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高中校園 【北科附工】陳柏毓兼顧學業與棒球 拼進大聯盟
擁有150公里速球的U18世界青棒賽冠軍強投陳柏毓,已加入美國職棒大聯盟匹茲堡海盜隊。畢業於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附屬桃園農工高級中等學校的他,白天練球,晚上上課,不但球打得好,功課也有好表現。 陳柏毓的父親陳炳男也是臺灣的棒球名人之一。在父親的指導下,陳柏毓一面練球,一面顧好功課,三年前從桃園市青溪國中畢業後,曾獲多所高中棒球名校積極邀請入學,但他幾經思考,毅然選擇就讀非傳統棒球名校的北科附工。陳柏毓說,選擇北科附工,主要是希望與青溪國中時期的夥伴一起訓練,並以旅外為目標,同時也希望透過棒球,讓更多人看見自己的高中。 兼顧課業與棒球 為了追逐旅外夢想,陳柏毓了解到努力學習的態度將是走進世界的基礎。他在北科附工就讀進修部機械科,主要是考量棒球訓練多在白天,為免影響訓練,因此選擇進修部。除了參與U18中華隊及練球的時間,對學校每個課程也都秉持認真學習態度,尤其是機械本科項目,在實習課程的訓練中,車床、銑床等重要的機械加工技術通通難不倒他,他還用機械做了一把弓箭,擺在學校留念,希望讓大家看到他棒球與功課兼顧的優異表現。經過三年努力,他All pass順利畢業,是老師心目中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陳柏毓於機械工廠操作車床機台。 前進美國大聯盟 在U18,強敵環伺的中華隊拚盡全力,陳柏毓繳出1.29防禦率、2勝1救援優異成績,也讓中華隊拿下睽違9年的世界冠軍。這段歷程深深影響了陳柏毓,他表示,儘管大家都來自不同學校,仍齊心協力、信念一致,努力為臺灣奪冠,這份凝聚力讓他深感榮譽。 日前美國職棒匹茲堡海盜隊宣布以125萬美元簽約金,簽下這位在U18幫助中華隊奪冠,來自北科附工的王牌投手,讓陳柏毓有機會帶著球速150公里的火球勇闖美國,努力追求登上大聯盟的夢想。 北科附工表示,陳柏毓成功踏進職棒最高殿堂,全校師生都倍感光榮。今年初因新冠肺炎疫情,陳柏毓旅外的夢想一度遭遇阻礙,曾考慮是否留在臺灣參加國內職棒選秀,但他堅持到底並繼續等待,終於獲得匹茲堡海盜隊的青睞。期盼他能不斷挑戰自我、精進球技,早日站上大聯盟的投手丘,全校師生也將持續為他祝福。 教育部國教署也表示,提供多元學習機會,鼓勵學生探索生涯方向,是教育的核心理念,未來仍將持續強化各項輔導機制,引導每位學生都能適性揚才、逐夢踏實,也祝福陳柏毓在大聯盟發光發熱。
高中校園 【老師好酷】華僑高中楊淑瀞 公民實踐服務社會
從擔任醫護人員、插班大學法律系,一直到大四考取第一屆師培生、修習教育學程…,這一條尋找自我的道路,周周轉轉且跨度極大,而當楊淑瀞終於如願進入華僑高中,從實習到扶正,她告訴自己:「成為老師得來不易,要更加珍惜。」就是這種對工作、生活,對所處社會、環境,始終抱持「珍惜、感謝」的人生態度,使楊淑瀞在學生心中不只是公民老師,更是生命典範。 榮獲109年師鐸獎的楊淑瀞老師,在學生們心中,不只是公民老師,更是生命典範。 堅持樂觀,向生命典範學習 教學時勤奮認真,下了班還要比別人更努力學習,楊淑瀞說,由於自己非師範體系出身,為了改變各種對她能力質疑的眼光,她必須努力證明自己。幸好,在逆境中保持樂觀、決不輕易放棄的個性,幫助她足以面對各種挑戰。 「這是從父母身上學到的。」小時候,家人因為幫友人作保而背債千萬,家產一夕歸零,全家大小過著四處搬家躲債的生活,她說,記憶所及就搬了17次家,有時放學回去,才發現又不知道搬去哪了。 無力償還負債的壓力,再加上5個仍在求學階段嗷嗷待哺的孩子,楊淑瀞的父母實在很有資格崩潰,「但是他們不放棄,反而以樂觀的態度,對未來懷抱希望,緩慢但踏實地,清償了所有債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也是人生最重要的典範,因此當楊淑瀞成為老師,使命感油然而生,她希望自己也能夠成為他人典範,以生命影響生命,讓年輕學子相信,努力就有機會,不要輕言放棄。 10年前,楊淑瀞的生命中又出現了一位重要的典範,她是著名的國際保育專家珍古德博士(Jane Goodall)。由於楊淑瀞時常帶著孩子參與社會公益服務,偶然的機會下,參加了「臺灣珍古德協會」所舉辦的親子種樹活動,與珍古德博士有了近距離接觸。 「看到她對社會、環境所付出的愛,無形中點燃了我的教育熱情,希望將她的理念傳遞給下一代,使孩子們對世界投注更多的愛與關懷。」深受感動的她,隨即於校內成立了「根與芽志願服務社」。 楊淑瀞指出,受少子化影響,現代父母大多對孩子保護周到,使孩子無形中養成依賴的個性,自主性不高,過於關注自我,對社會關注力低且冷漠,「然而,只有學業成就的人生,並非圓滿的人生。」她說。 成立「根與芽」,關懷社會 身為一位高中公民與社會老師,除了課堂教學,楊淑瀞始終思索著該如何提升學生關懷社會的動能,因此「根與芽」就像是她公民課的延伸與實驗,她希望透過創立「根與芽」,引導學生們將目光從自我身上挪開,投注關懷於人群社會,於公益服務中找到自我價值,成為一個懂得付出、懂得助人與感恩的現代公民。 