來的潮汐發電等),或至電力、能源、交通部門等公營部門任職。升學方面,可報考各大學機械、製造、能源及材料相關領域研究所。 該學系師生2024年3月參與以「雙軸智造、永續未來」為主題的展覽,主題明確凸顯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 DX)和綠色轉型(Green Transformation, GX)的重要性,完整地展示這些技術在工具機產業中的最新應用。展覽的主軸為數位轉型,透過介紹如工廠智慧化、數據分析與雲端計算、智慧聯網、數位雙生/人機協作以及區塊鏈技術等關鍵元素,為嘉大師生提供了一個全方位的學習與研發平台。這些技術不僅顛覆了傳統製造業的生產模式,也為產品品質控制和生產效率提供了新的提升方法。
情報 土木系與美國瑪莉安大學攜手進行國際協同教學 提升學生國際視野與專業素養
嘉義大學為持續落實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積極推動國際化教學。土木與水資源工程學系林庚達副教授執行「國際學者協同教學」實施方案,在高教深耕計畫A主軸創新教學精進補助下,成功邀請美國瑪莉安大學(Marian University)鋼結構工程領域知名學者陳建中教授與嘉大教師在「鋼結構設計」之課程協同授課,採線上同步方式進行中英雙語教學,提供學生高水準、跨國界的學習體驗。 該課程主題聚焦鋼結構設計中極具挑戰性的構件挫屈(buckling)行為。鋼結構桿件由寬厚懸殊的肢材組成,在受軸向壓力作用下容易發生挫屈之不穩定結構行為,當學生初次接觸相關理論時,常因概念抽象而難以理解。因此,在教學設計上特別結合實體模型與數值模擬,提升學生的理解與應用能力。課堂中透過橡皮梁實體模型操作,搭配電腦視覺化模擬展示挫屈現象,幫助學生更直觀掌握複雜理論,增強學習成效。 協同教學採中英雙語方式進行,由林庚達副教授以中文講授核心重點,陳建中教授則以英語講解相同內容,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逐步建立專業英文聽說能力。多數學生表示,原先對英文授課抱持疑慮,但透過此次課程逐漸建立信心,發現理解英文專業內容並非難事,進而提升自我挑戰與表達的能力。 本次協同教學也展現跨文化教學交流之價值。林副教授強調,以實例演練與細部計算建構知識基礎,陳教授則以簡明範例引導學生掌握核心概念,兩種教學風格互補融合,啟發學生不同的學習視角。此外,陳教授運用多元化線上資源與互動式教學工具,激發學生參與動機,學習效果顯著。 林副教授感謝教育部與嘉大對國際協同教學的大力支持,使學生得以接觸國際級師資與教學資源,拓展學術視野,提升國際競爭力。未來,土木與水資源工程學系將持續推動類似的國際合作教學模式,致力培育兼具專業素養與全球視野的優秀工程人才。
情報 嘉大與日本德島大學簽署校級合作協議 強化國際學術交流網絡
為持續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嘉義大學積極推動「十大國際化政策」,國際合作成果豐碩。4月15日嘉大與日本德島大學(Tokushima University)正式簽署兩校學術合作協議及學生交換合作備忘錄,締結姊妹校關係。由林翰謙校長與德島大學河村保彥校長(President Prof. Kawamura Yasuhiko)採書面交換方式簽署,象徵雙方合作關係邁向新里程碑,未來學術交流與學生交換將更為常態化,雙方資源共享也將持續擴增。 德島大學位於日本四國地區德島縣,創立於1949年,設有六個學院,包括綜合科學院、醫學院、牙醫學院、藥學院、理工學院及生物資源產業學院,並設置多個研究生院與跨領域研究機構,學生總數約7,500人。該校在醫學及生命科學領域具有卓越研究成果,並設有社區參與及終身學習中心、研究支援及產官學合作中心等機構,積極推動地方連結與全球永續發展,與嘉大長期關注地方永續議題、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的理念相互契合。 嘉大人文藝術學院及生命科學院與德島大學長期保持良好互動,累積深厚合作基礎。2月21日生命科學院賴弘智院長與劉怡文教授特別邀請德島大學生物資源產業學院Kei Yamamoto與Atsushi Tabata兩位教授,率領研究生與大學生來訪進行學術交流,深化雙方互動。此次校級協議簽署,是在既有合作基礎上的升級與拓展,雙方將進一步推動整合型研究計畫、學者互訪、學生交換等合作機制,並規劃每學年提供三位交換生名額,進行長期互動。 嘉大國際處表示,目前已與全球132所大學締結姐妹校關係,未來將持續透過十大國際化政策,串聯各學院與國際夥伴資源,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海外交流,拓展國際視野,提升全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