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大學校園 醒吾科大數位設計系同學拿下第5屆我是導播datavideo盃冠亞軍
「我是導播」奪冠亞 醒吾數位放光芒 說到影視產業,除了微電影、動畫或者電視影集等,其實拍攝現場的多機導播作業,也是這個產業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也是醒吾科大數位系一直以來所致力培育的專業技能之一。過去導播的工作能見度較低,近年來藉由金馬、金鐘及金曲等頒獎典禮或演唱會等大型活動,社會大眾才開始注意到導播這個角色的重要性,因此台灣唯一的「我是導播」大賽,也成為各方競逐的焦點。這一次第五屆「我是導播」大賽,醒吾科技大學數位設計系在競爭者眾的情況下,一舉奪得冠亞軍的殊榮,真的十分難能可貴。 「我是導播」由洋銘科技所主辦,透過參與EFP(Electronic Field Production)多機位現場轉播比賽,激發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硬體實際操作和影像創新能力,希望能夠培育出更多優秀導播人才。此項賽事已經是第五年舉行,過去醒吾數位系的團隊也都有很好的表現,這一次除了冠軍隊伍當中有畢業系友外,亞軍隊伍更完全都由數位系的學生組成,充分展現出數位系的教學成效。 亞軍隊伍中,擔任攝影師的陳姿璇本身就非常喜歡攝影,但過去完全沒有類似的經驗,這一次純粹是聽到比賽訊息,想要應用所學自我挑戰,才主動邀約其他同學加入組隊。姿璇回想,剛開始根本不知道要怎麼做,還好有吳尚樺老師的細心指導,才發現原來多機導播作業有這麼多需要團隊協調的工作,完全不像自己在攝影時一樣,能夠愛拍什麼就拍什麼。但也因此讓她學習到與隊友合作,能夠發揮出自己更大的能量。 同樣擔任攝影師的江承紜也因為這一次的比賽,建立自己在專業能力上的信心。承紜說,最困難也最高興的就是,在比賽現場能夠克服聽導播指令的恐懼感,專注地依照平常的練習,展現出專業的水準。決賽當天,承紜的媽媽也到現場幫大家加油,親眼看到承紜在比賽過程中的努力與成長,讓她也是與有榮焉,非常感動。 至於一樣擔任攝影的蔡誌恩,則笑著分享了整個參賽的過程中,除了辛苦之外,最讓他傻眼的是,導播竟然要他蹲著拍攝,結果他就真的從頭到尾都是蹲著拍攝。對此,擔任導播的張薰云則解釋,為什麼有這樣的奇思異想,是因為平常的練習中,吳尚樺老師經常提醒大家在現場要隨機應變,針對實際狀況重新調整自己的想法,因為創意是一種滾動式的嘗試,千萬不要太過於堅持自己原有的設計。 薰云也提到,之前以為導播的工作就是在導播機上隨便按一按就可以,參賽之後才發現在多機導播作業上,還有許多眉角與專業需要學習,真的體會到一山還有一山高的感覺,對於成品品質的追求更是無窮無盡,而這樣的精神也是醒吾數位系所秉持的教學理念。 事實上,多機導播作業一直都是醒吾數位系的發展重點之一,因為多機導播這一塊領域在影視產業中有極大的需求。時下許多棚內作業節目都需要多機導播,而這必須以團隊的型態執行,因此非常適合讓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能的同時,也了解團隊間彼此溝通和協調的重要性,這正是醒吾數位系對學生能力與態度的養成重點。相信這一次的比賽過程,不但再次展現了醒位數位系對準專業的教學成效,更有助於提升學生未來在職場上的就業競爭力。
大學校園 插旗網紅藍海 醒吾科大舉辦直播競賽 挖掘新秀
繼與1111人力銀行、Up Live聯名合作「網紅學院」,結合業界、學界資源培訓網紅人才,獲得迴響。醒吾科大日前再辦全台「第一屆醒吾盃網紅直播競賽」,挖掘直播新秀。本屆競賽主題貼合林口在地特色農產品—有機菜,廣邀全國高中職、大專生參加,藉由初生之犢天馬行空的創意以新媒體直播方式推廣在地特色農產。 醒吾科大深知唯有建構出一個實務的教學環境,學生的學習才能與業界接軌。因此課程規劃的重點透過地域、產業與優秀人才的多元結合,期望帶動地方產業發展及專業人才的培育。藉由與在地企業產學合作,讓學生們直接接觸業界對於直播及社群經營的需求,轉化成課堂上的實務演練。上半年搭配母親節的活動,與鍋寶合作推出一系列針對年輕族群所行銷的家電網路影片。下半年在課程規畫上協助在地打鹿岸原住民餐廳經營社群媒體,以分組執行方式,帶動餐廳粉絲團人氣。 此次舉辦的「第一屆醒吾盃網紅直播競賽」,也是透過與林口在地的四家有機農場合作,芽寶寶有機農場、周好小農場、畦遊季有機農場及語林農場共同合作,提供對於網紅直播有興趣的年輕人一個創意表現的平台。學校也邀請目前在直播業界具有相當知名度,曾獲Youtube大獎的伊林人氣網紅鄭雅昀Selina、擁有近20萬粉絲的Youtuber Gino勁宥及阿里巴巴電子商務專業講師蔡建郎來擔任此次競賽活動的評審委員。評審們也會直播他們對於參賽者的評選標準及得獎小秘訣,參賽者們敬請期待。更多相關資訊請上Youtube頻道搜尋「醒吾一番」。