10年過去了,「根與芽」已成為華僑高中最具特色的社團,楊淑瀞不但帶領學生以實際行動關懷環境、社區人文及動物,更運用假日與學生一起投入長輩服務、淨灘行動,從活動中培養環保意識及人道關懷;並導入培力課程,培養孩子們的溝通力、表達力、領導力以及規劃力等,未來人才所需具備的各種能力。 「選擇加入根與芽的孩子,個性大多較為沈穩內向,一開始可能缺乏對事務的意見與想法,或者不善於表達,但跟著社團不斷成長淬鍊一段時日後,便展現出獨當一面的領袖風範。」她說,曾有一位學生,入社時十分沉默寡言,參與2年後,不但成為核心幹部,過去的羞澀不安也不見了,變得十分善於表達、樂於分享,進而改善了與家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影響父母也效法他一起參與社區服務。 改變世界,先從改變自己、改變身旁的人做起,孩子們努力做到了。獲得師鐸獎肯定後,楊淑瀞雖然喜悅,但更令她感到欣慰的是,「讓我更加確信,我的理念初衷與執行方向,都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老師也努力做到了。 「根與芽」10年來所匯聚的青春與熱情,形塑的珍貴價值與理念,都將成為學生們學習的典範,楊淑瀞相信,即使有一天從社團離開,心中行善的根與芽,將繼續滋養著每一個年輕飛揚的生命,使他們在關鍵時刻,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高中校園 【108課綱】高職校際交流 深化課程轉化教學
教育部國教署為推動十二年國教課綱,協助學校提升教學環境與品質所舉辦的「高職優質化輔助方案校際分享交流」,除邀請大學分享教學與評量的實務經驗,也請參與新課綱「課程深化及教學轉化計畫」共作坊的校長、教務主任及10所學校教學專業社群教師分享素養導向教學活動設計的成果,為技術型高中落實新課綱增加更多能量。 這場校際分享交流活動由教育部國教署委託國立岡山農工舉辦,兼具理論探究及實務分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李懿芳進行「素養導向教學與評量」專題演講,讓高中端更了解大學端的實務經驗與想法;國立斗六家商教務主任陳美姿說明學校如何落實新課綱規劃的經驗。國立苗栗農工校長謝世宗、國立鳳山商工校長林建宏及國立華南高商教務主任李燿存分別從課程領導的觀點,分享素養導向教學活動設計的成果。 109學年度高職優質化輔助方案校際交流分享。 教學轉化 6校實務演示 此外,苗栗農工、達德商工、鳳山商工、高雄高商、華南高商及草屯商工等6校參與「課程深化及教學轉化計畫」共作坊的教學專業社群教師,也分享六次共作坊所累積的實務教學演示成果。 草屯商工教學主題「行銷實務基本定價方法」,結合商業經營科的行銷實務基本定價和機械科的電腦繪圖3D列印,進行跨域整合教學,商業經營科學生先至機械科學習3D列印課程,並探討成本分析,再經由學習本科基本訂價方法,分組討論完成手機架的定價決策。這樣的課程符合同校跨群的設計內涵,並融入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等三項核心素養,讓學生在實際生活情境中深化學習。 達德商工的教學主題單元「皮膚的種類、狀況與保養&皮膚的類型與異常皮膚的狀況」,由美容科老師進行教學設計,以日常生活的「面子」出發,引導學生瞭解內在的生活作息及飲食與外在的保養對皮膚的要重要性,進而瞭解皮膚的類型與異常皮膚的狀況。另外,也設計了職場角色生活情境,由學生扮演專業美容諮詢師,培養學生融入專業情境角色,為顧客進行皮膚諮詢記錄並提供適當的保養建議,最後融入生命教育議題,透過實驗影片,讓學生了解熬夜後對皮膚的危害情形,藉此讓學生檢核生活作息。 課程深化 落實108課綱目標 擔任高職優質化輔助方案計畫主持人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主任宋修德表示,課程深化及教學轉化的專案計畫,主要是促進技術型高中落實108課綱精神與目標,同時提升教師開發優質課程的動能,進而增進行政與教師團隊的理解與實踐力,希望培養學生解決日常生活問題所需的知識、技能及態度。 教育部國教署表示,本次校際分享交流活動展現了各校教師專業發展社群的能量,提供各校社群之間觀摩、交流與成長的好機會,開發的教案也將彙集成冊分享給全國各校,讓各校都能優質共好。未來將持續協助各校精進新課綱教學能量,提供多元增能課程,強化教學與行政專業,讓學生學習成果更豐富。
高中校園 【老師好酷】大興高中李宏達 飛機醫生培育者
