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活動

情報 世界女記者與作家協會走進世新大學 見證台灣傳播教育翹楚風采
世新大學再次成為傳播教育的焦點,近期迎來世界女記者與作家協會(AMMPE)中華民國分會參訪團蒞臨校園,深入體驗校方精心打造的高階媒體設備與創新教學環境,並透過雙方互贈書籍,展現對傳播文化傳承的深厚共識。   此次參訪由第13屆理事長胡幼鳳、副理事長葉樹姍領軍,榮譽顧問高惠宇、常務理事李蜚鴻、常務監事歐陽元美、理事田麗雲,及會員趙心屏、劉玲琳、翟倩玫、施沛琳、丁華華、李宗慈、陳艾妮、楊明、楊艾俐等多位資深媒體人與作家共同參與。世新大學校長陳清河、公共事務室、教學發展中心接待交流,並帶領參訪團一同探索全媒體大樓、圓桌影音播客直播間、多功能實景棚與智能攝製基地等校內最具代表性的專業教學空間與創新設施。   活動中,雙方進行了意義深遠的書籍交流。胡幼鳳代表協會致贈《風雲際會一百年:女記者》與《誰領風騷一百年:女作家》兩本著作,這些書籍記錄了百年來女性在新聞與文學領域的卓越成就,展現了女性在傳播與文化創作中的重要角色。陳清河則回贈由其與世新大學師長編著的《廣播電視電影經典人物口述歷史》,此書以15位傳播界經典人物的生命故事為核心,完整呈現台灣廣播、電視、電影與跨領域產業的歷史脈絡與文化價值,為傳播教育提供了珍貴的學術與實務參考。這場書籍交流,不僅象徵雙方對傳播文化傳承的重視,更深化了彼此的專業連結。
情報 嘉大教職員羽球隊揮拍奪冠!團結拚搏榮獲2025大專盃團體乙組冠軍
嘉義大學再傳捷報!嘉大教職員羽球隊日前於金門大學舉行的「2025年大專盃教職員羽球錦標賽」中展現超凡實力,以絕佳默契與堅強實力勇奪團體乙組冠軍,為校爭光! 此次賽事匯聚全國各大專校院菁英選手同場切磋,賽況激烈,嘉大羽球隊憑藉紮實的技術與絕佳的團隊合作精神脫穎而出,奪下冠軍獎盃。隊伍成員橫跨校內各單位,由體育與健康休閒學系廖偉成老師擔任總教練、生化科技學系陳政男老師任隊長,成員包括體育系陳俊汕、林明儒、張家銘,農藝系許育嘉、應數系潘宏裕、教育系何宣甫、企管系楊英賢等教師,以及園藝中心翁泰源、木設系潘靜茹、總務處鄭鈺潔等行政同仁,展現出嘉大校園裡「文武雙全」的最佳典範。 平時工作繁忙之餘,嘉大教職員們仍不忘積極練習、提升球技,將對運動的熱愛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為健康職場與運動風氣樹立良好榜樣。嘉大也對教職員羽球隊給予高度肯定,未來將持續支持各類運動發展,鼓勵更多教職員工踴躍參與體育活動,不僅為校園注入活力,也凝聚師生向心力,展現嘉大人追求卓越與熱情的精神。
情報 嘉大與清邁大學合作交流 共創低碳永續農業新里程碑
為積極拓展國際合作與實踐低碳永續農業,嘉義大學低碳農業合作小組一行三人,包括農藝學系黃文理教授、曾鈺茜副教授及國際處國合組陳宣汶組長,於6月17日至21日前往泰國清邁大學農學院進行為期五天的專業交流與田野考察,雙方針對低碳農業與永續實務合作展開深度對話。 此次參訪特別召開第二次「嘉大-清邁低碳農業合作會議」,其重點探討水稻與咖啡等作物之碳盤查方法學、低碳排放農法技術,以及林下農業碳收支模式,雙方研究人員透過實地訪查與座談,分享各自面對不同地理與農業條件下所採取的實踐策略與挑戰解方,為建立有效的碳排放與吸存量測工具奠定合作基礎。 清邁大學農學院自1970年受泰皇拉瑪九世委託發展泰北山地農業,長期累積山地咖啡、高地精緻農業與森林永續利用等實務與研究經驗,為嘉大團隊提供重要借鑑。參訪期間,在清邁大學農學院院長Prof. Daruni Naphrom、副院長Associate Prof. Tonapha Pusadee、稻米中心主任Prof. Chanakan Promuthai與高地農業研究中心Asst. Prof. Teerapong Saowaphak熱情接待下,嘉大成員實地考察清邁山區實驗站、高地咖啡種源保存中心、森林碳收支觀測站與高山茶葉生產農場,深入體驗泰北農業現場與在地農民永續經營的實踐智慧。 