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海外校園 【沙烏地阿拉伯】大學搶排名 重金聘頂尖學者掛名
西班牙巴塞隆納一間諮詢公司SIRIS Academic於5月4日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過去10年,沙烏地阿拉伯的一些大學重金禮聘全球「論文被高度引用」學者(HCR),將其主要隸屬關係轉移到這些大學而無須從事實質研究工作,藉此提高世界排名。SIRIS Academic的顧問數學家Domingo Docampo指出,「大量被高度引用的研究人員,是一些沙烏地阿拉伯大學能躋身全球前150名的主要原因」。 該研究報告主要是分析倫敦出版分析公司Clarivate的高被引用研究人員(HCR)清單而觀察到這個現象。研究發現,2014-2022年間,這些高被引學者主要隸屬於沙烏地阿拉伯的人數從27人增加到109人;2022年研究人員中有0.44%是高被引學者,比例之高,超過美國的0.19%和德國的0.18%。而這109位學者,有些在沙烏地阿拉伯的大學中並未擁有正式的職位,並無參與實質的學術研究。 早在2010年初,沙烏地阿拉伯的大學即開始與全球頂尖學者接洽,提出以重金換取對方轉移主要隸屬機構而無須實質研究的合作方案,2011年,《科學》雜誌報導,有61名學者與吉達的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大學簽署了此類合約。 有些世界大學排名機構也意識到這個問題,於是開始提高門檻,例如排名指標只考慮學者的第一隸屬機構。學術圈也對此提出批評,認為對排名的依賴,扭曲了大學發展的優先順序,無法展現大學真正的價值。 ★新聞出處:NATURE 「Saudi universities entice top scientists to switch affiliations — sometimes with cash」
海外校園 【中國】2023公立大學學費齊漲 上海漲幅達33%
2023年秋季學年起,上海市的公立大學平均學費標準將由一學年5420元人民幣,調高至7215元人民幣,調幅約33%。調整後,每位學生每學年學費(兩個學期)平均多支出約為1795元人民幣。 1996年中國政策要求教育收費標準保持穩定,十多年後,部分省份於2012年開始調整收費標準,學費漲幅多在20%-35%之間。近幾年,更多省份宣布調高大學學費。除了上海外,四川、吉林、陝西、山東、安徽等多個省份也在今年針對公立大學的學費進行調漲,不同專業(如文科、理科)、不同學校(如一本、二本),漲幅不同。 公立大學的經費來源主要是財政撥款和學費收入。但目前在各省市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差距大的背景下,地方大學僅靠地方政府增加高教投入並不現實,且嚴重影響大學發展。而大學生的培養,是國家、高校、家庭三方合力的結果。除了國家財政投入外,受教育者也應合理分擔培養成本。 然而,在學費上漲的同時,也不能完全忽視個人家庭的承受度。必須建立多元資助獎勵體系,包括獎學金與助學金等,為低收入家庭提供保障,積極促進教育公平。此外,相關單位也要加強對大學財務、資產和收費資訊等的監督力道,保障學生家長對財政經費、學費收入等經費使用情況的知情權,保證教育經費從分配、使用到評估都在陽光下運行。 ★新聞出處:微信公眾號《北大清華講座》 「多省官宣:大學學費上漲!」
海外校園 【中國】北京清大2023預算突破400億人民幣
中國教育部近期公布了部屬75所大學2023年的部門預算,絕大部分教育部直屬大學2023年預算總經費較2022年有很大幅度的上漲,今年共20所部屬大學超過百億。其中,北京清華大學首次突破400億元,以410.93億元遙遙領先其他大學;排名第二的是浙江大學,首次突破300億元,總經費為309.01億元;其次是上海交通大學(265.16億元)和北京大學(222.47億元)。除了以上四所大學外,其71校的總預算經費都在200億元以下。 作為僅次於「北大」、「清大」的中國一流高校第二梯隊「華東五校」,經費預算也不可小覷,其中,浙江大學總經費比北大高出86億元以上,上海交通大學也比北大高出40億元以上。然而,南京大學作為聲名卓著的華東五校之一,總經費只有97.49億元,未超過百億元。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南京大學用了更少的錢辦成了更大的事,值得學習。 不過,總經費預算的高低並不能直接代表大學的整體水準,各校各有特色與發展方向,且目前第二輪的「雙一流」已經不再區分一流高校和一流專業,都依照一流專業來進行建設。某些程度上也是為了把重點轉向對大學特色專業發展的支持上面。 ★新聞出處:微信公眾號《張雪峰老師》 「教育部直屬高校2023年預算經費公布!刷新歷史紀錄!」