30度高溫下,密不通風的實習工廠裡,機器聲此起彼落,幾位大興高中學生,以及開車載著他們四處訓練的老師李宏達,正在為即將到來的勞動部全國技藝競賽加緊練習。停放在工廠外的車子,方向盤因烈日下久曬而出現融化,不但學生熱,李宏達也渾身濕透,但他就是陪著,「不論做什麼,我都想盡量陪伴他們。」像是父親對孩子的疼愛。 「做事,就要把事做好!」李宏達的父親,長年擔任榮民工程處機械維修工作,一生謹守嚴謹、紀律、尊重生命的工作態度,耳濡目染之下,李宏達也成了這樣的人,「做事隨便,不只自己受損,更可能損及他人。」父親總是如此教誨,因為把工作做好是對自己的尊重、對他人的尊重,更是對生命的尊重。 李宏達(右邊黑衣者)嚴格要求所有訓練必須完全遵照修護手冊執行SOP,才能訓練出具備嚴謹、負責品格的專業人才。 從軍中到校園 國中畢業前夕,李宏達在父親建議下進入空軍機械學校就讀,就此走上飛機修護的道路;畢業後,於新竹軍用機場,從「提著工具箱跟進跟出」的小助理做起,直至退伍前,累積27年飛機修護經驗的他,已成為飛機修護士官督導長,是專門負責新進人員在職訓練的在訓教官,不但管理20架幻象2000機隊,更需每日及週期性檢查、零件定期、不定期更換,所有關於飛機修護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都透過他一一架構與建立,零缺點才能放行,飛上天際。 結束軍旅生涯後,他來到大興高中擔任飛機修護科老師,從嚴肅軍隊到青春校園,一切像是歸零,又像在引領李宏達重返年輕時光。「對我來說,無論學校或軍中,做的事都一樣,都在教人,都是老師。」不同的是,學生們才剛從國中畢業,玩心還很重,調皮得很,叛逆心很強,激不得,做老師的既要管,又不能管太嚴,分寸該如何拿捏? 他認為,帶學生不同於帶兵,做老師的不能一味要求學生聽命服從,而應先瞭解孩子們內心想要什麼,當他們被瞭解了,輔導管教時溝通阻力自然降低,才能幫助學生,透過飛機修護專業技術實現夢想。 點燃熱情,克服困難 學生們的夢想是什麼呢?「有的人覺得飛機修護這名字很酷,就來讀了!」他笑著說,多數新生入學時還不清楚飛修科是什麼,學習一段時間後才發現,原來飛機修護系統類別繁多,所涉領域極為廣泛,除了飛機修護專長外,還要學習機械加工、電腦輔助設計、堆高機操作等專業領域,當然還有最可怕的英文,這個時候,他們才從夢裡清醒。 「其實,只要能夠克服學習上的困難,便會產生成就感,引發學習熱情。」而李宏達在等的就是這個轉折點;但不能只是等。他會苦口婆心告訴學生:「不要怕困難,這個科目的專業性強、學習門檻高,只要能夠努力完成訓練,未來性非常高,並且發展多元…。」時常講到嗓子都啞了,只換來學生一句:「知道了啦,不要一直念。」 一直念,是李宏達對學生無休止的關懷,學生表面不耐煩,心裡認同;特別在工廠實作訓練時,同學口中那位可以勾肩搭背、稱兄道弟的「達叔」,更會板起臉來,變身成恐怖大叔。 「在什麼地方就做什麼事!」達叔認為,與學生相處,界線一定要清楚,工廠是工作的地方,不可以打鬧嬉戲,否則傷及自己、損及他人;他更嚴格要求所有訓練必須完全遵照修護手冊執行SOP,才能訓練出具備嚴謹、負責品格的專業人才。 精進專業,嚴謹負責 「因為飛機修護是一項攸關性命的專業領域,飛機一旦故障,數百條生命可能就此消失,所以從業人員一定得具備嚴謹負責的專業態度。」父親對他的教誨,他時刻不忘。 他舉例,2007年中華航空飛機於沖繩那霸機場爆炸起火,肇因就在一根螺絲,因過長而穿刺油箱引發災難,「維修不良的人為疏失所引發的損害,我們難以承擔,怎能不戰戰兢兢?」缺失案例的宣導與機會教育,也需要再三提醒。 李宏達說,只要學生對未來有想法,願意專注於精進飛修技術,這條道路無論多難走,他一定奉陪到底,「任何問題,任何時間,都可以來問我,手機24小時開著,有需要我的地方,隨時陪你,需要訓練設備或場地,我來安排。」他的承諾,讓對未來仍心存疑慮的孩子,感到溫暖踏實。 「醫生救人,我們救飛機。」培育出更多優秀的飛機修護員,是李宏達一生的心願,做為「飛機醫生」的培育者,他相信,當他盡力守護孩子,無形中便守護了天際,守護了天際,便守護了萬千生命。這是他的工作,也是使命。
高中校園 【老師好酷】暨大附中駱奕帆 啟發偏鄉學子創造力
更省時、省電、省錢的洗衣方式,不是花大錢買一臺更高級的洗衣機,而是只要一輛自行車、一個礦泉水桶,就可以搞定。將整組套件安裝在車架上,人在車上踩踏時,即以後輪驅動力滾動水桶,產生滾筒洗衣機的清潔效果,邊騎車邊洗衣,運動完了,衣服也清潔溜溜。這套獲得德國紐倫堡發明展銀牌的「自行車洗衣裝置」,是暨大附中三年級學生簡詩婷的作品,許多人在為這充滿創意的小巧發明嘴角上揚時,也難免好奇,背後的指導老師駱奕帆,是如何以艱澀難懂的科學,改寫偏鄉學生的人生腳本。 事實上,駱奕帆本身就是一位得獎教師,她的課程設計與專利設計已多次獲獎,甚至獲選進入國際傑出發明家名人堂及國光學術獎章,但得獎卻非她從事教育的目的,服務才是。受到一生致力於倡議童軍教育的外公影響,駱奕帆從小就十分肯定服務教育的重要性,也想效法外公獻身杏壇;然而,畢業於技職學校,沒讀過高中又非系出師範體系,想成為老師,服務奉獻,談何容易? 教學生動啟發創造力 水產食品專科畢業後,駱奕帆轉攻生物科學,為了成為老師,一路從屏科大二技苦讀至研究所畢業,修完師培、取得4張教師證,又歷經近50所學校教甄被拒,周周轉轉,才來到位於南投埔里的暨南國際大學附屬高中,擔任數理實驗班導師,一圓從師之夢。11年來,熱愛科學實驗的她,帶領學生南征北討,參加科學競賽、國際發明展,不但屢獲大獎,她自己也得到南投縣SUPER教師肯定,今年再獲師鐸獎榮銜。