嘉大低碳農業合作小組召集人黃文理教授表示,清邁大學在低碳稻米、高地精緻農業研究與實驗場域的資源豐沛,對臺灣發展永續農業轉型具有極高參考價值。未來,雙方將落實常態化交流合作,包括研究人員與師生互訪、田野調查、合作計畫與培力工作坊,培養具國際視野與實作能力的永續農業人才,實質推動兩校在低碳農業領域共同成長。 國際處國合組陳宣汶組長與清邁大學農學院國際副院長Tonapha Pusadee也就合作協議細節與未來實習、研究合作專題的規劃達成共識,為接下來雙方交流開啟新篇章。 此次出訪為嘉大與清邁大學之間奠定穩固合作基礎,不僅拓展嘉大與國際學術界合作版圖,也展現臺灣農業在因應全球氣候變遷中肩負之責任與貢獻,未來雙方將持續深耕合作,積極推動區域低碳治理與生態生產之共榮策略,共創永續農業新里程碑。
情報 結合科技與助人專業 AI走進諮商課程激發學習新契機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AI)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心理健康與助人專業也面臨全新的挑戰與轉機。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朱惠英助理教授獲高教深耕計畫A主軸創新教學精進補助,於113學年度第2學期開設《諮商與心理治療技術研究》課程,將生成式AI導入諮商技術教學,以科技與專業並進的核心精神,引領研究生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潮流下,重新思考心理師的專業角色與價值,以及如何有效運用以作為諮商專業的輔助。 朱惠英老師指出,傳統諮商技術課程受限於人力與時空資源,研究生在課堂中獲得練習與即時回饋的機會有限,而AI工具的導入,提供了一種新的輔助可能。課堂中,由朱惠英老師帶領研究生實際操作ChatGPT、Character.AI等平台,模擬心理師與來談者的互動情境,練習如何進行情緒回應、問題釐清與對話結構分析,在課程作業中,也鼓勵研究生可以自行嘗試相關工具,進行自我表達與技術之反思。透過實作與討論相互結合的教學設計,讓研究生透過學習使用AI工具,更全方位的提升個人諮商技巧與專業思路的擴展。 培養研究生具備因應時代變遷的批判力與創造力是必要的,且若能理解並善用新工具,將有機會在未來的助人工作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朱惠英老師表示,這門課的目標並非讓AI取代專業,而是學習將科技做為專業輔助。因此,本課程除了學習運用AI工具進行分析與練習,要求研究生自身仍須持續磨練撰寫紀錄、個案概念化等專業能力,除了避免過度依賴科技外,也能透過兩者比對與反思,釐清科技使用的界線,維持個人專業思考、判斷與倫理意識的主體性與主導性。 參與課程之研究生也普遍同意,AI工具在釐清表達盲點、歸納會談主題以及提供初步情緒陪伴方面,確實有相當優異的表現,對初學者而言,更是促進自我覺察與概念化訓練的良好輔助。然而,研究生亦敏銳指出,AI工具在情感理解、互動自然度、話題深度等,仍與實體心理師存在差距而難以取代。此外,也有研究生觀察到,使用AI工具仍需仰賴手機、電腦等設備,反而可能容易分心、煩躁而無法專注於對談中,顯示科技雖有其便利性,但在連結品質上仍有限制。 透過這門結合AI工具與諮商專業的創新課程,不僅實踐高教深耕計畫對於教學創新的推動目標,也展現諮商專業教育與科技整合的多元可能,拓展研究生對科技倫理、專業界線及AI應用限制的認識,也為心理助人專業走向AI世代,跨出了關鍵的一步。如何在未來創造更多的可能性和教學實踐,將是持續努力的目標。
情報 嘉大劉怡文教授團隊研發新型組蛋白去乙醯酶抑制劑8C 治療膀胱癌的明日之星
