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活動

情報 世新大學廣電系畢展登場!7組原創專輯震撼北流舞台
世新大學廣電系暨影視學程聯合畢業展演《拼·湊 Collage》,以專輯展為序章,3日在臺北流行音樂中心Live House D正式登場。由「FOCUS」、「Dreamaker」、「芒狗青」、「時典十分」、「PLUTO'S DIARY」、「LyV」及「月光族」共7組創作者,透過Live Band形式呈現音樂創作的多元樣貌,現場熱力四射的演出與精心規劃的展區,吸引了眾多觀眾駐足,進一步感受創作者們的理念與熱情。   本屆專輯展的7組創作者涵蓋嘻哈、City Pop、R&B、抒情等多元曲風,並融入弦樂、大提琴、豎笛等多樣化編制,呈現出與眾不同的聲音層次與舞台魅力。指導老師戚務蒖副教授指出,今年的音樂專輯創作不僅吸引了廣電系廣播與聲音設計組的學生參與,更有來自電影組與電視組的同學加入,展現出跨領域合作的成果。她特別提到,這次的舞台上有大量真實樂手的現場演奏,讓每首作品更具生命力,包括廣電系學弟妹,展現出系上的團結與創作能量。   「時典十分」團隊的音樂專輯《綻時》以時間為主題,結合花語與情感,來詮釋每首原創歌曲不同的意境與氛圍。製作人楊典芸表示,專輯名稱中的「綻」取自花朵綻放的意象,曲風偏向優美與古典,加入弦樂、大提琴、小提琴、中提琴及豎笛等多樣化的樂器編制,並邀請到不同的歌手、樂手共同參與錄製與演出。「芒狗青」團隊則以輕快的Disco曲風〈Disco Baby〉成為全場焦點,而「月光族」團隊則憑藉主唱的細膩嗓音與深刻情感打動人心。這些作品展現了世新學生在音樂創作上的多元嘗試與專業能力。
情報 嘉大與泰國清邁大學深化夥伴關係 攜手推動低碳與高地農業國際合作
嘉義大學與泰國清邁大學自2019年簽署合作備忘錄締結為姊妹校,雙方持續深化學術與研究合作,積極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隨著國際交流逐步復甦,雙方更進一步實質推動跨國學術研究與師生互動交流,清邁大學農學院在5月5日起遣五名大學生至嘉大進行為期兩週的交換學習體驗。 今年初,適逢泰國清邁大學慶祝建校60週年,嘉大代表團受邀參與慶典,期間與清邁大學農學院展開深入會談,雙方決議將未來合作聚焦於低碳與高地農業發展,期望透過碳減排相關研究,朝向農業永續與淨零目標邁進。該合作計畫獲得嘉大林翰謙校長與清邁大學校長 Pongruk Sribanditmongkol 教授大力支持,並由兩校國際事務單位協力推動。 延續雙方合作進程,清邁大學農學院代表團5月2日首度來訪嘉大,拜會林翰謙校長,隨後舉行「低碳與高地農業合作研究」首場研究小組會議,分享各自研究成果與未來方向。同日,代表團亦參訪位於阿里山區的嘉大校友茶園,實地了解臺灣高地農業技術。 目前嘉大「低碳與高地農業合作研究」小組由農藝學系黃文理教授領軍,成員包含專精於咖啡作物碳足跡研究的曾鈺茜副教授,以及研究溫室氣體排放的林蔚任助理教授。雙方將從低碳水稻與咖啡等特色作物研究著手,逐步拓展至生物碳、低碳花卉及漁電共生養殖等領域,藉由整合兩校專業技術與資源,將研究成果推向國際舞台。 嘉大與清邁大學持續拓展夥伴關係,透過科學研究與師生交流,不僅展現堅實合作基礎,更以實際行動推動低碳與高地農業永續發展,強化嘉大作為綠色永續大學之國際能見度,攜手為全球農業未來開創新局。
情報 妙手虫森2.0:Revive!永續環境健康帶回「嘉」
