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考情

大學考情 107學測作文單獨考,命題評測怎拿捏
編按:107學年度開始,學測國文考科中的非選擇題(作文)將改以「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簡稱「國寫」)的形式獨立施測。這項變革使得學生的作文能力愈形重要,也將引導高中更重視作文教學。 ========================================================================== 107即將登場,眾人莫不引頸觀望,既憂心其變幻難測,又不願見其只是舊瓶新酒,猶隱隱企盼這是新局轉變的契機。實際參與研究用試卷測試與討論,更深刻知其不易,一路走來儘管諸多難題未解,不得不繞些圈子,仔細瞧,也已往前走了不少里程。 事實上,共識是有的 沒有所謂「標準答案」,也不鼓勵「制式作答」,更不希望「背誦課文」,而是期許考生能抒發個人的情感與見解,寫出真實的思想與感受,破除應考策略的迷思。因此,評分標準的建置,即是建立在尊重每位考生表達方式各有不同的基礎上。(104.11.23大考中心新聞稿) 觀察教學現場,不少學生很努力地在抵制自己變得虛偽,只是誤以為面對應考作文不得不八股;多數國文老師希望好好教文學、談感受,只是誤以為升學大考當前不得不現實;再看閱卷教授早已受不了濫情泛論的樣板文章,大考中心明說希望學生寫出「真實的」思想感受。 可見大家的心願並沒有相差太遠,無論教、學、評、測,各個立場都期待面對真情實感。儘管考題取材、評分標準等爭議甚囂塵上,撥開「現實考量」的迷霧,我們應該可以在更高遠的價值、願景層面達成共識。 「知性」與「感性」兼重的宣說 107國寫將目前學測的三題整併為二,給予考生更充裕的字數空間進行更完整的書寫。兩題一考「知性」的邏輯見解,一測「感性」的情思表達,二者兼重並陳,是未來國文教學值得堅守的宣說。 近年國文教學重心正從「中國文學」往「語文表達」急速挪移,此趨勢合理,但矯枉過正,趨勢之中實不宜過度看輕文學美感對於現代溝通的意義與必須。所謂「溝通表達」,絕不僅止於「提出看法」,言說的語調、說故事的方式更影響見解傳遞的質感與效果,人文素養更於焉展現。唯有「有感」而發,才是真誠的對話,沒有「感受」與具縱深性「思辨」的論述容易流於片面武斷,為說而說,同樣可以堆砌、可以想當然耳、可以罐頭製造,並非眾人所期。 以105學測〈我看歪腰郵筒〉為例,題目設計打破往例令人驚喜,唯學生在不盡然那麼切身、不見得長期關注,而提供之參考資料又有限的情況下被迫限時對於不明來龍去脈的議題「提出看法」,又不期許融入自身生活經驗,則應答難免乾枯生澀。書寫既不強調「有感而發」,學生同樣可以揣度題意,不假思索下筆,差別只是從過往大量親人傷亡、名人事蹟歌頌的戲劇性濫情,轉為量產「批判盲從跟風」、「控訴枉顧災民辛苦」、「肯定樂觀精神」等等同樣想當然耳的「看法」泛論罷了!仍然跳脫不了「制式文章」,同樣無從檢測所謂「真實的思想與感受」。 107國寫試題設計,在要求學生知性論述之前注意到提供更完整的論述材料,而感性一題則對於「扣題」一點認定得相當寬廣,為學生保留可以盡情發揮的空間。可喜的是,研究用試卷討論會上,發現幾乎各校都有學生肯定研究用試卷的改動方向,而且表示寫得盡興而愉快!(呃,得分如何另當別論)。 如果我們真的企求看見學生「真實的思想感受」,在新的考制裡,有一個與「訂立客觀標準」同等重要的課題,是如何解決從命題者、應試者到審閱者都揮之不去的「惴惴揣度」與「想當然耳」。我們必須不斷叩問,我們究竟希望在國寫測驗裡看見什麼? 看見成堆「預期之中」的回答,或者更多「意料之外」的創作 思想、感受一旦真實則不難動人,而青春正甜的十六、七歲正合適寫詩作夢,何不能期以「創作」?