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榜首,雲嘉南地區的膀胱癌病例更是相對較高。嘉義大學微生物免疫與生物藥學系劉怡文特聘教授、吳進益副教授、中正大學陳永恩教授與嘉義基督教醫院沈正煌醫師組成跨機構研究團隊,共同研發出一個新的組蛋白去乙醯?(HDAC)抑制劑,對於膀胱癌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此成果六月刊登在藥物治療學的優良期刊《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上,備受矚目。 癌症雖然一直都有新的療法與新的藥品開發應用,但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因此藥物與治療方法必須不斷推陳出新。雲嘉南地區膀胱癌病患較北部地區高,位在嘉義市的嘉義基督教醫院每年都有很多膀胱癌病患就診,有些人甚至是嚴重血尿才來看醫生。膀胱癌主要區分為非肌肉侵犯型與肌肉侵犯型,後者的生存率較差。在整體評估上,非肌肉侵犯型膀胱癌病人的五年生存率雖然高於80%,但比起肺癌、乳癌、攝護腺癌等癌症,膀胱癌的生存率在過去30年可說是沒有進步。 因此,由嘉大微藥系與嘉基泌尿科所組成的跨機構研究團隊,共同研發出一個新的組蛋白去乙醯?(HDAC)抑制劑,發現對於膀胱癌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這一個新型HDAC抑制劑代號稱為8C,其結構創作之由來有二:(一)嘉基在2012年首度發現一個抗組織胺藥物佩你安(Cyproheptadine)對肝癌病人有治療效果,2016年發現佩你安也可以治療小鼠實驗中的膀胱癌;(二)嘉大微藥系劉怡文特聘教授研究膀胱癌已有15年的經驗,近來發現將膀胱癌常用藥物阿黴素(Doxorubicin)與一個較少見的抗癌藥伏立諾他(Vorinostat)合用,對小鼠實驗中的膀胱癌有更好的治療效果,該成果發表在今年一月的《Heliyon》國際期刊。當嘉基泌尿科沈正煌醫師與劉怡文教授討論膀胱癌的研究時,證實佩你安與伏立諾他合用時也可以增強抗癌效果,於是再與嘉大微藥系吳進益副教授討論將佩你安與伏立諾他的藥物結構進行結合改造,衍生出一系列新化合物,其中8C這個新型HDAC抑制劑的抗癌效果最佳,除了對抗膀胱癌外,同時也對攝護腺癌、肝癌、口腔癌等多種癌症皆有療效。 目前已上市的HDAC抑制劑主要有四個,包括伏立諾他(Vorinostat)、貝立司他(Belinostat)、帕比司他(Panobinostat)及羅米地辛(Romidepsin),都是用在血液型腫瘤,沒有用在膀胱癌。而8C這個新型HDAC抑制劑的結構,與上述四種HDAC抑制劑不同,擁有來自佩你安的三環結構,非常特殊。從細胞實驗結果發現,8C對於膀胱癌細胞株的抗癌效果優於伏立諾他,更是優於佩你安。嘉大與嘉基團隊,目前更進一步優化8C-HCl劑型,製作成方便的口服劑型,未來希望上市造福更多癌症病患。
營隊 從影像製作到媒體實戰 世新大學暑期營隊帶高中生玩轉傳播世界
世新大學暑期高中生營隊全面啟動,多場精彩營隊活動結合傳播、影像、媒體與創意設計,帶領高中生在學習與玩樂中找到平衡,不僅善用暑假時間,更深入體驗世新大學多元專業的學習環境,精準定位未來求學夢想與成長方向!   連續多年上榜「高中生最愛百大熱門科系」的傳播管理學系與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分別舉辦聚焦數位製作的《王牌數位製作人》(7/2日至7/4)與廣電營《西暮鎮》(7/7至7/11)。《王牌數位製作人》規劃攝影剪輯、行銷策略、經紀人實務及名人講座等課程,並邀請知名KOL分享自媒體經營與個人品牌打造,讓學員掌握傳播產業核心技能與趨勢。《西暮鎮》則以虛構劇情結合角色扮演與實務訓練,涵蓋影像製作、聲音設計、導演技巧及剪輯操作,並邀請聲音導演洪耀陽、系主任葉基固、廣告製作張瑋誠等校內外專家指導,融入RPG冒險遊戲,讓學員沉浸式探索廣電產業的創意與技術魅力。