大學校園 德明科大資管系連續18年獲得 全國大專校院資訊應用服務創新競賽大獎
德明財經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連續18年在全國大專校院資訊應用服務創新競賽獲得大獎。該系2組學生團隊從初賽一路到決賽,11月2日於2019第24屆大專校院資訊應用服務創新競賽中,經過一整天與全國各大專校院資訊相關科系激烈競爭,打敗許多國立及知名私立校院再創造佳績。其中韓文銘老師指導的團隊,學生呂長紘、李志文、黃星耀、李翌群以作品:「兒少網路安全防護罩」榮獲iWIN兒少網路安全防護創新應用組第二名,另一組徐翠琇老師指導的團隊由學生詹志文、林浩倫、許庭維、李睿恩、張喬豐、王崧宇、陳建旭組成,以作品:「兒少網安一把罩」榮獲第三名及全場最佳人氣獎。 全國大專校院資訊應用服務創新競賽為經濟部、教育部等舉辦之官方正式比賽,為提升各校系所知名度與地位之重要全國性資訊類最大競賽。因此,國內公私立校院皆踴躍參與,競賽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德明科大資管系能夠連續18年在此大賽中獲得許多獎項實屬不易。
大學校園 【109臺師大】修畢「第一門課」 即可登記雙主修╳輔系
為因應社會發展、跨域人才需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推動近年來堪稱規模最大的跨域學習課程改革,除了全盤檢討全校共同必修科目,並要求各系調降雙主修、輔系學分數外,大幅鬆綁修讀雙主修、輔系門檻從甄選制改為登記制,學生只要修畢各該領域規定「第一門課」,即可申請登記修讀雙主修及輔系,以鼓勵學生探索興趣、強化多元知能。 臺師大教務長陳昭珍表示,目前師大學士班學生有興趣跨域修習雙主修、輔系、學分學程比例占約50%。與臺大、臺科大合作成立臺灣大學系統以來,每年三校跨校選課學生超過六千人次,106學年度開放跨校修習學分學程,今年更開放跨校修習輔系,這次透過雙主修輔系新制,除了可適用所有師大在校生,也將適用臺大、臺科大學生。 首開雙主修、輔系與通識學分雙重採認 臺師大各學院和學系於10月30日教務會議中,共同研議通識課程納入雙主修、輔系修習科目事項,各院和各系預計從現有通識課程、各學系必修課程或院共同課程,挑選出一門核心課程,設定為各系雙主修和輔系課程架構的「第一門課」,並將該課同時納入通識課程和雙主修、輔系學分採計範圍。 採雙重採認的「第一門課」,可採計為通識課程學分,或作為雙主修、輔系規定學分計算。陳昭珍說,學生可藉由修習「第一門課」,探索自身第二專長,修畢後若對該領域感興趣,可進一步申請雙主修、輔系;若發現興趣不足,仍可採計為通識學分,以協助學生有效學習,觸發學生興趣探索、強化通識課程跨域引導的功能。 配合雙主修、輔系新制,師大全盤檢討近10年來沿用至今的通識課程架構,從原本「七大領域」及「自由選修」劃定方式,變更為「博雅課程」、「跨域探索」及「自主學習」三類型通識課程。其中,「跨域探索(4至10學分)」類型課程可採認各學系為雙主修及輔系學生規劃的「第一門課」。 雙主修、輔系開放登記制 放寬申請門檻 在雙主修、輔系修習資格上,將從「甄選制」放寬為「登記制」,減少名額限制,且配合跨域探索學習目的,學生需要先修畢規定的「第一門課」,才可申請登記修讀雙主修、輔系。少數學系除了第一門課外,因為申請人數過多,會有2至5門先修課的要求;此外屬於術科性質,如體育系、音樂系、美術系等,因需具備術科專長之技能,仍會沿用甄選制。 針對登記制開放後可能衍生修課人數較多的調整需求,例如教室空間不足、排課時間衝突和教師員額安排問題,陳昭珍強調,學校會積極研擬配套措施,盡量安排大教室上課、增加教學助理、同一門課開兩班、分散各系課程排課時間等方式,排解實際執行時所遇問題。 修習課程方面,師大透過建立適當選課機制和線上課架系統等方式, 希望協助學生完成課程修習以順利畢業。選課機制上,強調已具雙主修、輔系修習資格學生,具有較優先選課分發順序;建立線上課程架構系統後,學生可隨時進入教務系統,依「歷年修課檢視表」查閱缺修情形,以利提早規劃選課。 精實雙主修輔系課程 促跨域學習風氣 陳昭珍強調,單一科系知識已不足以應付未來社會需求,過去傳統以系為導向的做法,讓師資及課程受到侷限,不易發揮出最大效益,學生也失去培養跨域能力機會。臺師大自101學年度起,要求各學系將該系必選修課從過去90幾學分,降低到75學分,約佔總畢業學分六成,以全面檢討課程架構,精實課程設計。今年統計,多數學系規定雙主修多達60至75學分,輔系多達32至47學分,下學年起,更要求各系雙主修降低至50學分以下。 臺師大於108年4月24日的教務會議先修訂通過全校雙主修、輔系辦法,並於10月30日通過各學系的雙主修、輔系辦法以及共同教育課程實施辦法,各系均已精實雙主修及輔系課程,調降雙主修課程學分數,以40至50學分為限;輔系課程學分數,調降至20至30學分為限;學分學程以12至20學分為限。降低雙主修、輔系學分數,能使各系全面盤點專業知能,模組化各系課程架構和必修設計重點,合理化學校資源分配,並促使學系及學院間的合作。