如果期以創作,則必須導引考生面對國寫題目的心理潛臺詞偏向「嘿嘿,這一題我想要寫○○○!」而非「嗯,這一題……我猜,出題老師想要我寫……」我們必須讓老師、學生都知道、且相信:真的,新的試題方向希望看見你們的「真實思想感受」。真的,我們「尊重每位考生表達方式各有不同」。真的,我們衷心期待看見你們年輕蓬勃,甚至超乎我們想像的創造力! 一、說明引文用以「引導」而非「限縮」 我們必須透過長期積累的互信,一次又一次讓大家相信,真的可以盡情「陳述看法、感想、或評論」,文題附加之說明文字與參考資料的主要目的在於「幫助深化理解與開拓想像」,而非「限縮題意」。 知性一題,在無法加長時間的前提下,引文的目的不在測試閱讀理解(已檢測於選擇題),自然更不在測試閱讀「速度」。若目標是考「提出看法」,則可提供相對大量只需「略讀」的材料以供了解論述背景;若考「理解深刻度」,則閱讀分量不宜過多,好讓考生得以做更質感的「細讀」。 至於感性一題,不少學生困惑研究用試卷(五)的「引文」好像跟「題目」沒什麼關聯,似乎可有可無。我倒覺得它的意義更接近中國抒情傳統裡「興發聯想」的觸動媒介,提供一種心靈的碰撞,用以幫助進入情境、生發靈感而無意設限寫作發揮方向,是一項很不錯的革新! 印象深刻班上一名學生以〈失落的光輝〉為題,談宏偉臺大醫院裡的死亡議題,她抓住「光輝失落」之惆悵得以觸動深沉哲思一點,對〈失落的光輝〉做了別出心裁的詮釋,題材立論能見新意,卻實與引文所談歷史餘韻消逝的主題大有出入,我給的回應是「文采、立意皆甚好,惜有偏題之虞。」結果審閱老師能識佳作,給了最高分,令我十分驚喜!它肯定了學生不為引文所囿的暢所欲言。好希望未來的107,有更多這一類大膽立論的佳作也能得知音見賞。 二、題材不拘文言、白話,引文當長則長,當短則短,端看命題所需 所謂「深厲淺揭」──水淺的時候兢兢業業拎著裙子過河,水深了,索性放下裙襬大方走過去。當大考取材真的靈活到無法預測的時候,或許正是師生可以從此徹底解放,總算一起放下心不需要再揣度出題方向的大好契機! 期許大考中心以「創作」的心態設計考題,每年都能有讓學生緊張期待、刺激接招的書寫冒險挑戰,同時,也請每年以更完整的篇幅說明清楚為什麼如此設計?進而檢討優劣得失、分析學生答題狀況──然後,很重要的,以更懇切、更有味道的文筆書寫,想方設法使其在教育界被廣為閱讀──積累數年,大考訴求、出題方向可望在動態而質性互動的語境裡逐步更精準地建構出來。 三、題目設計提供更多元答題選擇,同時造福考生與評閱者 研究用試卷出現幾個「二擇一」的題型,提供更多元的選題自由,很聰明。未來在題目設計上也可考慮創發各種更開放多元的形式,如此評閱者可以看見五花八門的學生創意,讀來有趣許多。否則,一天批改300份言不及義、大同小異的作文還要分出等第,實乃人間酷刑哪! 「寫不一樣的題目評分不公平!」請細想,創意得以施展、異質性高的作品才好從取材、布局、設計、語調、立意等等不同面向感知差別,教授以其文學專業見真章、分高下反而容易判準客觀。相反的,窄題共作,學生寫來千篇一律,文章一大堆太像了,評分才真的只好「憑感覺」。 四、看重別具特色、評價兩極的文章,設計簡單質性評語回饋空間 若我們真心認同寫作表達「沒有標準答案」,但又不得不受限於客觀公平的評分需求,則有沒有可能設置一個彈性「寫評語」的空間,讓評閱教授在偶爾批改到眼睛為之一亮、心有悸動、不吐不快的文章時可以簡單留言,再透過系統標注在成績單上讓作者收到回饋,諸如「構思令我驚豔」、「立意不俗」、「例子很好」。有時創作用心只需要被看見、被讀出──甚至不必給分。如此用意有三:其一、順手提供孩子比分數更實際而珍貴的回饋;其二、平復教授面對佳作卻因受限規制而造成遺珠之憾的愧疚感;其三、為大考注入自由彈性、主觀審美的正向質性話語,逐步形塑「有溫度的」國寫形象,彰顯「寫作沒有標準答案」的訴求誠意。 此外,也希望大考中心更勇敢公布各種形式、風格的範文,誠實呈現評議兩極的文章,並陳褒貶意見。