「我很珍惜暨大附中給我的機會,一直想對埔里這片土地有更多貢獻。」駱奕帆說,雖然她熱愛老師這份工作,但並不甘於只當一名課堂上的老師,「我希望能做更多元的事情。」 2017年,她結合師生多人,以大埔里地區環境元素為主題,連結水資源、友善農場、土地關懷、空氣污染等議題,開發出「在地科學桌遊模組」,不但傳達環境、食農與食安意識,更讓學生在遊戲之餘,也能落實科學探究的精神。這套桌遊推出後,獲得科技部高瞻計畫特優獎,2016、2017連續兩年獲得「Best Education-KDP全國學校經營與教學創新KDP國際認證獎」肯定,2017年甚至獲得大會標竿獎最高榮譽,於是暨大附中這所於偏鄉埔里的社區型學校,就此聲名大噪。 駱奕帆說,在這裡,由於接收外部刺激的機會較少,許多學生對於未來缺乏想像與目標,「許多孩子甚至不知道為什麼要讀高中。」駱奕帆因此設計了「啟動創造力課程」,以生動活潑又有趣的教學內容,啟發學生天馬行空的創意,於玩樂中吸收新知,「很多原本覺得知識無用的學生,會在動手實作的過程中,因遇到瓶頸,而反過頭來追尋知識。」 熱愛科學實驗的駱奕帆(左上),帶領學生南征北討,參加科學競賽、國際發明展,屢獲大獎肯定。 將多元創意具體實踐 如果超有想法,但缺少實踐能力,怎麼辦呢?駱奕帆與草屯商工機械科建立了跨校合作機制,將創意藉由共同合作具體實踐,「自行車洗衣裝置」就是跨校、跨域合作下的產物。在駱奕帆的指導,以及四處奔走尋求資源下,學生所獲獎項已超過了200件。 駱奕帆的多元創意並非與生俱來,國小四年級之前,她也曾是只懂唸書、個性封閉的孩子,是受到自然老師的鼓舞與啟發,才將她所有的能力、興趣串連,用以自由表達內心奇想。「就像生命的開關突然被打開了一樣,覺得自己可以很不一樣。」現在的她也扮演啟動開關的角色,今年暑假,帶領一群高三學生,共同策劃創意與推廣課程,走訪花東與南投等地原鄉學校,進行跨域課程推廣服務。 在南投民和國小,駱奕帆師生運用空拍機、手機顯微鏡、3D筆等多元科技工具,帶領學生共同繪製出一幅心中的校園。駱奕帆饒富創意的課程設計,巧妙的將STEAM與學生對家鄉土地的情感和關懷連結,不但給予學生多元刺激,學會使用科技工具展現創意,更透過主題設計與問題引導,教導偏鄉孩子學會於生活中應用科技。 「希望在他們小小的心中,種下一顆種子,未來可以去關心、發現,更多家鄉有趣的東西。」這也是共享教育,駱奕帆不變的關懷。她希望,教育資源不斷流動,不再停滯於一個人、一所學校或地區,以發揮教育最大的價值,創造最大的效益,藉著服務的心,由一個人帶給另一個人,一個生命影響另一個生命。
高中校園 38位高中職校長體驗情境教學 動手做學英文翻轉孩子人生
新北市38位高中職校長今(18)日齊聚醒吾科技大學,腦力激盪教育行政新思維。教育局長張明文以醒吾科大昨天舉辦的職場英文體驗為例,大一學生孫安佐以戲劇方式,中英語對話介紹健身運動十分活潑生動,現在的孩子真的非常的多元,讓孩子盡情發揮他們的潛能、都充滿希望,這就是教育的目的,多元學習必能發揮每個孩子的潛能。 新北巿教育局18日在醒吾科大舉辦高中職校長雙語教育研商會議,新北市公私立高中職38所校長齊聚一堂,以雙語教育為主題,透過跨教育階段校長行政經驗交流,探討教育行政新思維。 教育局張明文局長表示,新北市學校最大特色就是團結,將每所高中職結合大專院校資源共享,團結力量的精神,把最少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有限的資源做更好的整合。他強調,新北市不一定有太多的機會可以請外師,但可以多一些資源來跟高中職合作,推動技職大聯盟,讓我們的新北大學生跟高中生有更多的互動,昨日在醒吾科大舉辦的職場英文體驗就是例證。 醒吾科技大學校長陳義文指出,語言能力不會一下子飛快提升,需要將英語學習融合生活與專業,並連結職場情境,設計職場英語及專業英文相關的課程活動,提升國際素養,是希望學生對國際的資訊更了解更有感,不是只侷限在台灣。 陳義文強調,昨天新北教育局舉辦的英文職場體驗營,閉幕時由醒吾科大國際生帶來的傳統峇里舞蹈,用蝴蝶的方式來呈現,讓孩子們在學習語言能力都可以翩翩起舞。 新北市技職教育科科長蔡秉欣簡報強調,教育局二個目標「品德教育」、「適性發展」與三個價值「愛」、「健康」、「競爭力」,將透過6大主軸規劃讓新北教育再升級! 38位高中職校長緊接著分組體驗英語情境教學,其中旅運系陳瑞峰主任帶領機艙職場體驗,旅運系同學們將機上起飛前英語廣播的專業技巧,與機上餐車英文情境搬到現場,讓校長們與局長有如身歷其境,感覺像就要飛出國了一樣。 餐旅系譚得祥主任則是帶領西餐職場體驗,餐旅系得獎選手現場製作手工點心及帶入西餐餐桌禮儀,讓校長們像是走入高級餐廳般的享受。餐旅實作過程中,由另一位同學全程英語解說,落實「動手做、學英文」提升技職專業,搭起改變孩子的機會! 文:吾限熊報社潘沛荑採訪、醒吾科大提供。
高中校園 【2020國際數奧】榮獲3銀3銅 國際排名23