結合環境教育與創意美學的校園推廣活動「妙手虫森2.0:Revive!永續環境健康帶回『嘉』」,3月28日、4月10日及4月24日,分別在嘉義市育人國小、嘉義縣中埔國小及民和國小熱鬧登場。該活動由嘉義大學景觀學系江彥政教授、陳佩君助理教授;植物醫學學系林彥伯助理教授及生物資源學系劉以誠助理教授共同主辦,希望透過繪本導讀、活體觀察與創意手作等方式,向學齡前與國小低年級孩童扎根環境永續之理念。 活動共吸引三所學校逾200位學童參與,依年齡層進行分梯進行,打造適齡且具啟發性的學習內容。首先由嘉大植物醫學系林幸鈺與彭馨儀助理擔任主講者,帶領生物資源學系、景觀學系學生共同進行環境教育繪本《蜾蠃蜾蠃在哪裡》與《餅乾餅乾在哪裡》導讀,喚起孩童對昆蟲世界的好奇心,並進一步透過馬達加斯加蟑螂的活體觀察與創意手作體驗,深化其對生態與環境永續之間關聯的理解。 國小一年級學生在老師引導下,從故事中學習昆蟲知識,並勇敢親近馬達加斯加蟑螂,展現出對自然生命的尊重與關愛。在創意植物拼貼活動中,每位孩童更發揮無限想像,完成獨一無二的作品,並與作品合影留念,留下美好回憶。 幼兒園學童則透過互動式問答結合觀察體驗,理解環境清潔與昆蟲棲息地間之關聯性。「環境乾淨就不會有蟲蟲!」「我們不可以亂用殺蟲劑!」學童們在活動中踴躍發言,展現出對環境保護的初步了解與責任感。 主辦單位表示,此活動強調以文創與體驗教育為核心,讓孩童在故事與實作中潛移默化建立友善環境觀念,進而培養尊重自然、珍惜生命的態度。期望透過扎根在地的教育推廣,使友善環境的意識在童年階段即萌芽,為打造永續嘉義奠定堅實基礎。
情報 嘉大邀請韓國猛禽學者專題演講 深化國際保育合作與學術交流
嘉義大學為提升學生對國際保育議題之認識,並促進跨國研究合作之交流與理解,4月24日邀請兩位來自韓國的猛禽研究領域專家-首爾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Dr. Chang-Yong Choi 與慶熙大學(Kyung Hee University)Dr. Hankyu Kim 蒞校進行專題演講,分別以「亞洲鳴禽族群下降」(Decline of Asian Songbirds)及「藉由生物多樣性減緩氣候變遷影響」(Mitigating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with Biodiversity)為題,分享其研究成果與國際觀察,吸引校內眾多師生熱烈參與。 本次兩位學者來臺主要為出席4月26日至27日於臺北市舉辦之「第13屆亞洲猛禽研討會」暨「第7屆台灣猛禽研討會」,會前特別蒞臨嘉大,展現對雙邊長期學術合作關係之重視。Dr. Choi 自108年起即與生物資源學系蔡若詩助理教授展開赤腹鷹研究合作;Dr. Kim 亦於113年加入研究團隊,拓展研究範疇至灰面鵟鷹。雙方近年互動頻繁,蔡若詩助理教授曾於108年、112年及113年三度率領師生赴韓進行移地研究,去(113)年更獲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國際交流」子計畫經費補助,帶領六位研究生及大學生前往韓國參與猛禽繫放與野外研究工作坊,雙邊合作成果豐碩。 本次講座參加者以大一學生為主,講者特別針對學生程度調整講題內容,並由蔡若詩助理教授協助進行分段英中翻譯,使學生更易於理解與吸收。Dr. Choi 演講中指出亞洲鳴禽數量快速下降,已反映棲地喪失與生態系統失衡問題日益嚴重,呼籲關注監測機制與保育策略;Dr. Kim 則分享其於美國奧勒岡州所進行之研究成果,指出森林多樣性與結構完整性有助於緩解氣候變遷對物種之衝擊,內容深入淺出,獲得學生熱烈回應與提問。 嘉大長期致力於推動國際學術交流與生態永續教育,未來亦持續邀請海內外學者蒞校進行專業分享與學術對話,積極拓展師生國際視野,提升環境素養,並持續深化與國際夥伴之學術合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氣候變遷因應貢獻學術能量。
情報 嘉大與南投縣政府推動竹林碳匯專案說明會 打造竹產業永續與碳權接軌