情報 亞洲大學數媒系獲「青春設計節」優勝獎、「金點新秀獎」
亞洲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5位同學,組成「TevaGames」團隊,以《靈祭MEMORY》作品,意失落與記憶為主題,透過極具情感張力的畫面與精緻的互動設計,描繪人在面對情感創傷時的心理旅程。接連獲「2025青春設計節」優選獎、「2025金點新秀設計獎」,中脫穎而出,抱回大獎。
情報 嘉義巡禮2.0產業篇--智慧機械產業的跨域體驗 激發跨域學習新視野
嘉義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於113學年度開設「嘉義巡禮2.0產業篇」,帶領不同科系的學生走出教室、走入產業現場,深入認識嘉義在地產業的發展脈絡,為學生打開學習與職涯探索的新窗口。 「嘉義巡禮產業篇--智慧機械產業的跨域體驗」課程,獲高教深耕計畫A主軸創新教學精進補助,由機械與能源工程學系趙永清老師規劃,帶領來自機能系與理工、管理、師範、獸醫、生科、農學等不同學院超過10個系所的學生走出校園,實地探訪嘉義在地智慧機械產業,開啟一場深度的跨域學習之旅。 藉由嘉義縣政府經濟發展處的協助,選擇橫跨嘉義縣市四家代表性企業「遠東機械」、「發得科技」、「程泰機械」與「卡羅爾銅管樂器觀光工廠」作為學習場域,並且參訪「大埔美精密機械園區」,由服務中心主任接待並為同學做簡報。這次的跨域體驗行程,首先在遠東機械博物館感受機械科技變遷與企業70餘年深耕在地的成長故事,隨後參訪發得科技與程泰機械,親眼見證高精密度智慧工具機的製造流程,最後在卡羅爾銅管樂器觀光工廠體驗傳統工藝與現代製造技術的完美融合,並親自體驗吹奏銅管樂器。 「沒想到嘉義有這麼多厲害的企業!」、「沒想到一顆溜溜球可以孕育出一家深耕嘉義70年的大型企業!」學生們興奮的話語,正是學生心得最真實的寫照。最令人感動的是學生們的轉變!「原來機械製造可以這麼有趣!」獸醫系同學原本對機械產業完全陌生,但在親身見證工具機生產線後,開始思考醫療器械與機械技術結合的可能性。資管系同學分享:「親眼看到智慧機械與AI技術的結合,完全顛覆了我對機械產業的刻板印象,原來資訊科技正在改變每一個傳統行業的面貌,也讓我對未來的職涯有了新的規劃。」數位系同學則驚嘆地表示:「我從來不知道做樂器需要這麼多精密技術,這次參訪讓我對跨領域合作有了全新認知。」這正是跨域學習的魅力所在,不同背景的學生在同一個學習環境中激盪出創新想法。 許多學生也在課後心得中表達:「透過實地參訪與企業導覽,不僅學習到課本之外的知識,也感受到在地企業對人才的期待與投入。」這種深度的產業體驗,讓學生看見自身專業在不同產業場域的發揮空間,對未來職涯產生更多思考與啟發。 機能系趙永清老師表示,「嘉義巡禮產業篇--智慧機械產業的跨域體驗」課程的核心理念是讓學生「用心感受產業、用心認識嘉義」。透過實地參訪與體驗,學生不僅了解嘉義在地企業如何從傳統製造業成功轉型智慧自動化,更重要的是培養對這塊地域的認同感與投入產業的使命感,充分體現高教深耕計畫的核心精神,串聯在地資源,讓學生在產業環境中學習成長,培養具備跨域思維、實作能力與在地關懷的新世代人才深耕嘉義,為嘉義注入更多年輕能量。
情報 世新大學攜手泰國-臺灣(BDI)科技學院 拓展學生國際移動力