在2020年第61屆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的105個國家616名參賽學生中,我國參賽學生表現優異,共獲得3銀、3銅,國際排名23。其中以武陵高中三年級學生張正穎表現最佳,獲得個人排名第59名,代表隊整體表現亮眼。今年受嚴重特殊性肺炎疫情影響,原定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舉辦的賽事,改由各國自行辦理境內考場,我國於臺中全國大飯店與世界各國同步辦理。 由左至右:吳尚昱、許博翔、曾暐富、陳宗震、張正穎、劉得徵。 3銀3銅,個人世界排名59 我國代表隊由10多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經由初賽、複賽、選拔營及決賽等過程,選出6名學生代表參賽。其中以武陵高中三年級學生張正穎表現最佳,獲得個人排名第59名,平常興趣廣泛的他,打球、音樂、看書、玩電腦等皆有涉獵,數學則是國中以來最有興趣的科目,國中時參加國際國中生科學奧林匹亞(IJSO),因此開啟了數奧之路。 國際數奧靈活,考驗正確思維 國際數學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簡稱IMO),是專為20歲以下的中學生所舉辦的國際數學競賽,也是國際科學奧林匹亞中歷史最悠久的賽事。 國際數奧競賽分兩天舉行,試卷共有6道題目,滿分42分(每題7分)。參賽者每天有4.5小時來作答3道試題。題目以中學數學課程為範疇,一般分為代數、幾何、數論和組合數學等四大類。難度大,靈活性強,富於智巧。參賽者不見得需要具有高深的數學知識(例如微積分),但需要有正確的思維方式,良好的數學素養和基本功,以及堅韌的毅力和創造性,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於本項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者,除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外,亦可分別獲得教育部頒發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的獎學金。獲得榮譽獎者則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 臺灣迄今已獲41金牌 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是目前我國參加的奧林匹亞競賽中規模最為龐大的競賽,自2008年起參與此國際競賽的國家已超過100國。我國自1992年起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41金、94銀、30銅及8面榮譽獎。
高中校園 【瑞祥高中】新興科技教學結合防疫 自製紅外線熱像儀
教育部國教署推動新興科技融入教學,並與生活議題相結合。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嚴峻,各校全力推動防疫措施,許多學校陸續添購「紅外線熱像儀」加速入校人員測量體溫,但價格不斐且製造商供不應求。高雄市立瑞祥高級中學掌握此趨勢,與科技公司合作辦理「自造紅外線熱像儀研習」,用不到1萬元的預算即可自製1套設備,備受各校矚目。 目前教育部國教署在全國建置10所區域推廣中心及45所促進學校推動新興科技融入教學,鼓勵各校師生從生活中尋找靈感,認識新興科技發展的熱潮,創造更符合潮流的學習環境。面對疫情持續嚴峻,促進學校之一的高雄市立瑞祥高級中學,利用假日與嘉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辦理「自造紅外線熱像儀研習」,由於相當具有實用性,吸引各校老師熱烈參與。 老師們指導製作紅外線熱像儀。 瑞祥高中莊訓當校長表示,學校致力於推動「普及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新興科技認知計畫」,希望將科技與生活結合,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這次研習一方面可將相關知識融入教學,另方面也可為防疫盡心力,雖然研習時間在假日舉行,仍吸引二十幾所高中職老師熱烈參與。 承辦研習的學務主任柯尚彬表示,只要將M5 Stack教學模組接上THERMAL CAMERA MLX90640紅外線熱像儀模組,再利用線上圖控程式,就可完成微型紅外線熱像儀或額溫計。因應疫情,包括學校在內的許多機關團體都很想運用「紅外線熱像儀」加速體溫測量,但價格動輒十萬元左右且供不應求。而這套自力製造的「紅外線熱像儀」可協助防疫工作,且費用不到1萬元,對學校可說是一大福音。 教育部國教署表示,面對全國防疫總動員,很高興看到學校將科技教育融入校園防疫,如此學以致用的科技防疫,不僅可培養師生具備更有深度的科技素養,也加強對生活環境的關懷與聯結。未來將持續協助各校加強防疫整備,建立更友善安全的校園環境。
高中校園 【2020高中地奧】建中.中一中.師大附中 獲個人組金牌