南投縣竹林栽植經營歷史悠久,縣內孟宗竹栽植面積廣大,過去主要以竹筍與竹材產業為發展重點,隨著竹材利用率下降,加上經營成本提高,竹產業漸漸沒落。南投縣政府為促進縣內竹林資源永續經營,並響應國家淨零碳排政策,委託嘉義大學辦理「南投縣竹林經營碳匯專案輔導計畫」,積極推廣竹農參與碳匯機制的實務應用,期待竹農能有更多元的收益,4月30日於鹿谷鄉農會舉辦「竹林經營碳匯專案活動說明會」,吸引地方眾多竹農與相關單位參與,現場互動熱烈。活動中,南投縣政府農業處蘇瑞祥處長與計畫處邱紹偉處長亦親自出席,展現縣府對竹林碳匯政策推動的高度重視與支持。 該日活動邀請國內碳匯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專題演講,提供竹農第一手政策資訊與實務操作指引。屏東科技大學陳朝圳名譽教授主講「自願減量專案介紹及申請案例分享」及「國家碳匯推動與未來展望」,深入剖析目前國內外碳權趨勢與申請實務,並分享實際成功案例,讓與會者更了解參與碳匯專案的潛力與挑戰。農業部林業試驗所林俊成主任秘書主講「竹林經營碳匯專案方法學之說明與申請實務」,針對方法學架構、審查標準及實地操作流程進行詳細解說,讓竹農對於申請碳匯專案有更清晰的脈絡與方向。 嘉大林翰謙校長表示,本計畫除了提供碳匯知識與輔導資源,也將持續與地方政府合作,協助有意申請碳匯專案的竹農現地評估與技術支援,期盼透過雙方共同合作,推動在地竹林發展與碳權制度接軌,打造農村經濟及淨零碳排雙贏的永續經營模式。 南投縣許淑華縣長表示,南投縣政府相當重視農民及農業發展,希望藉由此次竹林碳匯專案說明會,除提高地方竹農對碳匯專案的認識,也為日後投入碳匯專案申請奠定良好基礎。南投縣未來將持續推動碳匯專案輔導與推廣,鼓勵更多竹農加入碳匯行列,促進南投縣竹林資源多元永續發展,同時創造兼顧環保與經濟效益的新契機。
情報 嘉大與慈濟體系啟動三方合作 共築人本教育與永續願景
嘉義大學4月29日與慈濟大學、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及慈濟基金會分別簽署合作備忘錄,開啟跨校、跨機構、跨領域之深度合作。簽約儀式於花蓮慈濟大學隆重舉行,嘉大由林翰謙校長率洪滉祐副校長、陳瑞祥副校長及張俊賢副校長等多位一級行政主管11人出席,與慈濟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及慈濟醫療財團法人林俊龍執行長等共同見證這場歷史性合作。此次合作涵蓋醫學教育、中醫發展、USR實踐、青年志工、永續行動及社會關懷等多元面向,展現雙方攜手共創教育共好與人文關懷的強烈企圖。 嘉大發展現代中醫教育,慈濟體系注入臨床與人文實力 林翰謙校長表示,嘉大擁有完整的農、林、漁、牧、教育與理工管理學群基礎,2024年2月已正式向教育部申請設立中醫學系,目標培養兼具中醫理論、臨床實務與中草藥研發能力的現代中醫人才。嘉大擁有117公頃社口林場、農業部三界埔中草藥實驗基地及金獅寮段國有林地,建構出全臺少見的低、中、高海拔食藥用植物研究場域,為未來中醫教育奠定堅實基礎。 未來透過與慈濟醫療體系的合作,嘉大中醫學系學生可望進入慈濟醫院參與臨床見習與專業實作,並藉由雙方合聘師資與教學交流,強化學生臨床技能與人文醫學素養。嘉大的農業與生物科技研究也將與慈濟的社區營養與健康計畫相結合,共同推動「食農教育」與「健康老化」;師範及人文藝術學院期待與慈濟深厚的人文教育理念契合,肩負中小特幼教師培育工作,未來也將結合慈濟品格教育理念,涵養師培生的人文素養。嘉大學生也能與慈濟的醫療及社福體系緊密合作,在實踐中體會仁愛、培養同理,強化大學教育與實務現場的連結。 互補優勢結合,開啟人本教育與公益實踐新篇章 嘉大以「森林中的大學」自許,四大校區橫跨嘉義縣市,設有七大學院、40餘系所,致力於結合自然資源與教育創新,透過USR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跨域學習地圖、嘉義巡禮微學分課程與數位職涯導引等多元機制,打造兼具地方關懷與全球視野的學習場域。 