海外校園 【全球】IMARC報告:2028全球高教市場規模將達611億美元
IMARC集團的最新報告「高等教育市場:全球行業趨勢、份額、規模、增長、機會和預測2023-2028」,針對全球高教市場進行全面分析,提出對全球高等教育市場的見解、競爭對手和區域分析,以及全球市場的當代進展。 報告指出,全球高等教育市場規模在2022年達到201億美元,預計在2023年至2028年期間市場將達到611億美元,年均增長率(CAGR)為20.2%。 全球高教市場規模之所以持續擴張,除了大學入學人數增加外,全球化水準的提高也刺激市場增長。此外,企業與組織為因應技術變化與進步,也有招募高教專業人才的需求。而高教系統藉由結合人工智慧(AI)和物聯網(IoT),以實現學習的個性化、自動化,提高學習能力與速度,這也是促使市場增長的重要因素。加上高速網路和個人電腦的普遍,電子學習有望在未來幾年內推動高等教育市場的發展。 一般來說,高等教育由修道院、大學、學院以及某些專科學校和職業學校等提供,包括研究、教學和社會服務等各種活動。高等教育能協助個人發展、培養職業專業及新技能、獲得社會認可、提高自尊和自信、增強批判性思維等。 快速的全球化使許多大學聚焦國際和跨文化來提升教育系統的品質,並增加擁有高等教育學位的員工,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符合全球市場的需求。 ★新聞出處:MENAFN 「Higher Education Market: Industry Outlook, Global Size, Share, Trends, Analysis, Research Report 2023-2028」
海外校園 【全球】IDP調查:加拿大是留學首選 通膨影響留學意願
國際教育服務公司IDP的一項全球調查顯示,全球通貨膨脹可能破壞 COVID-19 後國際教育的復甦,因為生活成本和住房短缺導致有一半的未來國際學生重新考慮他們的留學計畫。 在這項針對全球108個國家(地區)、21,000多名潛在和現有的國際學生觀點調查中顯示,51%的受訪者表示,由於最近生活成本的上漲,他們正在重新考慮出國留學的決定。調查結果對大學來說是一個「危險信號」。 雖然如此,加拿大仍是留學意願最高的國家,約有27%的受訪者首選加拿大,澳大利亞以23%位居第二,美國第三,得到21%受訪者的青睞,英國則獲得18%的支持。由於畢業後的工作選擇、簽證機會是國家吸引留學生的關鍵因素,而加拿大不僅提供畢業後的工作權利,而且還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機會,因此成為留學考量首選。此外,31% 的受訪者需要兼職工作以賺取學費,71%的人則表示他們在尋找兼職工作時需要協助。 ★新聞出處:Inside Highter Ed 「Inflation and Housing Costs v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海外校園 【英國】2030國際學生60萬人 創造350億英鎊產值
英國下議院的一份研究簡報「英國高等教育:制度、政策途徑和挑戰」,針對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等四個高等教育系統,簡述其運作方式,並從「大學自主」、「資金與學費」、「學生多元化」、「教學品質與就業力」、「國際化」、「研究與創新」「、高教貢獻」等方面指出高教面臨的挑戰。 其中,在國際化方面,英國政府的「國際教育戰略」提出兩大目標: 1.到2030年,將教育出口額增加到每年350億英鎊。 2.到2030年,將每年在英國高教系統學習的國際學生總數增加到60萬人。 其中第2目標已經在2020、2021年首次實現,有605,130名國際學生在英國的大學、擴充教育學院和其他教育機構學習。 雖然英國是世界上吸引國際學生的主要國家之一,但出國留學的英國學生要少得多。2019年出國留學的英國學生估計為2%,是歐盟平均的一半,低於德國和法國。 英國脫歐後,英國選擇退出歐盟的Erasmus+計劃。Erasmus+的某些方面已被英國的圖靈計劃和威爾士的Taith 計劃所取代。蘇格蘭政府表示將制定自己的國際教育交流計劃。而北愛爾蘭的大學生將繼續獲得Erasmus+計劃的支持。 ★新聞出處:UK Parliament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K: Systems, policy approaches, and challenges」