大學校園 【2020 QS】大學就業力排名 臺灣10校入榜
英國高等教育調查中心(QS,Quacquarelli Symonds)於今年9月公布「2020全球大學畢業生就業力排名」,臺灣有10校進入排行榜,較去年多了2所,其中居首的臺灣大學名次由去年的81名上升至56名,也是唯一進入百名內的大學。亞洲地區前五名分別是中國的北京清華大學、香港大學、清華大學、日本的東京大學,以及新加坡國立大學。。而世界前五名則是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史丹佛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澳洲的雪梨大學,以及美國哈佛大學。 臺灣10校入榜,臺大56名 臺灣入榜10所大學包括2所科技大學和8所一般大學。前三分別是臺大56名、交大141-150名和成功161-170名;而臺科大和北科大則分居191-200名和301-500名。 排名指標與權重 QS的「全球大學畢業生就業力排名」於2015年首次發布,著重大學在就業前景和職涯發展的能力表現。主要是依據5大指標,對全球大學進行評估,選出排名前500 的大學,指標包括「僱主聲譽」、「校友成就」、「與僱主的合作關係」、「僱主和學生聯繫」及「畢業生就業率」。 世界排行TOP10 QS的「全球大學畢業生就業力排名」前10名中,美國的大學有4所,英國和澳洲各2所,中國1所,香港1所。前三名都是美國的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繼續蟬聯冠軍。 亞洲21所大學列百強 在亞洲地區,共有134所大學入榜,其中21所大學進入百強。中國有5所大學在其中,包括第6名的北京清華大學、19名的北京大學、29名的復旦大學、35名的浙江大學和43名的上海交通大學。香港則有第9名的香港大學和90名的香港城市大學。 日本則有7所大學入百大,分別是:第23名的東京大學、34名的早稻田大學、50名的慶應大學、53名的京都大學、65名的東京工業大學、73名的大阪大學,以及98名的名古屋大學。南韓有4所,包括:第28名的首爾國立大學、82名的韓國科學技術研究所、88名的延世大學,以及96名的成均館大學。新加坡則是新加坡國立大學位居24名。 ★資料來源:QS Graduate Employability Rankings 2020 【小編提醒】 各種大學排名的指標比重不一,因此對於排名結果,可以當作學校強化改進與資源投入分配的參考依據,而非著重在名次高低。在參考排名前,應先了解各類排名評比的指標,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
大學校園 【最HOT教授】中正行銷曾光華 教學活化創意6招
談起品牌廣告,讓你印象深刻的有哪些?為何有些廣告過目就忘,壓根不記得它在賣什麼商品,有些廣告卻能深植人心,成為記憶中的一部分?原因就在於行銷方式的傳達。 正因為各行各業、各種品牌都需要行銷策略,也讓行銷學成為近年來的熱門顯學。但如何讓行銷學的「眉角」可以被學生吸收,則考驗授課老師的功力。在國立中正大學教授行銷管理課程多年的副教授曾光華,不僅每學期一開課,名額就被學生搶修一空,更經常受邀至各界演講創意與行銷,擁有媲美國際行銷管理大師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的美稱。 為何他的行銷課能深受學生喜愛?曾光華笑著說,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老師要能挹注教學熱情、發展課程創新,讓學生從中學到東西。因此,如何在傳授行銷理論的同時,又能培養學生具有規劃、執行的實務能力,也就成為行銷學的授課宗旨。 第一招:調整教學心態,老師別怕創新 曾光華表示,創新教學的首要前提和教師「心態」有密切關係,雖然教學本身亦是一種技巧,但就像武俠小說中常寫的,武林高手要成為一名武功超群的高手前,得先學習心法、內功。同樣道理,老師在進行教學創新前,也得先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要認為創新很難做到,更不要因此去害怕創新。 