慈濟體系在醫學教育、醫療服務、人文關懷與國際志工領域深耕多年。慈濟大學擁有全球首創的「模擬醫學人文課程」與「無語良師」制度,融合臨床技能與人文精神,吸引英美亞各地名校參訪交流,並曾獲《華爾街日報》專文報導。慈濟基金會長期推動SDGs、弱勢扶助、防災教育與志工培育,為臺灣社會公益實踐樹立典範;慈濟醫療體系則秉持「慈悲喜捨」理念,透過人本醫療服務為臺灣醫界注入溫暖與創新。 五大合作核心,共創教育與社會影響力 未來嘉大與慈濟基金會的合作將聚焦於產學合作、服務學習、教育公平、環境永續與社區協作等面向。透過技術轉移促進地方產業創新,引導學生深入社區參與陪伴與扶助行動,並拓展偏鄉教育資源。嘉大豐富的農林資源亦將與慈濟的永續理念結合,進一步推動生態保育與綠色發展。此外,雙方將強化大學、企業與社區之間的協作機制,共同擴展USR實踐與永續發展行動的社會影響力,建構教育與公益交融、地方與國際接軌的合作新模式。 教育再定義,走向人本關懷的永續未來 林翰謙校長強調,此次與慈濟體系的合作,不僅是教育資源的整合,更是一場教育再定義的行動。嘉大要培育的不只是知識專才,更是願意投入社會、理解生命、服務人群的新世代公民。感謝慈濟基金會、慈濟大學與慈濟醫療體系的支持,透過此次合作,四大單位將攜手打造一個知識與慈悲並重、教育與服務並行的合作平臺,為臺灣教育、醫療與社會注入更多溫暖與希望,共同走向更具人本精神與永續影響力的未來。
情報 倡議永續行動與自然共生 嘉大舉辦「2025世界地球日講座」
為響應世界地球日推廣的永續理念,嘉義大學4月28日舉辦「2025世界地球日講座」,以「不只愛台灣,也要愛自然」為主題,邀請國內學者專家分享生物觀察、公民科學參與以及森林副產資源的永續發展,現場座無虛席,展現對生態永續的高度重視。 活動由環境保護及安全管理中心邱秀貞主任開場致詞。邱主任表示,嘉大長期致力於推動節能減碳、生物多樣性保育、再生能源應用及公民參與式教育,作為綠色大學的實踐者,期盼透過本次講座鼓勵更多民眾於日常生活中落實環保理念,實踐永續行動。 嘉義市政府環保局李佳禾局長致詞指出,地球日自1970年由美國發起,迄今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環境教育與行動日,其核心精神為喚起社會大眾對地球資源有限性與環境議題的關注。李局長鼓勵現場師生多參與自然觀察與紀錄,透過累積數據促進科學治理與生態保育。 講座邀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林政道副教授以「iNaturalist推廣及經驗」為題,介紹其長年於公民科學與生態觀察的實務推動。林副教授指出,透過iNaturalist平台與數位科技的結合,社會大眾能輕鬆參與自然觀察,並為科研提供寶貴數據,是新世代環境教育的重要典範。 嘉大木質材料與設計學系何尚哲助理教授則分享「森林副產物與永續環境發展」專題,探討林業副產資源的創新利用方式,藉由設計導入與低碳循環思維,實現資源永續與生態共榮。 本次講座由環境保護及安全管理中心與永續發展暨社會責任辦公室共同主辦,為學校推動綠色校園及永續教育的重要里程碑。講座最後以綜合座談形式進行交流討論,與會師生熱烈參與,展現對永續發展議題的積極關心與實踐決心。
情報 農管學程公費班舉辦農企業場媒合會 助大四學生實習接軌職場