海外校園 【中國】魯班工坊取代孔子學院
肩負促進中外人文交流重責的中國職業教育國際交流平臺「魯班工坊」,至今已培訓世界多國的年輕人掌握職業技能,深化國際產學研用合作,讓中國職業教育「走出去」。 魯班工坊的建設專家委員會,由工科、職業教育、國際中文、行業企業等多領域專家共25名成員組成,為魯班工坊的發展提供高水準的專業諮詢。自2016年第一個魯班工坊設立以來,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建立了27個魯班工坊。 2018年,葡萄牙塞圖巴爾理工學院和中國天津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合作的魯班工坊成立,配置了現代電氣控制系統、自動化生產線安裝與調試裝備、工業機器人與智慧視覺系統、藥品灌裝生產線等16台套裝備,旨在培養電氣自動化和工業機器人專業人才。 2019年年末,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天津市紅星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和馬利巴馬科科技大學、巴馬科人文大學共同在巴馬科人文大學建立起中醫技術魯班工坊。初期以中醫技術專業為主,設有智慧中醫診療與康復、養生保健、中藥標本展示、虛擬3D藥標館、空中課堂、太極與八段錦練習等多個教學區。 2018年7月巴基斯坦和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的魯班工坊啟動,2022年10月,更與木爾坦MNS農業大學合作,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啟動了農業機械培訓專案。完成所有培訓專案課程後,學員將獲得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聯合木爾坦MNS農業大學頒發的結業證書,這一課程也得到巴基斯坦拉合爾省職業教育G3體系的認證。 ★新聞出處: 微信公眾號《中國職業教育》 「中國魯班工坊助力多國職業教育發展」 微信公眾號《魯班工坊》 「聚焦|魯班工坊建設專家委員會成立,孫堯、陳傑出席會議」
海外校園 元培助大馬學生醫路順暢 線上講座實體教育展雙管齊下
馬來西亞中學鑒定考試剛結束,為讓更多大馬中學生了解台灣醫事科技大學特色及升學管道,元培醫事科技大學繼辦理線上升學輔導講座,也前往柔佛、吉隆坡及檳城等地參加教育展,鼓勵學生選擇醫事健康特色專業校系,為未來職涯加分。
海外校園 【中國】2025年科技大學招生擴大14倍
中國教育部於3月2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至2022年為止,科技大學已連續四年招生規模超越普通大學。早在2021年《關於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品質發展的意見》中即明確指出:2021至2025的四年內,科大招生規模將擴張近14倍。 由於新一波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速發展,迫切需要培養高素質的知識型和技能型人才,這意味著大學畢業生必須具備從事某一領域的職業技能以及核心能力,而科技大學的人才培育正可以符合產業需求變化所需,也提升了職業教育的層次,讓擁有技能的科大畢業生得到更多的社會認可。 科大畢業生也可以報考研究所、公務員、國營事業;且科大生在理論知識上不輸普通大學生,在技能水準上又優於專科生,這成為科大生的就業優勢。但社會認知往往存在著誤解,仍需要時間逐步扭轉。 從近年來已發布的政策來看,國家對發展科大技職教育的政策逐漸明朗堅定。在社會產業需求與國家政策的號召下,科大不斷增加,至目前為止,全國總計有32所。由於國家政策的支持,越來越多專科學校都在爭取「升格」為科大。然而「專升本」並非輕而易舉之事,有許多指標要求與數量限制,還須有地方政府在政策及資金等方面的支撐,才能順利升本。 雖然技職教育在發展中面臨許多挑戰,但隨著國家的投入與支持,未來一定能培養高素質技術人才,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讓科大教育更加符合產業和社會的期望。 ★新聞出處:微信公眾號《職教工科教研》 「4年內,職業本科教育招生規模將擴張近14倍」