第19屆「高中地理奧林匹亞」總決賽金牌得主已出爐,「個人組」由建國中學二年級江彥德、台中一中二年級蘇子強和師大附中一年級李適軒同獲金牌殊榮;「地理論文組」有國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中、台北市私立復興實驗高中、花蓮縣私立四維高中等3校同獲金牌;「實察繪圖組」的金牌由來自台北市復興實驗高中、台北市立中山女中、彰化縣精誠高中分別獲得。 「高中地理奧林匹亞」由教育部國教署擔任指導單位,是國內最具翻轉地理學習指標的競賽,也是國內最具國際視野的社會學科競賽項目。本屆由中國地理學會和彰化師大地理學系合辦,彰化師大地理學系及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共同承辦,迄今已進入第19個年頭。總決賽分「個人組」、「地理論文組」和「實察繪圖組」。在十二年國教多元理念下,「地理奧林匹亞」競賽已成為許多對地理領域展現熱情和優勢能力的學子們期待參與的平台,透過自發性、團體合作和統整探索的漸進歷程,培養獨特的觀點。 個人組 需英文應試 「個人組」總決賽由來自14所學校、35位高中生參加,全程以英文命題和作答,並且比照國際賽事規格安排野外實察,今年以舊山線的泰安火車站地景變遷為主題,融合農業、鐵道、觀光的發展和人與環境互動等多元題目,考驗高中生對生活環境觀察、彙整與評論,挑戰度極高,由建國中學江彥德、台中一中蘇子強和師大附中李適軒等三位同學榮獲金牌殊榮。其中,江彥德曾經獲得地理競賽國中組銅牌。這三位金牌得主,在地理知識、活用技巧、和跨領域統整都有穩定超高表現,實力相當,平分秋色。 2020高中地理個人組金牌得主合照。 實察繪圖組 強調實作技能 基於強調技能、重視實作,在「做中學」的學習素養,今年特別試辦「實察繪圖組」,以手繪地圖的作品畫出人與環境的故事,有86所學校,高達167隊參加,當中更是有多所社區型高中、職業學校首次參與高中地理奧林匹競賽。參賽的地圖主題包羅萬象,其中有多件展現新生代對本地異文化的高度關注,如台北穆斯林餐廳攻略、台中東協廣場周邊商店分布、彰濱工業區勞工國籍統計、中和緬甸華僑生活艋舺公園等。 「實察繪圖組」金牌由來自台北市復興實驗高中、台北市立中山女中、彰化縣精誠高中分別獲得。復興實驗高中的許菡倪、楊孟依的得獎主題為「背包客落腳處-台北市東區特色青年旅館」、台北市立中山女中陳昱君、葉子誼的「新板特區立體空中通廊系統行人通行地圖」、彰化縣精誠高中許沛涵、江品萱作品是「彰濱工業區-鹿港、線西區主要工廠勞工國籍統計地圖」。 2020高中地理實察繪圖組金牌得主合照。 地理論文組 自訂研究議題 「地理論文組」採自訂研究議題,需實地考察、收集資料後提出精闢的地理小論文。前8強隊伍每隊只有8分鐘進行論文簡報,宛如TED式車輪戰。今年論文題目豐富多元並且與時俱進,共有三組同獲金牌獎,分別是國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中、台北市私立復興實驗高中、花蓮縣私立四維高中。 國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中的周德佾、黃翎瑋兩位同學以新竹市的白牌車做為探討主題;台北市復興實驗高中沈睿名、單武同學從廟宇的違建分布看處理的困境;花蓮縣四維高中的王思元、藍唯善則關注「養雞場」的危機與轉機。「地理海報組」的特優獎則由屏東縣陸興高中的張元貞、郭東妤獲得。 2020高中地理論文組金牌得主合照。
高中校園 【109教學卓越獎】高中職8校 獲最高榮耀
109年度教育部教學卓越獎頒獎典禮已於9月25日隆重登場,各組角逐競爭激烈,在公平嚴謹的評選機制下,在高級中等學校組部分,入圍8所,其中4所金質獎,分別為桃園市立壽山高級中學、臺中市立霧峰農業工業高級中等學校、臺中市立臺中女子高級中等學校、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4所銀質獎分別為新北市立瑞芳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新北市立樹林高級中學、高雄市立左營高級中學、國立臺南女子高級中學。 金質獎四校 榮獲金質獎的四所高中職團隊方案理念如下。 【桃園市立壽山高級中學】 「發聲.VOICE 」,課程設計以VOICE為經、DNA為緯,縱橫交織本方案的層次性與脈絡化,具體實踐在三大課程主軸,分別為在地關懷、文化傳承及發聲,並透過教學模組形塑VOICE的時空性。就時間性來說,課程內容依循學生的發展,從高一到高二,由淺入深;就空間性而言,踏查與觀察土地與社會環境的變遷,引領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探究精神,藉由創發實作與表達發聲,引起更多共鳴,一起發聲VOICE! 【臺中市立霧峰農業工業高級中等學校】 「霧農—悟農 食農—永續」方案之核心理念為「食作營養,農作健康」學校教師透過教育讓孩子們瞭解人與萬物共存共榮的重要性,如何在生活情境中實踐,學習透過與自然的對話,反思並修正自己的行為,進而認同這片土地,讓自己能以職科專業切入食農、食安、食育等面向,成為以跨域合作模式共同肩扛社會責任的霧農人。 