世新大學近日迎來泰國-臺灣(BDI)科技學院董事長張玲琴蒞校參訪,雙方針對深化國際合作與推動學生海外實習展開深入交流,為學子打造更廣闊的國際舞台。這場座談不僅彰顯世新大學在國際教育上的前瞻視野,也為台灣與東南亞的教育與產業合作注入新動力。   泰國-臺灣(BDI)科技學院是泰國唯一由在地臺商創辦的技職學院,坐落於臺商匯聚的北欖府,致力於培育當地技職人才,並成為臺商企業的重要人力資源基地。自2022年與世新大學簽訂合作備忘錄以來,雙方攜手推動新南向人才培育,透過海外實習、跨文化交流與產學合作,為學生帶來多元化的學習機會。   此次參訪中,世新大學校長陳清河親自接待,研發長許碧芳與國際事務中心主任鄧婷婷也共同參與座談,與張玲琴深入探討未來的合作方向。雙方針對海外生活、語言暨文化體驗、國際實習制度、學生交流機制等合作進行熱烈討論,提及歷年前往當地的學生,積極發揮傳播的力量與價值,透過記錄該校招生特色、體驗泰國拜師節等傳統文化,參訪臺商社區與泰國臺灣會館等多元活動,共同期許讓更多世新學生能夠走出國門,接觸國際產業趨勢,提升競爭力。
情報 讓塔羅走進大學生的日常生活 療癒自己與他人
嘉義大學教育學系張淑媚教授獲得高教深耕計畫A主軸創新教學精進補助,本學期開設{心靈牌卡與自我探索}通識課程,由於課堂以教授塔羅牌為主,成為一堂人氣通識課程! 第一堂課邀請豐盛種子學院項芸老師,和學生分享塔羅牌的運作原理與基本介紹、讓學生從自己的那副牌中抽出主牌、以及生活中各元素的能量值。除了上課,還有抽紅包的活動!紅色能量值+380、錢的能量值+400;學生看到紅包都很活躍的回答項芸老師的問題。在課堂的最後,項芸老師和大家分享:『卡情緒等於卡到陰』,希望大家都帶著好心情過每一天。 接下來的幾週,阿媚老師和學生講解塔羅牌中每一張大牌、權杖牌、聖杯牌、錢幣牌、寶劍牌、宮廷牌的含義,以及排陣介紹和使用時機。阿媚老師鼓勵學生可以問問塔羅牌:『今天運勢如何?』透過對牌卡的解讀去感受,以拉近塔羅牌與自我的距離。在課堂中除了卡牌的學習外,還會有和其他同學互相解牌的機會,不只學還學以致用! 學期末,修習這門通識課的學生會在學期的第十六週擺設校園塔羅攤位,讓更多的大學生可以體驗塔羅占卜;除了民雄校區外,這學期也第一次到新民校區擺攤。在擺攤前,阿媚老師邀請一位在國小任教、以塔羅牌作為副業的國小輔導老師,和學生分享個案占卜要注意的大小事及擺攤時的注意事項。此外,上學期修習過這門通識課的學長姐也回到課堂中,和這次要進行校園擺攤的同學分享心得和建議。 通識課是大學生必修課程,學生有機會能接觸到與本科系不同的知識內容,進而開拓視野。嘉大學生可以在「自我發展與溝通互動」、「公民素養與社會關懷」、「歷史文化與藝文涵養」、「生命探索與環境關懷」、「物質科學與生活應用」及「語文應用與溝通實務」等六大領域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內容。在多元自由的學習環境中,有些學生透過通識課程發現新的興趣與潛能;大學的每一門課程都如同一扇引導之門,帶領學生走向更深入的探索與學習之路。
情報 世新大學拾音劇團《照常營業》 聲音劇場探討網路社群文化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第31屆畢業展《拼·湊 Collage》的最後一波展演聲音劇場《照常營業》,於6月14、15日在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精彩上演。由廣電系「廣播與聲音設計組」畢業生組成的拾音劇團,以原創劇本和聲音設計,透過舞台劇形式探討網路霸凌的議題,展現世新學子的創作能量與專業技術。   《照常營業》由編導兼製作人洪儀蓁領軍,主創團隊包括舞台監督兼造型設計劉展庭、舞台執行邱巧聿、燈光設計兼製作人張凱棻、詞曲創作曾靖伶、聲音設計黃郁珊、公關宣傳林芷熒。這七位畢業生以細膩的劇本和精準的聲音設計,結合現場擬音(foley)技術,透過劇中三位主角的生活故事,揭示網路言語暴力的傷害,並引發觀眾對現代社群文化的反思。劇場內的聲音表現與舞台設計相得益彰,觀眾反應熱烈,充分展現聲音劇場的獨特魅力。   世新大學校長陳清河親臨現場,對學生的創作成果表示高度肯定,並讚賞拾音劇團的用心與創意。廣電系主任葉基固更是在致詞時感性地回顧學生四年的學習歷程,感謝她們選擇世新大學廣電系,並表示學生的青春活力讓世新更加出色。指導老師林家麒也分享了創作過程中學生們如何克服挑戰,並將課堂所學融入實際製作。他認為《照常營業》是一部真誠且具有深度的作品,展現了學生的專業能力與創作精神,像是藉由女主角踏上人生新旅程,如同即將畢業的七人,「即使前方滿布荊棘與未知,她們仍選擇勇敢前行」。