逐年積累,不僅有助於動態建構大考中心的質性評分標準,更可藉此打破大考中心期待文章寫得四平八穩的誤會,讓大家看見每一個題目的發揮可能,擴充對於創作的想像,順道為社會示範包容多元、不武斷評價的人文素養。 從藍綠立院翻盤到近日天氣變化無常,可見在沒有標準、前例的情況下,如何兵來將擋,隨時處變乃本世紀公民應具備之基本能力,故而面對大考新局,無論是驚豔、驚喜或驚嚇,都是合宜而不得不走的前行摸索之路,無論教、學、評、測,我們何妨給自己與他人更大一些尺度的嘗試空間,然後誠實反思、修正。 「不行哪!沒個定準,學生怎麼練習?」、「不行哪!大考重要,會影響孩子一生!」──嗯,這誠然是大問題。不過,這是必須被克服、被解決的問題,並不構成我們必須集體屈就的理由。「能力素養」原本不該以「針對題型苦練」的方式投機取巧習得,而學測只是「能力檢測」,我們必須設法不讓它重要到足以影響孩子一生! 寫作嚴求「公平客觀」,孩子只得被提拔得規矩平庸,把文章寫得四平八穩 真正的書寫之樂從來不是苦迫硬逼,而是情不自禁地著迷,我常在不以大考為訓練前提的教學活動裡看見學生這樣的表情。如果有一天,學生可以在大考放手真誠創作,恣情發揮,老師可以放手以其專業真誠評分,不以「降低第三閱」為務;如果我們時常彼此提醒,不能一面拘綁學生想像的翅膀,一面期待看見他們飛翔;如果我們大人看待、談論、思考學測大考可以真正跳脫「科舉取士」的框架,我們才終於有條件期許孩子別再寫「八股文章」。 進退兩難這麼久,107是一回全新的契機重新認真檢視我們對於國語文寫作教、學、評、測各方面的真正初衷與願景。何妨就這麼一次,我們一起順從內心對於文學、對於教育的真實渴求,在每一個立場上任性而體貼,理解現實而不屈就,想方設法為自己爭取「撒開來玩」的空間,一旦每一方都敢虔誠真實了,全局也就更有機會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寫出真實的思想與感受──關於107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的一些想像
大學考情 【105個人申請】5/10放榜,快來查榜單
Photo credit: Chi-Hung Lin via VisualHunt.com / CC BY 105學年度的個人申請統一分發結果,於105年5月10日上午8時起公告於大學甄選委員會網站上,考生可使用學測准考證號碼和身分證字號直接上網站查詢。 各大學會自行寄送分發結果通知給考生。若對分發結果有疑問或想放棄入學資格,要在期限內完成喔。 分發結果複查 統一分發結果公告後,考生如對結果有疑義,可以申請複查。 【期限】:105年5月11日中午12時前。 【費用】:複查作業費新臺幣100元。 【方式】:請至大學甄選委員會「個人申請」網站,進入「分發結果查詢」後,點選「統一分發結果複查申請」,填妥申請複查相關資料。複查結果一律於105年5月12日寄發書面通知,並於同日上午9時起於甄選委員會網站開放查詢。 【注意】: 1.未於繳費期間內完成繳費者,即不予處理,且逾期不再受理補繳。 2.申請複查以一次為限。完成申請手續者,不得以任何理由申請退件及退費。 放棄入學資格 經由統一分發的錄取生,即取得該校系之入學資格,如果想參加105「指考分發」或「統測分發」等入學招生,必須放棄「個人申請」的入學資格。 【期限】:105年5月13日前(以郵戳為憑,逾期不予受理)。 【方式】:請填妥「放棄入學資格聲明書」,經父母(或監護人)簽名或蓋章後,以掛號郵寄方式向分發大學聲明放棄入學資格。考生於郵寄「放棄入學資格聲明書」後,建議主動向分發大學確認是否受理,以免延誤自身權益。 【注意】:逾上述放棄截止日,若因特殊事由欲放棄入學資格者,仍應向分發大學聲明放棄入學資格,但也不得參加105「指考分發」或「統測分發」等招生。
大學考情 【105指考】5/2開始報名,注意事項有哪些?