【臺中市立臺中女子高級中等學校】 在「福爾摩斯上法庭」方案中,希望涵養學生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科學態度,在理解與分析刑事案件之後,能夠針對被告是否為犯罪嫌疑人,依據法律規範進行判斷,進而成為有能力依據證據、理性對呈現問題,做出有邏輯的判斷。其次,在學習過如何解決問題之後,能夠依照習得的知識,獨立進行科學探究與實作,期望本方案的實施可以縮短現實與理想之間的距離。 【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 「用探究的眼睛重新看世界」以「適性揚才,培養未來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公民」為目標,期望培育學生科學素養,使學生能發現自然現象的趣味並自發地探索解密,如同科學家用探究的眼睛重新看世界。有感於學生在傳統單向教學中,不免自限其知識追求於紙筆測驗,進而引導學生以「觀察生活─發現問題─探究成因」開發素養課程,促發學生主動探索及思考,增進其學科知識的深度與廣度。 銀質獎四校 榮獲銀質獎的四所高中職團隊方案理念如下。 【新北市立瑞芳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為促使學生提前適應工廠生活的教育訓練、提升專業視野,「千思萬旅,旅獲奇機」方案課程設計融入德國師徒制與「工匠精神」理論,其精神包括專業、情感、負責三個要素。方案中的專業理論採雙軌制度,邀請業師及工廠管理幹部,入班宣導新穎專業知識,專業實作採用工廠的師徒制教育模式,進行跨視界的專業致理學習,培養精益求精專業力,打造出具有社會適應力、職場應變力,在生活上能熱情自立的技藝達人。 【新北市立樹林高級中學】 「八條遊風櫃 四方燦樹林」方案內容分為四個面向,尋根覓史—探究地方文史和產業發展,培養學生對樹林的在地認同,落實鄉土與部落關懷;生態保育—致力原生植物和魚類的保種育種,以及原民文化傳承,實現環境永續;美創輯影—培養學生文創寫作和藝術實作能力,實踐創客行銷;跨域視界—訓練學生外語表達並推廣在地產業文化,深化國際教育。 【高雄市立左營高級中學】 方案內容以「藝遊左中,與詩漫舞」為題,讓觀者貼近藝術,讓藝術走入生活,校園中環境劇場以舞蹈結合自然地景舞過16稔,歷屆舞者透過肢體、動作,傳遞了藝術的力量,並且為突破框架,嘗試融入裝置藝術、音樂旋律、詩歌文學,舞者透過肢體說話,裝置藝術透過形態表達、文學透過字詞傳情。 【國立臺南女子高級中學】 玩、遊、戲是方案的動詞,智能、議題、行動則是教師關注的向度,臺南女中以「玩智能,遊議題,戲行動」課程,結合多元智能理念與融入重大議題,透過桌遊、實境遊戲與密室逃脫遊戲課程設計,培養、強化學生多元智能的展現,並訓練重大議題的思辨能力,課程最後的表現任務則落實對周遭生活的關懷與行動。「玩智能」是自發,「遊議題」是互動,「戲行動」是共好,結合全人教育的新課綱精神,激發學生潛能,在方案中習得的一切將是終身學習者必備的素養。 金質60萬,銀質30萬 教育部表示,教學卓越獎從92年開始,迄今共舉辦18屆,獲獎隊數總計約710隊。今年度教學卓越獎全國共有209隊報名參賽,各縣市共推薦105個教學團隊參與複選,評選過程中,各團隊全力呈現最優質的教學理念與策略,展現教師的專業與熱忱。經評審委員審慎討論,評選出40個入圍團隊,其中19個金質獎團隊可各獲60萬元獎金,21個銀質獎團隊則可各獲30萬元獎金。
高中校園 【2020國際資奧】臺灣獲3銀1銅,國際排名第6
我國參加2020年第32屆國際資訊奧林匹亞競賽,在87個國家、343名參賽學生中,代表參賽的4名學生總計獲得3銀、1銅,國際排名以獎牌積分計算為第6名,表現優異,是四名學生全都獲獎的18國之一。 今年受到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國際資訊奧林匹亞競賽改為線上賽,各國代表隊伍各自在國內尋覓符合大會規定的場地參賽,並依規定建置競賽環境及訓練監考人員。 左起曹宸睿、楊承澔、陳冠辰、林秉軒。 榮獲3銀1銅,國際排名第6 我國代表隊由國內大學10多位教授、學者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國內選拔過程分為初選、選拔訓練營、複選及決選4階段,參賽的4名同學經過選拔在2,045名學生中脫穎而出,代表我國競賽。四名小將表現優異,建國高中學生楊承澔(個人排名第34名)、竹科實中學生陳冠辰(個人排名46名)及臺南一中學生曹宸睿(個人排名60名)等榮獲銀牌;另一名銅牌獲獎者為建國高中學生林秉軒(個人排名138名)。 