他以自身教授的行銷管理課程為例,為培養學生實務學習的能力與機會,長年以來,他都會帶領學生與產業界合作,讓學生學習為某個產業或品牌研擬行銷策略、進行廣告與宣傳規劃等。在這樣的過程中,的確會衍生一些麻煩瑣碎的大小事,像是尋覓適合的廠商或合作企業、與業主接洽溝通、辦理學生保險等。有些老師會認為,不見得非要做這些「課堂教學之外」的事情不可,即使整學期都讓學生待在教室裡上課,老師照樣可以把課本上的知識教完,而且不用耗費那麼多心力。但對曾光華來說,如此一來,也就失去了教學創新的機會與嘗試。因此他認為,老師想要在教學上有所創新,首要之務就是先具備「不怕麻煩」的心態,尤其身為教師,更要擁有承擔的能力與肩膀,才有機會讓學生遇見另一番教學風景。 第二招:給予做中學,激發學習動機 為了讓課本知識活起來,曾光華每門課都會安排學生實際演練,幫品牌或企業做行銷,並且善用「就地取材」的地利之便;例如和校園內三間便利超商接洽,作為學習場域。他將課堂學生依牛奶、麵包、關東煮等「長銷型商品」與筆記本、文具等「慢銷型商品」分成每類各三個組別,每間店安排各一組長銷型與慢銷型學生,透過「PK賽」形式,讓三家超商的六個組別學習活用課堂所學,規劃行銷活動來刺激買氣、促進銷售量。 為此,學生不僅要了解商品性質、市場特性,還得學習掌握消費者購買特性。令曾光華印象深刻的是,有一組學生為了刺激湯圓買氣,特別在冬至舉辦煮湯圓試吃活動,吸引民眾前來購買。另一組學生則將公益理念融入企業行銷中,推出「歲末公益送暖活動」,號召中正師生購買超商的鉛筆、筆記本等「慢銷型」文具送給育幼院小朋友。透過各組集思廣益,不但讓每間超商買氣都比去年增加,甚至還有一組將銷售量翻漲三倍以上,學生都覺得超有成就感,行銷課也上得更起勁。 「課本上學到的知識,時間久了就容易忘記,但透過活動的實際演練,卻能一輩子牢記不忘。」這也是為什麼曾光華一直堅持讓學生進行實務演練的原因,就是希望幫助學生將課堂所學內化於心、懂得活用知識。 第三招:業者當評審,比稿論高下 除了便利商店,曾光華也和中正大學校園書店合作進行分組競賽,各組學生必須使出「行銷撇步」,拉抬書本銷售量。有一組學生就腦力激盪、集思廣益,邀請作者前來校園舉行簽書會,不但造成排隊效應,無形中也刺激買氣。且在分組過程中,各組不僅要研擬宣傳策略,還得比稿競爭。一般課堂的學生分組競賽大多是老師自己當評審,但曾光華反其道而行,主動邀請業者(例如便利商店店長、書店老闆等)參與其中,不僅能增加競賽真實性,讓學生知道這個創意PK賽是「玩真的」,並非師生自己關起來門來練習,過程中也會更認真投入、不敢敷衍了事,以免在老闆業主面前漏氣。 不只如此, 透過業者的講評,還可進行實務與職場經驗的傳授,讓學生了解為何自己的提案沒有被接受、企劃內容還有哪些改進之處,藉此提早接觸未來的行銷市場,可說是一舉兩得。 第四招:了解學生專長,培養跨領域合作能力 未來是跨領域的團隊合作時代,每個人都必須學習與不同領域的人才攜手合作,才能在職場立於不敗之地。對此,曾光華也分享自己的課堂經營「眉角」。他先在開學第一堂課發給每人一張卡片,要求學生寫下自己的就讀科系、專長與興趣等基本資料,然後由他根據個人專長平均分組,讓每個組別都擁有如程式設計、美術編輯、文案撰寫等不同專長的人才,透過彼此的跨領域交流,不僅從中激盪創意火花,也能幫助學生提早學習與不同學科背景的人共事合作。 藉由這樣的分組模式,曾光華讓學生在分組實務演練時更加得心應手。他曾經帶領學生與通訊產品公司合作,每組學生各司其職,從產品包裝盒怎麼設計、說明書如何撰寫才能淺顯易懂,到設計行銷口號、規劃商場展覽等都一手包辦,不僅發想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行銷模式,至今這些行銷創意都還被業者持續沿用,讓行銷學這門課不單只是紙上談兵,更是實際行動的展現。 在實務學習過程中,曾光華會適時扮演引導與提醒角色,告訴學生如何將課程所學到的行銷學理論應用於企劃提案,了解為什麼、做什麼、怎麼做,學生不但要具備規劃能力,還要培養能說服廠商或企業主採用自己提案,從中提升未來職場所需的「溝通能力」。 第五招:打造師生互動機制,啟發思考能力 跳脫過去老師愛在講臺上唱「獨腳戲」的單向方式,曾光華授課時喜歡創造師生雙向互動模式。當他在教室上課時,會在課堂上不斷丟出問題,以「交叉問答」方式問學生。例如,他曾在「影像故事與行銷」課堂上播放一家國際五星級飯店的廣告影片,當學生看完影片後,他會詢問A生廣告中運用到那些行銷學理論,再問B生這些行銷手法具有什麼效果,再請C生整合A、B兩位學生的回答,同時融入自身想法做出結論。 就連多數老師在課堂上經常使用的PowerPoint教學簡報,他也採取提問方式代替理論敘述。例如,簡報開門見山第一張就是一個人在雨中撐傘行走的照片,旁邊寫著「撐傘時,有何不便?」