Photo credit: haru__q via VisualHunt / CC BY-SA 105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於5月2日開始報名,不論是考生個別報名或學校(補習班)集體報名,報名期限皆為5月17日下午5點截止。 個別報名的考生可上「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網站(http://www.ceec.edu.tw/),點選右側的「105指考試務專區」,進入「個別報名系統」即可開始報名。 由學校或補習班集體報名的考生,則可在上述網站中或以電話語音(02-23643677)查詢報名處理進度,並由學校或補習班完成考生的報名作業。 如果你是個別報名的考生,報名與繳費時有哪些事需要注意呢?快來看看大學問的整理~~ 繳費注意事項 【報名費用】 1.報名費包括「基本作業費」及「考科測驗費」兩項。集體報名的基本作業費為200元,個別報名的基本作業費則為250元;考科測驗費則每一科皆為170元。 2.低收入戶考生免繳報名費,中低收入戶考生則減免報名費十分之三。 舉例來說,自然組A生報考的指考科目有:國、英、數、物、化等五科,若為個別報名,則需繳交1100元的報名費,若為中低收入戶則須繳770元。 【繳費方式與期限】 1.繳費方式有三種,若有手續費皆須自付。 2.個別報名的考生須先至上述網站登錄報名資料後,持報名系統印出之「個別報名繳費表」來繳費,繳費收據請妥善留存備查。 3.若無印表機可列印,請考生將繳款帳號及金額記錄下來,再利用ATM轉帳、或至華南銀行填寫全行通收存款憑條,或至其他金融機構辦理跨行匯款。 【中、低收入戶減免注意】 1.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於個別報名時應檢附包含考生姓名及身分證號的證明文件影本。凡未於報名期限內繳驗證明文件者,則報名費不予減免,事後亦不接受補件。 2.若考生已於大考中心105學年度其他考試審驗符合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資格者,則無需再繳驗證明文件。 3.清寒證明並非屬於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之證明,不符合免繳或減免報名費之規定。 報名注意事項 【報名應備資料】 個別報名的考生需準備: 1.數位相片檔:應為104年1月1日以後拍攝(黑白彩色不拘)且不能使用合成相片。相片檔應以身分證號命名,以JPG格式儲存。而曾報考大考中心104或105學年度任一考試且相片為103年1月1日以後拍攝者免繳。 2.報名費或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之證明文件影本。 3.身分證正面影像檔:若曾報考大考中心91學年度以後任一考試者免繳。 【報名時請注意】 1.報名日期截止後,報名時所填之考試地區、考試科目、冷氣試場選擇等重要資料一律不得要求更改,亦不得將報名資格移轉他人。 2.考生個別報名時,若有報名相關問題請洽大考中心協助處理,電話:02-23661416 轉 608。 報名後的確認 【報名期間的進度查詢】 個別報名的考生於完成登錄後,即可上網站或電話語音(02-23643677)查詢報名處理情形。 【報名結束後的資料確認】 1.完成報名手續的考生,無論是採集體報名或個別報名,請於105年5月23日上午9時起至5月24日下午5時止,上網站或電話語音(02-23643677)確認自己的報名資料是否正確完備。 2.考生如發現與原報名資料不符或有遺漏,應於5月24日前檢具相關證明文件向大考中心申請補正,逾期不予受理。 【更改姓名或身分證號碼】 1.105年5月24日報名資料確認截止日後,若考生有更改姓名或身分證號碼,於考試時請攜帶更改後的戶籍謄本或載有更改姓名或身分證事項之戶口名簿供查驗。並於7月3日後檢具前列資料向大考中心申請更改相關資料。 2.考生如需更改成績通知單姓名,請於7月8日前檢具上述資料向大考中心申請。 ===【小編提醒】=== 想知道更多「指考分發」的其他重要日程嗎?請至【3分鐘看懂指考分發】,留意一下報名之後的重要日程,以免錯過了。
大學考情 【圖解】105「個人申請」登記志願序系統
參加105學年度「個人申請」的考生請注意,「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於5月3日至5月4日間開放「網路登記志願系統」,供考生上網登記就讀志願序。不管是錄取單一校系亦或是多個校系,皆須上網登記志願序,再經統一分發後才取得入學資格。 系統每日開放時間為上午8點至下午5點止,請考生提早在期限內完成志願登記,以免網路塞車影響自身權益。 離島及原住民「師資保送甄試」及「醫事公費生」的錄取生,也需在同一時間內完成網路就讀志願序登記,參加統一分發。 現在就準備好你的「網路登記就讀志願序通行碼」,跟著大學問的圖解說明,逐步完成志願序登記囉~ 步驟1:登入系統 進入系統後,先閱讀登記注意事項。之後輸入「學測准考證號碼」、「身分證號碼(或居留證號碼)」,以及「通行碼」、「驗證號碼」。 步驟2:排序志願 登入後,請先檢查「學測准考證號碼」、「身分證號碼(或居留證號碼)」及姓名是否有誤。