資訊高手的年度盛會 國際資訊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Olympiad in Informatics,簡稱IOI)是為世界高中生舉辦的年度資訊科學競賽,賽程共有2天(隔天),參加的選手須在每天5小時的競賽時間內,利用電腦獨立解決3個題目,包括程式設計、解決演算法問題等,且比賽中禁止任何形式的交流或是查閱參考資料。國際資奧規定使用的程式語言包括Pascal、C/C ,但也可能因主辦國的規定而略有變動,會事先及早通知參賽國家。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於本項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者,除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外,亦可分別獲得教育部頒發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的獎學金。 臺灣已獲21金 我國自1994年起參加國際資訊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21金53銀27銅。
高中校園 【老師好酷】中港高中蔡芳玲 愛與陪伴打開心門
從辦公室到教室,這一條路,蔡芳玲每天要走上好幾回,無論有課或沒有課,有事或其實也沒什麼事,總之她就是喜歡朝教室走去,因為教室裡有她最喜歡見到的人。「芳玲」,學生們都這麼叫她,似乎有點沒大沒小,卻又萬分親切。「那是他們展現親近的方式,我一點也不覺得被冒犯!」蔡芳玲喜歡和學生們靠近到一種地步,就連中午用餐時間也捨不得放過。 鐘聲響起,蔡芳玲擱下手邊正忙著的工作,起身走向教室,熟練地拿起菜夾、湯杓,一面幫學生打菜,一面東聊西聊起來,「打菜媽」的名號因此不脛而走;這,也是一種親近的展示。吃飯、添菜、沒大沒小的亂聊,如家人般共聚的溫馨畫面,因著蔡芳玲,在升學壓力高張的教室裡,在孤僻、拒絕關心的慘綠少年們的生活中,每天如常上映。 蔡芳玲認為每個學生都是一朵花,而陪伴花開,是種幸福。 王校長的身教 影響深遠 「從小我就想當老師。」小時候覺得老師總是站在高高的講臺上,很權威、很巨大,老師說的都是對的;直到長大後,蔡芳玲終於如願成為老師,可以權威、足以巨大,卻因深深被學生們的單純吸引,使她甘願走下講臺,成為學生生命中聆聽、陪伴的同行者。於是23年教職生涯,導師就當了22年。「我是一個不喜歡複雜的人,成為導師,每天與孩子們近距離接觸,他們的單純影響了我,使我對教育工作總是充滿熱情,且熱力不減。」 影響蔡芳玲的,還有兩位校長。初出茅廬於私校任職時,整整三年時間,每一個學期,校長王和明會親自帶著菜鳥蔡芳玲,挨家挨戶到每一位學生家中進行訪問。「一個班36名學生,每一位學生畢業前,我們會到他家至少6次,不但深入瞭解學生與家庭,更讓我學會了與家長互動的方式。」 王校長親自演繹了身教的重要,這股精神,為菜鳥蔡芳玲的教師生涯刻下難忘的痕跡,「他永遠是全校第一個來,最後一個走的人。」如今羽翼已然豐厚的蔡芳玲,依舊維持著每天6點出門、9點回家的習慣,上課、備課、晚自習陪讀,勤勤懇懇的教職日常,就像在向王校長致敬。 周校長的堅持 成就榮耀 「堅持」則是中港高中校長周文松所展現的教育熱忱。周校長甫到任時,學校經營正逢低谷,蔡芳玲所負責的特色班「設計思維班」,也正面臨缺乏計畫經費的窘境,最艱困的時刻,卻在新任校長不計代價的堅持下,使班級得以倖存,不單如此,還紅紅火火發展了8年。 設計思維班的表現,確實未叫周校長的堅持失了底氣。在蔡芳玲帶領下,設計思維班於「IEYI世界青少年發明展」中,每每創下教人咋舌的表現,8年來不但屢獲金銀大獎,更是2017年臺灣唯一榮獲「團隊貢獻獎」的團隊,成為中港高中的榮耀。 中港高中由於位處偏鄉,學生的學習習慣與學習動機較為薄弱,因此蔡芳玲認為,學校應主動提供讓孩子安心的學習環境,家裡缺乏唸書環境或繳交不起晚自習費的孩子,皆可安心留校晚自習,蔡芳玲全程義務陪伴,讓學生在毫無經費負擔的顧慮下,安心學習。 「我們常說『學習低成就』,這句話往往窄化在課業成績的表現不夠理想上;但是,學業成績並不代表孩子的人生成績。」她希望打造一個讓孩子「安心失敗」的學習氛圍,「帶領孩子們參加發明展的過程,其實就在做這件事。」玩腦力激盪、不斷動手做try and error、團隊合作,目的就是為孩子搭建一個安心失敗的舞臺,使他們身上的光芒得以盡情綻放。 沒有「問題學生」 對於甫獲師鐸獎肯定的蔡芳玲來說,沒有所謂的「問題學生」,只有「有問題的」學生,這些在課業或生活上,甚至成長過程中遭遇困境的孩子,他們不見得會主動來到你面前尋求解答,他們需要時間以及足夠的愛與陪伴,才有可能打開心門。 所以蔡芳玲化身打菜媽,每天在孩子面前晃來晃去,便是為了等待一扇門的開啟,因為「陪伴花開,是種幸福。」她說,「我希望喊過我一聲『老師』的孩子,將來不見得要大鳴大放,但都能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那正是花開的時候,從播種到開花,蔡芳玲願用一生陪伴,見證一朵花開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