藉此拋出問題,先讓學生思考、發想,以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透過這樣的發問形式,曾光華讓單向授課轉為雙向互動,有時學生的回答還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創新答案,令他驚訝不已,也讓上課氛圍更活絡有創意。 第六招:自編創意教材,讓教科書貼近生活 許多品牌廣告都與生活相關,行銷學也不例外,為讓教科書跳脫硬梆梆、死板板的印象,曾光華不僅自己編撰教科書,更賦予內容新意。他的教材有個最大特點,就是「圖文並茂」,相較於傳統教科書大多「一片字海」,曾光華撰寫的教科書,不但彩色照片一張張映入眼簾,圖表更是豐富多元,最特別的是,他還會邀請各校行銷學教授投票,評選出近年十大行銷事件,讓學生對近年行銷趨勢與宣傳手法有所認識。像是導演齊柏林的空拍紀錄片「看見臺灣」就被列為成功的行銷模式,紀錄片還未上映,就已經在網路製造話題、吸引關注,不僅累積好票房,更獲金馬獎肯定,在行銷學者眼中,這是相當成功的行銷手法,亦是曾光華在課堂所舉的生活化案例。 除此之外,他還打破傳統窠臼,讓課堂作業多元化呈現。曾光華笑著說,一般課堂作業大多是用書面報告方式,但上過他行銷課的學生都知道,作業形式可以百百種,除了用文字書面報告展現外,還能用畫漫畫、創作一首歌,甚至拍一齣微電影的方式來呈現,藉此激發學生多元創意,避免畫地自限。 而打破刻板的授課方式也讓曾光華拉近師生距離,有學生還特別在學期末遞上感謝老師春風化雨的卡片。學生的良性回饋與正面肯定成為曾光華長保教學熱情的動力來源,他笑著說,這就是為什麼他教書多年來毫不厭倦、永遠樂在其中的最大秘訣。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54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行銷學名師曾光華的創新教學法寶
大學校園 【聯合大學】資管系續創佳績 連15年獲全國大專院校資訊服務應用創新大獎
本校資管共有7個團隊、8個主題入圍13項決賽,陳博智老師所指導的「銀髮CAN-以情感語音為基礎的銀髮助理系統」,應用人工智慧的語音情感感知,提供銀髮族貼心照護,獲得台北生活好便利創新應用組(TCGIA)第1名;馬麗菁院長則以與部立苗栗醫院產學合作的「大腸癌醫病共享決策暨衛教創新服務應用」主題,以嶄新的擴增及虛擬實境結合感測技術,提供大腸癌患者與醫護人員生動的醫病共享決策輔助,並設計了互動式器官圍裙及腸道探索等衛教創新服務應用,獲得大會產學合作組(PR4)第1名;張朝旭老師與新竹華星科技公司產學合作,指導學生創作「Nursemaid Pro多功能照護系統」,應用行動式感測設備、物聯網技術進行照護環境建置,提供銀髮族及嬰幼兒全面而即時的照護功能,獲得產學合作組(PR5)第3名;產學合作組另有&#28201敏淦老師與富志科技、大千醫院合作的「吃得健康隨身營養師」,以人工智慧技術為忙碌現代人提供日常的飲食照護,獲得競賽佳作;&#28201敏淦老師與華文系何照清老師合作,另以「華文好行Easy GO」獲Open Data創意應用開發組第3名,作品提供境外來台背包客隨身多語導遊服務與玩在地、說在地的華語學習。
大學校園 【藝術設計】海外實習進修 跨域成果亮眼
教育部「藝術與設計菁英海外培訓計畫」107年度選送19位學生遠赴美國、英國、德國、法國、荷蘭、加拿大、日本、澳洲、紐西蘭等8國共15家機構進修與實習。今年這群學子分別從世界各國的設計名校或公司取經返國,除了展示成果最品外,也分享一年來在跨文化情境下跨領域學習的情形,以及如何從跨域學習發揮專業設計能量。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參考:107年度藝術與設計菁英海外培訓計畫學習實錄。 全額補助 海外進修實習 「藝術與設計菁英海外培訓計畫」分為「數位媒體組」、「視覺傳達設計組」、「時尚設計組」、「產品設計組」、「建築與景設阻」,自94年迄今共選送284位優秀學子分別至海外頂尖設計學府與知名設計公司進修與實習,平均每人比照公費留學考試獲得教育部約新臺幣150萬元的全額補助。追蹤94年至106年返國學員的後續發展,返國後100%投入職場;從業領域大多為設計相關產業,其中更不乏國內外知名公司,例如:我國的廣達、華碩、鴻海、西基電腦動等,更有部分學員兼具國際移動力於跨國性公司任職,如日本多邊角(Polygon)動畫及東映(TOEI)動畫公司、美國施巴(Sebamed)、思睿高跨國公司(Siegel Gale)等。 【數位媒體組】 陳冠儒:「越級打怪」跨國實習 前進日本動畫前線 日本多邊角動畫公司(Polygon Pictures Inc.)