確認無誤後,請於「就讀順序」欄以阿拉伯數字表示就讀優先順序,放棄就讀之校系請選擇「0(放棄)」。 注意:以「離島生」或「原住民生」身分報名參加「個人申請」招生者,於同一校系招生名額錄取為備取、外加名額錄取為正取,於登記就讀志願序時,須先將該校系招生名額備取志願之順序登記於外加名額正取志願之前;若將該校系招生名額備取志願之就讀順序選填為放棄,該校系外加名額正取志願之就讀順序一律須選填為放棄。 步驟3:送出志願 志願排序完成後,可預覽志願序,以詳細檢查登記資料是否正確,各校系就讀順序也需再審慎核對一次。若資料錯誤可回上一步驟進行修改,若資料正確且不再進行修改者,請按「確定」鍵,送出資料。 注意:志願序資料送出後,則不得再更改,請考生務必審慎考量並確定各校系就讀順序後再送出。 步驟4:列印志願 志願序送出後,請點選「列印就讀志願表」或「儲存就讀志願表」,將「就讀志願表」列印或儲存,以備日後對就讀志願序登記相關事項有疑義時,提出申請之用。 注意: (1)疑義申請時若未檢附「就讀志願表」,則不予受理。若自行將「就讀志願表」下載存檔,務必再次開啟檔案確認是否資料完整無誤。 (2)完成登記後,請至「登記狀態查詢」處,確認已確實完成網路就讀志願序登記。
大學考情 【105繁星推薦】4/28醫學系放榜後,要注意什麼?
各大學招生委員會於4月28日前公告105學年度繁星推薦第8類學群(醫學系)的錄取名單,並寄發錄取通知單給考生。 考生可至各大學網站查詢或於5月2日至「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網站」查詢各大學的錄取名單。 各校榜單(5/2新增) 請點選各校進入查榜。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成功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 *中國醫藥大學 *輔仁大學 *國立陽明大學 *中山醫學大學 *長庚大學 *慈濟大學 *臺北醫學大學 *馬偕醫學院 錄取注意事項 1.錄取生即取得各該校系之入學資格,無論放棄與否,一律不得參加大學「個人申請」入學招生網路就讀志願序登記。 2.錄取生在期限內聲明放棄入學資格後,才可參加大學考試入學分發招生及四技二專各聯合登記分發入學招生。 放棄入學資格 錄取生如欲放棄入學資格,應向各錄取大學辦理。 【辦理時間】:5月13日前(以郵戳為憑) 【所需資料】:「105 學年度大學繁星推薦入學第八類學群招生錄取生放棄入學資格聲明書」 【辦理方式】:錄取生填妥上述資料,經父母(或監護人)簽名或蓋章後,以掛號郵寄方式向錄取大學聲明放棄入學資格。並向錄取大學確認是否受理,以免延誤自身權益。
大學考情 【105個人申請】各校榜單查詢網址彙整
Photo via Visual Hunt 各大學招生委員會於4月28日前公告105學年度「個人申請」的錄取名單。考生可直接至「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網站」或上各大學官網查詢榜單。 各校榜單查詢 下為各校「個人申請」的榜單連結,請點選校名進入查詢。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立中興大學 ★國立成功大學 ★東吳大學 ★國立政治大學 ★國立高雄醫學大學 ★中原大學 ★東海大學 ★國立清華大學 ★中國醫藥大學 ★國立交通大學 ★淡江大學 ★逢甲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 ★中國文化大學 ★靜宜大學 ★大同大學 ★輔仁大學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國立陽明大學 ★中山醫學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長庚大學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國立臺南大學 ★國立東華大學 ★臺北市立大學 ★國立屏東大學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國立臺東大學 ★國立體育大學 ★元智大學 ★國立中正大學 ★大葉大學 ★中華大學 ★華梵大學 ★義守大學 ★銘傳大學 ★世新大學 ★實踐大學 ★長榮大學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南華大學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玄奘大學 ★真理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嘉義大學 ★國立高雄大學 ★慈濟大學 ★臺北醫學大學 ★開南大學 ★臺灣首府大學 ★康寧大學 ★中信金融管理學院 ★佛光大學 ★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 ★明道大學 ★亞洲大學 ★國防醫學院 ★國立宜蘭大學 ★國立聯合大學 ★馬偕醫學院 ★國立金門大學
大學考情 台大怎麼上?誰是台大學生2.0?