嘉義大學農場管理進修學士學位學程(公費班)為提升學生農業實務經驗與職涯接軌機會,4月29日於蘭潭校區國際交流學園舉辦「農企業場媒合會」,邀請16家來自全臺各地的農企業者參與,介紹其場域與實習機會,協助大四學生進行實習媒合,為未來從農發展打下穩固基礎。 活動開始由農場管理學程侯金日主任主持,並親自頒發感謝狀。本次媒合會涵蓋北中南地區,產業類型多元,包括蔬菜生產、水耕技術、蘭花外銷、雜糧加工、蔬菜育種、畜牧業及園藝景觀等,提供學生依據自身興趣選擇合適實習場所。 參與企業包括:嘉義三欣園藝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桃園源鮮智慧農場、新北雷水解生技股份有限公司、臺中新社青松農場、嘉義崙禾社會企業有限公司、士林崧德園藝有限公司、桃園豐田景觀企業社、卉蓁園藝股份有限公司、臺中上森景觀設計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高雄宜倫園藝股份有限公司、臺南世貿農業生物科技公司、臺南幸福良食農產企業社、稼穡種子有限公司、農友種子股份有限公司、嘉義禾蛋蛋品股份有限公司,以及雲林貿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為學生提供1至3名實習名額。 侯金日主任指出,農場管理學程學生在大三結束後,需進行為期一年的實務實習課程,分上下學期各8學分,合計16學分。隨著農業部推動「從農準備金」政策,提供畢業生每月15,000至30,000元不等的補助。依農業部規定需班級成績排名前25%才能申請每月30,000元補助,且大四需至農企業場實習一年,才能符合資格,其餘畢業生只能申請每月15,000元。因此,學生赴農企業場實習的意願日益升高。根據統計,112與113年畢業生赴農企業場實習比率已接近五成,顯示學生對實務訓練重視程度逐年提升。 本次媒合會不僅加強學生與產業之間的連結,也促進校外實習與未來職涯無縫接軌,實現學用合一的教育目標,獲得與會師生及企業代表高度肯定。
營隊 亞洲大學醫技系舉辦「生化末日」醫技營,學員化身醫檢戰士對抗,讓活動更生動趣味
亞洲大學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系,舉辦「2025亞洲大學醫技營5th—生化末日征戰」,吸引來自全國各地高中生參與。這次營隊以「生化末日」為主題,透過專業課程與實作體驗,帶領學員一探醫檢師的世界,學習如何在疾病與病毒的戰場上守護健康。
情報 嘉義巡禮之「食農教育-從東石蚵出發」體驗在地產業與人文風情
為培養學生通識素養並結合在地人文關懷,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張素菁助理教授開設「嘉義巡禮」微學分課程「食農教育-從東石蚵出發」,透過高教深耕計畫A主軸創新教學精進補助,4月19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前往嘉義縣東石鄉白水湖地區,實地體驗在地養蚵產業,並至布袋觀光漁市參觀,深化對嘉義在地之人文、歷史、地理、生態與產業等面向的認識與理解。 活動當天,由在地蚵農帶領嘉大學生參觀蚵田,並介紹牡蠣養殖相關知識,再讓學生親身感受蚵農的日常生活,例如:進行剝蚵、打洞、串蚵及操作竹筏等作業,最後蚵農將學生們現剝好的牡蠣烹煮成美味佳餚,讓學生用舌尖享受辛勞後的鮮甜好滋味。隨後來到當地著名的布袋觀光魚市,觀察市場運作及當地漁產品銷售情況,整體課程最後,再由張素菁助理教授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思考人類社會、生態環境與生產活動之間的密切關係。 參與學生表示,透過本次課程,不僅親身體驗在地產業的辛勞與智慧,更深刻感受到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重要性。許多同學也表達,未來希望能帶親友一同造訪東石,分享此次學習的所見所聞,推廣在地文化與自然之美。此外,課程過程中所啟發的飲食思考,也讓學生重新審視「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進而更加珍惜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份食物。