情報 傳播行銷助農村創生 世新大學「洄家宜下」團隊寫新紀錄
創世新大學首度入選農業部「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新紀錄!「洄家宜下」團隊以傳播行銷專長勇奪12萬元駐村獎勵金,成為今年競賽中的耀眼新星。面對全台55個參賽團隊的激烈競爭,世新大學成功脫穎而出,不僅展現學生的創意與實力,更為宜蘭縣三星鄉的行健村注入全新活力,將為地方創生開創嶄新篇章。   這支由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與口語傳播暨社群媒體學系學生組成的「洄家宜下」團隊,以「行健有機夢想村」為駐村場域,計畫結合農村故事牆建置、雙路線旅遊體驗設計、短影音製作與社群導流策略,透過傳播專業協助農村推廣永續農業與青年旅遊。團隊組長、傳播管理學系大三學生阮時雍表示,這次參賽起初只是課堂「跨媒體整合行銷傳播」作業的一部分,但在老師的鼓勵下,大家決定全力以赴,將課堂所學實際應用於地方創生。他提到,從資料搜集到實地駐村,過程中不僅深化了對農村需求的理解,也讓團隊更堅信傳播行銷能為地方創造價值。   參與簡報的傳管系學生鄧安倫認為,這次競賽讓他們重新認識傳播的力量,不只是創造快樂的工具,更是傳遞本土價值的重要媒介。口語傳播暨社群媒體學系學生袁可恩則回憶,當初選修蔡佩頴老師的課程,就是希望能參與真實的地方創生行動,而這次駐村行動不僅實現了這個願望,也讓她在每次與在地農友的互動中,感受到傳播專業能促進理解與連結的深遠影響。   團隊指導老師、傳管系助理教授蔡佩頴多年來專注於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帶領學生走入社區實踐地方創生。她強調,傳播的專業不該只停留在媒體內容的產製,而是應該進一步深入社區,透過行銷與敘事策略促進理解、提供陪伴,並創造有溫度的連結。她也指出,農村實踐計畫不只是學術理論的延伸,更是學生對社會議題的回應與參與,這次「洄家宜下」團隊的成功,正是世新大學多年來深耕社區、落實USR的最佳體現。   由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舉辦的「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Rural up!)」,曾榮獲美國華頓商學院全球教育創新獎(Reimagine Education Award)亞洲區銅獎肯定,至今吸引近千支團隊、超過7000名學生參與。今年第15屆競賽共有55支團隊參賽,最終僅20隊入選,競爭之激烈可見一斑。世新大學此次成功入選,並勇奪12萬元駐村獎勵金,對於團隊與學校而言,無疑是一項重要的里程碑。   世新大學的傳播管理學系與口語傳播暨社群媒體學系開設多元特色課程,長期致力於將傳播專業與地方創生結合,透過跨領域的學習模式,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作方面,傳播管理學系著重行銷、品牌與媒體整合策略的實踐,口語傳播暨社群媒體學系則以內容創作與社群互動為核心,兩系學生在這次競賽中展現的創意與專業,正是學校辦學成果的最佳體現。   「洄家宜下」團隊的駐村行動不僅將為三星鄉帶來創意與活力,也象徵世新大學在地方創生成果上的新突破。世新大學將持續透過多元計畫,深化學生對社會議題的理解,並為台灣農村注入更多年輕世代的創新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