PTT 鄉民最常引用的學術論文是哪篇?毫無疑問是台大經濟駱明慶老師 2002 年發表的〈誰是台大學生?〉。聯考時代怎麼上台大?〈誰是台大學生?〉拿出數據證明,投胎投在台北市大安區就贏在起跑點!那在廢除聯考後的過去十多年呢?那就要看本篇介紹的續集:駱老師今年加碼推出的〈誰是台大學生〉2.0 版。 誰是台大學生 1.0 :聯考沒有多公平 過去 14 年,所有扯上教育的戰文如果想引用個研究來打臉對手,起手式必然未看先猜〈誰是台大學生?〉。然而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未看先猜,1.0 版雖然傳唱 PTT 八卦版與台大版,大多數的人還是「未看」。我們就先來複習一下 1.0 版說些什麼。 1.0 版有個暱稱叫作〈誰是台大學生?──性別、省籍與城鄉差異〉,顧名思義就是探討在台大學生中,不同的性別、省籍和居住地區的學生上台大的機率有什麼不同。 1.0 版出版於 2002 年,使用的資料是 1954-2000 的台大學生學籍資料。這段期間的主要入學方法就是一試定終生「大學聯招」。對於懷念聯考那個看起來好像比較公平、三級貧戶可以翻身選總統的時代的人來說,1.0 版分析的期間就是他們的黃金歲月。 然而這段黃金歲月真的有比較公平嗎?這就是 1.0 不只有經濟學家在看,而是 PTT 鄉民也會引用的威力所在。1.0 檢視近 50 年的資料後發現,原來號稱最公平的聯考只是騙人的童話故事: 1.男女比:1960 年代末期,女性佔台大學生比例就已到 4 到 5 成之間,但學院之間的分配比例懸殊(而且看起來學院男女比和 2016 現在沒差多少)。 2.省籍:外省人上台大的機率比較大。 3.高中集中度:台大學生集中來自明星學校,1982-2000 年間大約 82% 的台大學生來自考試前 20 名的高中。 4.城鄉差距:台北市的 18 歲人口上台大的機率比省轄縣的人口高 2.15%。覺得這數字很小嗎?這是省轄縣上台大的機率的 7.3 倍! 5.然而天龍國這 7.3 倍的優勢裡,縣市平均的父、母大學畢業比例、公務員家庭比例、以及平均家庭所得等變數,只能解釋這優勢不到五分之一的成分。 台大生的家庭背景:以法學院為例 因為學籍資料不包含個別學生的家庭背景,所以只能粗略的用縣市平均代替。但是 1.0 還是逐一登錄 2000 年台大法學院(當時為政治、經濟、社會和法律 4 系)大一到大四學生入學時填寫的基本資料,來看看考台大在家庭背景上的篩選效果。結果 42.42% 的法學院學生的父親教育程度在大學以上。這樣算多嗎?1998 年 18-22 歲的大學生中這個比例是 17.19%,如果範圍擴大到該年全部的 18-22 歲人口,這比例只剩 5.85%。如果看學生的母親的話,這數字分別是 26.69%、7.53%、以及 2.23%。另外有個傳說是以前經濟起飛的年代,公務員家庭的收入比較低。那麼他們的子女上台大法學院的機率如何呢?在 2000 年的台大法學院,父母之一是公教人員的比例是 41.69%,對 1998 年的全國大學生來說這比例是 21.73%,對全國 18-22 歲的人口來說則是 11.5%。 咦啊不是三級貧戶都可以變總統?怎麼投胎投在台北市或是公務員家庭就可以贏在起跑點?這顯現如果只拿一些不世出的練武奇才當例子,其實無助於討論聯考的真實現象。1.0 分析之下的聯考就像打棒球,只是其他人從本壘揮棒開始,天龍國的小朋友則是從三壘起跑。就算有些人天生神力,腳上綁個 30 公斤的鉛球還是可以在 30 個外野手的夾殺下擊出全壘打跑回本壘,那也不代表在他腳上掛鉛球還有放 30 個外野手抓他是合理的規則。 其實如果認真想一下,不難理解看起來很公平的聯考為什麼獨厚天龍人。