為世界知名的3D動畫公司,近期大量和Netflix(網飛)及各類國際串流平台合作,動畫作品產量豐盛。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陳冠儒在該公司擔任全年實習動畫師,參與多達5項的大型專案,其中包含以新技術復刻製作的《企鵝家族》,不止於日本國內NHK電視臺上映、更於全球放送。另外參與《モンソニ in XFLAG PARK 2019》(怪物彈珠嘉年華 2019)專案,首次嘗試動態捕捉技術製作,將手遊的角色轉化為偶像,以真人大小投影至舞台。在教育部的協助下,讓陳冠儒這一年有「越級打怪」之感,經由這些國際知名專案的磨練與洗禮,除精進自己在動畫製作中的功力,更讓他成為在國際動畫舞台嶄露頭角的新血輪。 李若楹:進法國《小小兵》動畫公司 學技術也學態度 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的李若楹,透過教育部計畫前往歐洲知名動畫名校法國哥布林(Gobelins)視覺學校培訓,以優異的作品集成功申請進入法國最大照明娛樂動畫法國分公司(Illumination Mac Guff)實習。該公司製作包括《神偷奶爸》、《小小兵》等知名動畫電影,透過參與動畫電影的製作流程,藉由動畫師間的交流修正自己的動畫,她發現人際間的互動賦予動畫作品更大的視野。現在她正參與《小小兵2》的動畫製作,學技術也學態度,與前輩學習沒有階級之分,準備在法國的動畫界闖出一片天。 廖佩琪:深受好萊塢影視薰陶 參與探索頻道動畫製作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的廖佩琪,於全美第一電影學院─南加大進修動畫,因位處洛杉磯影視重鎮,在學院中接受來自迪士尼、皮克斯等動畫業界知名大師薰陶,精進及培養動畫導演的思維模式;在競爭實習機會的產業日,廖佩琪獲得當地Roger Studio提供CG實習生一職,參與探索頻道(Discovery)品牌重定位的片頭動畫以及鯊魚週等重要動畫的製作,表現深獲公司肯定。也因為優異的表現,已讓她榮幸申請獲得續留美國工作的機會。 【視覺傳達設計組】 張巧玗:用設計結合醫療 讓世界更美好 旋濱科技大學為澳洲最知名的設計學院之一,張巧玗在學期間除了更加精進平面設計外,也積極參與校內名為「設計局」(Design Bureau)等產學合作課程,讓自己直接與客戶面對面並提出解決方案。她體會殘障者在生活的不便,苦心研究讓紙上的輪椅設計實體開發成形,客戶大感驚艷,並同時為她爭取到了在澳洲Cabrini公司長達8個月的實習工作,參與開發孕婦的醫療保健app第二代介面,驗證國際最新的個案設計(design by Projects),讓她從平面設計師越級升格為能跟材料工程、機械工程與程式工程師溝通協調的設計專案領導人。這一年她讓設計的觸角延伸至醫學領域,過程中的挫折成為自己成長的養分,更讓雇主留下深刻印象,主動撰寫推薦信,使她於返台後即順利獲得美商廣告公司延攬。 陳瑞謙:讓設計動起來 動態圖像設計新思維 動態圖像設計近年以應用層面廣泛為優勢,市場需求大增。陳瑞謙遠赴位於法國巴黎的哥布林(Gobelins)視覺學校接受動態圖像設計的專業訓練,學習期間潛心鑽研2D動畫與特效合成、3D建模等業界專業,更為法皇登基以及文藝復興浪潮製作於紐奧良教主教堂的全息投影。陳瑞謙之後也申請到位於香榭大道的Chic & Artistic公司實習機會,參與各類平面及動態設計工作,並主導不同的視覺風格以呈現想法與細節,備受雇主肯定,於返台前也獲得正式員工的聘請邀約。 李宜庭:不以所學自滿 跨域學習讓設計變好玩 以平面設計背景為主的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李宜庭,在美國設計主流名校帕森設計學院(Parsons the New School of Design)跨域研修聲音設計、互動裝置藝術等多媒體專業課程,並在豐富的實習案件中屢獲好評。其中於現今最熱門的網頁架設公司Wix.com實習期間,她完成了三個不同的互動網站並上線,藉由團隊合作和密切的客戶溝通,將抽象概念透過視覺設計具體傳達。跨界經驗帶給她最大的體認是「不要害怕嘗試其他領域」,因為真正到了業界,跨界形式的合作已是常態。 【產品設計組】 陳彥婷:闖蕩在設計旅途上 找到自我初衷 國立成功大學的陳彥婷前往美國藝術中心設計學院進修產品設計,不僅打磨設計的基本工,也學到如何以設計服務真實世界。學習期間參與Design Matters專案,與當地社福機構合作,在深入了解青少年父母需求後,打造出的APP預計在未來上架,可望為使用者解決現時困難。在產品設計課程中,除了為知名音響品牌B&O設計燈飾,創作過程更因為老師的鼓勵而體會「惟有心有不惑的為設計所惑,才有可能感動觀眾」,再次找到她對設計最初的感動。 