海外校園 【尼日】非洲大學的挑戰:科技創新教育
南非大學(UNISA)校長Puleng LenkaBula教授在尼日利亞國立開放大學(NOUN)的演講「高等教育的波動性和機遇」中提到,非洲各大學應該專注於教育、科學、技術和創新驅動的技能,以解決非洲大陸的問題。 為了實現非洲2063年議程的第二目標,使人民接受良好教育,並以科學、技術為基礎達成技能革命和創新,必須重新構想大學系統。各大學應該進行課程改革,以處理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和種族隔離以及文化帝國主義的遺留問題。 LenkaBula教授呼籲,非洲應發展基礎設施、建立夥伴關係並持續資助大學,以便大學為快速變化的非洲和世界提供知識,並強調大學必須爭取投資,促進更有價值的研究產生,提升開發和創新的影響力。 大學存在的理由是為了質疑和推動社會的發展,大學應重新思考「我們教誰、在哪裡教、如何教、為什麼教、什麼時候教」。泛非大學必須明確其在質疑和促進該地區團結所扮演的角色,強調大學需要提供實現和平、發展和繁榮所需的解決方案。 ★新聞出處:ZAEAY 「African universities tasked to embrace innovative education, curriculum transformation」
海外校園 【泰國】中泰語言與職業教育學院在曼谷成立
泰國和中國共同宣布成立漢語、技術和職業教育與培訓學院,以加強兩國職業和語言的交流並培養人才,促進兩國合作。 泰國職業教育委員會秘書長提到,自從中國倡議「一帶一路」,越來越多的泰國人願意學習普通話,泰國也需要更多人才來支撐該國東部經濟走廊發展計畫,特別是自動化和機器人、航空和物流以及數位發展等領域,以實現「泰國4.0」在2036年達到提高國民所得的目標。 因此,兩國共創的職業教育培訓學院,除了普通話的教學外,還包括航空、鐵路、旅遊、餐飲等近30個學術和專業領域的教育。截至目前為止,中國20個省、4個直轄市已有116所學校與泰國90所職業學校簽署了語言和職業培訓協議,提供中文教學和職業技術的培訓課程。 ★新聞出處:CHINADAILY 「New institute marks closeness of Thailand and China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海外校園 【中國】疫情推動技職教育數位轉型
天津大學教授祝士明博士,以及博士研究生張慕文兩人在學術期刊發表一篇論文《職業教育數位化轉型:動因、價值與路徑》,指出技職教育數位化轉型是大勢所趨,也是當務之急。 文中提到,以5G、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數位孿生、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催生了一系列新業態及革命性的變化。數位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新冠疫情的持續演變和教育內生的發展需求,三者共同驅動技職教育數位化轉型。 技職教育數位化轉型有三大價值與意義:一是可以為重新建構技職教育生態系統提供新動力。新技術使得技職教育從工業時代標準走向數位時代教學新生態,利用差異化教學、個性化學習、精細化管理和智慧化服務提升教育品質。 二為深化技職教育產學合作提供新方案。透過數位孿生技術建立「虛擬工廠」、打破以往基於實體空間的產學合作方式,以專業為中心,形成「學校—虛擬工廠—企業」的產學合作新模式,使人才培養直接對接工作職位。 三為革新技職教育教學模式提供新手段。在人工智慧技術的推動下,個性化學習的需求得以實現,傳統教學方法與課程將轉向以學生為中心,「雲資源—智慧技術—虛擬實境」的組合成為教學新模式,教學更豐富、自主、彈性、多元。 最後,文末說明想要達成技職教育數位化轉型,必須有四大行動方針: 1.以理念為引領,創思職業教育數位化轉型的「志」。 2.以制度為保障,創設職業教育數位化轉型的「制」。 3.以資料為驅動,創新職業教育數位化轉型的「治」。 4.以資源為基礎,創造職業教育數位化轉型的「質」。 如此才能把握數位化轉型的契機,藉此來重構現代技職教育體系,培養具有數位化素養的技術人才,達到大國工匠的目標。 ★新聞出處:微信公眾號《中國教育信息化》 「專欄特稿 | 祝士明、張慕文:職業教育數位化轉型:動因、價值與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