假如有兩個天資相仿的小孩小智與小茂:小茂出身書香世家,爺爺還是地方上的學術角頭;小智出身一般家庭,偶爾還要去夜市幫忙擺攤維持家計。就算考試考的東西有唸就有分,但小智下課還要去擺攤,小茂可以在家好好學習認真向上,考試出來小茂要是考輸小智,那大概就是小茂把多出來的時間都拿去把妹了。 以上是〈誰是台大學生?〉1.0 的研究結果。1.0 分析的資料最晚到 2000 年,而大學聯招在 2002 年由「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取代,傳統的「一試定終身」走入歷史。這個號稱等於「多錢入學」的萬惡多元入學制度,表現又是如何呢?在 1.0 稱霸八卦版論文引用次數 14 年後,這就是 2.0 :〈誰是台大學生?(2001-2014)──多元入學的影響〉要回答的問題了。 多元入學的設計 過去幾年的多元入學制度經歷數次變革,即使是廢除聯考後的讀者,印象中的多元入學應該也和現狀有些落差。雖然聯考要到 2002 年才正式廢除,從 1994 年教育部就已主導辦理「推薦甄選」,1998 年也開放大學自定招生規則辦理「個人申請」,因此全面性的「一試定終生」只持續到 1993 年。1.0 分析的台大招生年間,聯考分發的入學比例都還是佔了超過 90%;實際上的制度變化,要到 2007 年教育部以「照顧弱勢、區域平衡」為目的增設「繁星計劃」招生管道,然後在 2011 年將「繁星計劃」和「學校推薦」合併為「繁星推薦」。而個人申請雖然比例是新增管道中最高的,但因為實際效果可能只是讓本來在「考試入學」就會上台大的學生提早放暑假,所以很難說對學生組成有什麼明顯的影響。2.0 的分析主軸,也就放在繁星是否真的「照顧弱勢、區域平衡」,而繁星推薦可以視為規模擴大的繁星計劃,因此比較的基準就定於 2011 年繁星改制前後的對照。 「繁星推薦」的設計是將大學的科系分入 7 個學群,每間高中都可以對各大學的所有學群各推薦 2 名學生,但每個學生都只能被推薦給一間大學的一個學群。以台大共 3 個學群為例,就是每間高中最多可以推薦 6 個學生給台大。在這個方法之下,明星高中和地方高中都只能推薦 6 個,相對於最會考試的建國中學一年大約 3 成的學生會進台大,在繁星推薦的名額內所有高中的機會都一樣,藉此將機會分散到明星高中之外。 多元入學後,誰是台大生? 接續 1.0 的分析,2.0 以 2001-2014 的台大學生學籍資料分析不同入學管道的學生組成。在 2000 年,當時 90.4% 的學生透過聯考入學(對比考試入學)、5.4% 的學生來自推薦甄選(之後的學校推薦)、4.2%的學生來自申請入學(之後的個人申請),在 2014 年考試入學僅佔 50.3%、個人申請佔 40%、而繁星推薦則佔 9.6%。就入學管道來說確實有變得比較多元,但實際上對學生背景的組成來說有沒有影響呢?還是本來的既得利益者重新分配到不同的入學管道而已?一些結果如下: 1.性別比:個人申請的學生組成有助平衡各系性別比:男生多的系在個人申請會多招到一些女生,女生多的系會多招到一些男生,整體而言台大學生的女性比例降低。 2.高中集中度:繁星推薦有效分散台大生畢業的高中:台大生畢業高中的總數從2001-2003 的 183 所、2007-2010 的 206 所,增加至 2011-2014 的 298 所,在繁星推薦下成長了 44.7%。 3.地區分佈:繁星計劃和繁星推薦顯著改變了台大學生的區域分佈,降低台北縣市和其他都市學生成為台大生的機率,也提高其他地區的機會。 4.居住地區所得水準:繁星 【高中集中度】 高中集中度的資訊顯示為什麼明星學校對於多元入學如此抗拒:在 2001-2003 年之間,前 5 名高中的畢業生就佔台大生的 46.6%,在 2011-2014 則稍微縮減為 39.7%。