情報 世新大學推動影視創新 原創影集《惡靈世界》6月首播
世新大學投拍、原創影集《惡靈世界》,將以其獨特的題材和創作極限震撼全台,成為台灣第一部由大學獨力完成的原創影視作品。這部耗資新台幣4000多萬元的影集,將於6月1日起每週日晚間9點在東森戲劇台首播,MOD平台的靖天電視也將接檔播出。影集結合大量武術和特效,並邀請黃仲崑、湯志偉、王上菲、涂善存、鍾岳軒、顏毓麟等多名校友演員助陣,拍攝現場如同大型同學會,展現世新大學的強大創作能量,象徵著學術與實務的完美結合。   《惡靈世界》由世新大學師生及校友聯手打造,從劇本到片頭曲,均為百分百校內原創。影集的拍攝過程中,結合了大量武術和特殊化妝課程,並在世新大學的LVS智能攝製基地拍攝部分特別場景,呈現出超凡的視覺效果。還有60多場動畫特效的運用,更是為這部影集增添了不少看點,展現國產劇近年少見的視覺效果。   世新大學表示,《惡靈世界》是一次全面性的學用合一實踐,從劇本IP的開發到智慧產權和財務模型的管理,再到舞美創作和完整的攝製後製流程,都是垂直縱深的展開。這樣的製作模式,不僅讓校內師生得以從各個層面參與,也為學校在面對少子化衝擊下,強化辦學特色提供了成功的範例。這部影集的獨特題材和創新製作方式,不僅是世新大學的榮耀,更預示了台灣影視創作領域產學合作往前邁進的一大步。
情報 嘉大師生攜手社區推動環境永續共同守護諸羅樹蛙
為推動食農教育及環境永續,守護臺灣特有種諸羅樹蛙,嘉義大學植物醫學系林彥伯助理教授與景觀學系陳佩君助理教授近日帶領跨院系學生前往嘉義市新店社區,攜手新店社區發展協會進行「綠意守護者」活動,為食農教育及環境永續貢獻心力。 嘉義市新店社區是嘉義市極少數諸羅樹蛙的棲息地。諸羅樹蛙(俗稱雨怪或青腰仔)為臺灣特有種,是農業部公告的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分布在雲嘉南地區溪流周邊的竹林、果園及農田低窪積水處,嘉義地區的嘉義市及嘉義縣大林、民雄、梅山、竹崎等地均有棲息地。諸羅樹蛙棲息地與農地有高度的依存關係,近年來因農村產業結構及土地使用型態改變,其生存場域受到嚴重威脅,因此如何鼓勵農民持續種植果樹及竹筍等農作物,營造一個能同時滿足「農業生產」與「蛙類生存」的經營環境,為諸羅樹蛙保育的重要課題。 嘉義市新店社區遍植龍眼、荔枝等果樹,長久以來堅持以有機方式栽種各式蔬果及香草,無汙染的果園及農地環境正是諸羅樹蛙的良好棲息地。林彥伯助理教授等師生當日至新店社區發展協會與民眾交流,宣導食農教育及環境永續,也一窺諸羅樹蛙在龍眼樹下的秘密家園,並提供各種對於諸羅樹蛙生態環境友善的作物保護建議,共同守護諸羅樹蛙。嘉大師生於現場為民眾解說荔枝及龍眼的病蟲害,同時也幫助民眾診斷、鑑定各類作物病蟲害,並就適用於有機栽培之作物病蟲害管理方法進行討論與交流。林彥伯助理教授亦攜帶顯微鏡及性費洛蒙陷阱等多種採集與觀察工具至現場,讓民眾詳細觀察荔枝、龍眼的大害蟲–荔枝細蛾(蒂頭蟲)成蟲的外觀。民眾對於顯微鏡中顯示之細蛾翅膀結構興致盎然,也更加了解嘉大培育植物診療師專業人才之重要性與貢獻。 嘉大執行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妙手虫森2.0 Revive!永續環境健康帶回「嘉」,將持續深入嘉義各社區與學校,攜手社區發展協會及教師社群推動「綠意守護者」活動,向社會大眾宣導並推廣食農教育與環境永續的重要性,以嘉大的農學專業服務社會,善盡大學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