簡禎廷:思辨與設計 不為學術而貢獻的論文 「你想成為怎麼樣的設計師?」「身為設計師,你是如何實踐設計的呢?」這是簡禎廷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學習期間反覆被詢問的問題。從臺灣科技大學到皇家藝術學院,禎廷不斷地對設計本質進行思辨,他認為,設計師除了擁有專業技術外,也應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其個人理念與態度更決定了設計師的特質,這也是為何知名設計師常為通才的原因。在皇家藝術學院並不要求論文在學術上有所貢獻,而是期待學生形塑出個人的設計哲學。禎廷本身對於繪畫、舞蹈及設計都有涉略,培訓期間便以「用舞蹈創造」為題,罕見地以非英語母語者身分獲得優秀論文,更進一步爭取到繼續在英國學習取得碩士學位資格。 陳郁雯:心態歸零 開拓自我舒適圈 就讀國立成功大學的陳郁雯,懷著對日本細膩貼心設計風格的好奇與憧憬,踏進武藏野美術大學,透過學校課程、大大小小的展覽與生活環境中的種種美學,親自體會日本設計的真實模樣。培訓期間修習德國百靈(Braun)總部設計總監主持的工作坊,以作品「MoCo」獲得Braun Household Student Award首獎。經過這一年的洗禮,曾經對於設計競賽抱持消極態度的郁雯,在即將回國之際,組隊投稿MUJIcom屋台設計比賽,以使用無印良品庫存零件及回收廣告塑膠布料為環保設計概念的作品榮獲競賽首獎,作品更將實際運用在無印良品當地市集上。
大學校園 線上教學很時尚 躍上雲端華向國際 文藻外語大學線上華語教師團隊有口皆碑
文藻外語大學致力於華語遠距同步教學多年,且順應科技風潮的創新模式,長期經營並累積相當程度的網路教學經驗,從2019年6月推出重大創舉-線上華語教師培訓與認證,開辦全臺首創線上直播華語教師認證課程,為線上教學品質把關。線上華語教師培訓分甲、乙級,及商務華語班:甲級設定在具有華語教學背景者可報考;乙級則不限科系皆可報考,並提供通過認證者可發揮所長的就業舞臺;文藻外大更積極與臺灣新創公司好漢教育科技合作,將具有線上教學專業能力之教師輸出至該公司任教,讓業界免去召募優質線上教師之煩惱。校方亦於10月初展開「試賣會」,將培訓完成的華師推向市場,正式投入線上華語教學的崗位。 文藻外大華語師資認證培訓強打5大特色,「培訓-認證-就業」一條龍、「華語X外語數位化教學模式」、「從1到100的線上平台」、「最環保的無塵學習」及「最AI的華語資料庫」,有別於他家培訓機構,文藻外大強調認證與媒合就業服務,且文藻外大出品的華師亦具有多國語與數位媒體製作的能力,能提供學生更多元的輔導機制;文藻研發100項線上華語教學能力指標,以此為依據予以不同等級認證,因此文藻線上華師面對的是1個線上平台,及須通過100項文藻研發之線上華語教學能力指標依據;文藻提供無塵學習,從粉筆到滑鼠、從板擦到指間,本校線上華語擺脫了筆墨、紙張的耗費,將教材化為影音、課堂練習變成可以一再回顧的檔案,並導入「前沿科技的語音辨識技術和雲端資料存取」,將學習者的發音作有效的糾正,其練習資料將儲存於雲端系統,有助於分析其學習歷程,設計客製化的學習策略,挾著臺灣資訊產業的優勢、創新活潑的教學法便可將華語及中華文化傳播至國際,樹立不朽的華語教學品牌。 搭上線上教學時尚潮流,文藻線上華師認證班躍上雲端「華」向國際,將徹底翻轉華語教學的軸心打破受限於固定時空條件的面授式華語教學,轉變為不受時空限制的線上華語教學。使華語教學原本對接的國內外藉人士的市場,藉由數位網路的無遠弗屆,轉而面向廣大的國外全世界市場,目前本校合作國家包括美國、德國、荷蘭、盧森堡、法國、西班牙、日本、韓國、印尼、越南等。亦全力研發有別於面授華語教學的嶄新模式,將教材從紙本轉而為各類影音媒介(含電腦、手機、APP等);帶領華語透過線上模式,走向新一波的藍海。由文藻外大強大的華語教學團隊打造紮實的(全)線上培訓(全)線上認證,開啟線上華語的新紀元,由文藻確立模式、規格與標準,創立文藻外大全臺線上華語培訓及認證的領導品牌。 文藻外語大學線上華語教師團隊簡介 文藻外語大學線上華語教師團隊(小名「雲聚」團隊),成軍於2014年,由文藻應用華語系林翠雲老師帶領一群熱愛線上教學的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研究生自發組織而成,此群首批成員至今仍在團隊任教,成為最具有戰力的一軍教師,2018年則由第二批研究生成立最有創意的培訓成員。教師團隊從2014年至2019年承接國外多所學校之遠距教學合作案,合作的國家包括美國、德國、荷蘭、盧森堡、法國、西班牙、日本、韓國、印尼、越南等,其中最著名者為承接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星談計畫」,執行線上教學華語的任務。2017年開始對外開設培訓課程。2019年在文藻新任校長陳美華、副校長施忠賢的號召之下,文藻外大舉辦臺灣首創線上華語教師培訓與認證,為線上教學把關,幫助有意從事線上同步華語教學之人才確立自身專業能力與資格,且於培訓課程後參與認證通過者,直接推薦予校方精選的合作對象「好漢教育科技公司」、「前沿科技公司」任教,加入線上華語師資的行列。目前文藻外語大學線上華語教師團隊持續努力經營品牌,努力朝華語教學圈建立口碑及知名度的目標邁進。
大學校園 【長榮大學】豐富高中學習歷程 長榮大學Open campus特色課程邀你參加
為讓高中生能對大學院系的多元學習環境有進一步的了解,長榮大學將於11月16日舉辦Open Campus,當天各院系將舉辦特色課程,讓高中生有機會透過活動了解大學生活,對於豐富高一生新課綱學習歷程檔案將有很大的助益。
大學校園 【長榮大學】Open campus 11月16日現場抽五月天演唱會門票
為增進對校園的認識,長榮大學將於11月16日舉辦Open campus活動,當天除了課程體驗活動外,安排國際村主題展,現場更有抽獎活動,特別獎為五月天年底的演唱會門票2張,另有Switch lite、藍芽耳機(AirPods)等豐富大獎,邀請大一學生與高中生共同參與。
大學校園 【109招生】成大新增 綠材應用╳智慧製造╳人工智慧 3碩士班
國立成功大學於109學年度將新增3個碩士班,包括「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綠色應用材料碩士班」、「智慧製造國際碩士學位學程」,以及「人工智慧與資訊系統碩士在職專班」,全都呈現多元跨域的未來趨勢。基於未來新興產業發展以及培育高科技人才,成大教務長王育民表示,大學教育著重在奠定專業學識基礎與應用,研究所則是培養高階人才以及創造知識的價值,成大有9大學院,跨領域研究是常態。 綠材應用碩班 整合材料與工程 王育民表示,發展綠色經濟是全球趨勢,政府推動綠色產業、發展循環經濟,需要的高階人才不僅要懂材料,也要有一定的電機、機械、資訊等專業,「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綠色應用材料碩班」,由材料系、工程學系共同設立,配合國家發展培育所需的高階跨領域人才。 智慧製造碩班 跨域機電、生醫和資訊 智慧製造國際碩士學位學程,雖然是工學院機械工程學系單一申請設立,然而支援的系所含括機械系、工程科學系、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資訊管理研究所、資訊工程學系、製造資訊與系統研究所等,跨及的領域非常多元。 人工智慧碩專班 產業人力再升級 人工智慧發展快速,產學界對於人才需求殷切,坊間推出許多相關課程,反應熱烈。成大已在今年108學年度新設「人工智慧科技碩士學位學程」,支援系所為工程科學、資訊管理、電機工程、資訊工程、生物科技與產業科學系。考量到業界現職人力對於人工智慧學習與精進的需要,109學年度電機資訊學院資訊工程學系增設「人工智慧與資訊學系碩士在職專班」,以回應業界發展之需。王育民透露,不少知名廠商基於本身發展需要人力再升級,在符合規範下主動與成大合作開設產碩專班,提供對特定產業有興趣之考生就讀、提升專業的機會。 人文理工跨域 培養創新人才 王育民表示,現今科系的疆界愈來愈模糊,單一領域的專業已經不夠用,成大積極推動跨域學習,提供學生挑戰性的題目、跨領域學習的機會,以培養出解決問題、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理工雖是成大強項,但多年來成大也積極推動人文、社會科學與理工的跨域,例如建築系氣候研究室,針對蘆筍園創新設計可監測溫度的智慧噴灌系統,幫農民解決作物面臨高溫化,影響產量的問題。此外,科技發展雖然帶來創新與便利,卻也考驗著人性、公德心,如無椿式的共享單車,最後導致的棄置與環境髒亂等問題,都需要深入的人文反思。 全國就讀研究所人數雖然下滑,成大研究所報考人數卻上揚。統計資料顯示,2010年至今,10年來全台就讀研究所人數減少9%,但其中國立大學碩士班報考人數呈上升趨勢。106學年度成大碩士班報考總人數為19236人、107年18520人、108年報考人數20634。王育民表示,是否就讀研究所,各有不同的考量,不過現今大學學歷幾乎已成為基本,就讀研究所的相對訓練以及獲得更上一層知識,都是競爭力的提升,除了會反應在薪資上,也有助於未來職場的發展與升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