前 5 名佔台大快一半對於這些高中來說是種光環,對於沒有這機會的學生來說就成了噩夢。 【地區分佈】 然而就像 1.0 一樣,不同地區的 18 歲人口成為台大生的差距依然是個驚人數字。為了避免流失資訊,2.0 仍然比照 1.0 使用五都改制前的縣市化分。下表列出天龍國(台北市)、天龍國中的天龍國(台北市大安區)、以及花蓮縣相對於全國, 18 歲人口成為台大生的機率: 台北市和台大所在的台北市大安區相對於全國的機率雖然驚人,但在多元入學政策演進的各階段大致是逐年下降。花蓮縣則是持續上升。2001-2003 年間,台北市 18 歲人口成為台大生的機率是花蓮的是 13.64 倍,而大安區是花蓮的 27.56 倍。到了 2011-2014 年間,台北是花蓮的 7.37 倍,大安區則是花蓮的 12.83 倍。雖然這只是單純比例而非因果關係,不代表大安區的真的有什麼天地靈氣適合小朋友考台大,但看來投胎選對地方還是贏在起跑點,只是大安區距離起跑點比起以前近了一些。 【居住地平均所得水準】 然而在高中和地區分佈的都有顯著改變時,地區平均所得卻沒有明顯的變動。平均所得在前 5% 的地區佔台大學生比例從 2001-2003 從40.79% 降到 2011-2014 的 34.77%,但後 50% 所佔比例只從 4.62% 微幅增加到 5.35%。多元入學成功將學生由平均所得前 5% 的地區分散出去,但仍沒有成功將學生所得分佈移往中位數以下的地區,而且繁星推薦的影響似乎十分微小。 多元入學有「多錢」嗎? 從資料上看來,個人申請的高中和地區集中度都高於考試入學,地區的所得水準也比較高,因此就會出現媒體與輿論對於「多錢入學」的解讀。然而如果考慮到制度上的設計,就會發現這樣的結論其實站不住腳。個人申請的時間早於考試入學,所以對於想考台大的學生來說,一般都是在個人申請不如意後才會參加七月的指考。因此高中集中度上升,很有可能只是因為那些本來考試入學就會上台大的人,在個人申請的制度之下選擇提早解脫。貿然從這樣的結果中推論出「多元 = 多錢」其實是邏輯上的謬誤。 【居住地所得:按入學管道】 如果實際上看一些數據,就 2011-2013 年學生居住地區的家庭所得排名來說,所得水準前 5% 的地區在考試入學和個人申請分別佔 35.36% 和 36.9%,以地區平均這樣比較粗糙的數據來說相差無幾,但在繁星推薦這數字只有 22.11%。如果是看所得排名的後 50%,考試入學和個人申請分別佔 5.05% 和 4.33%,而繁星推薦則超過它們的兩倍:11.56%。從這組數據看來,多元入學非但不是多錢,反而還有助收入較低的地區的學生上台大。 【低收入戶比例】 和 1.0 一樣,因為沒有個別學生的資料,我們只能知道多元入學有成功將機會帶給弱勢地區,但沒有辦法知道這些機會是不是分配給弱勢家庭。不過從低收入戶比例還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2011-2014 年間全台的大學生低收入戶比例為 1.38%,而台大僅 0.56% 的學生屬低收入戶,但繁星入學的學生中 1.6% 的學生屬低收入戶,顯然繁星推薦對低收入戶子女進入台大有其助益。另外,指考生的低收入戶比例也高於個人申請,但因為還是無法排除「本來就會上台大的人提早放暑假」這因素,我們仍然無法推論「個人申請 = 多錢入學」。 想想一般宣稱「個人申請 = 多錢入學」的邏輯,大多是說家境好的小朋友可以從小補英文、補才藝、懂穿衣也懂吃飯,在面試和準備申請資料時有優勢。但這優勢難道負責面試的教授會不清楚嗎?如果擔心面試會偏袒家境好的小孩(點我進入),系所在審核學生時大可以忽略所有的才藝證書、甚至是刻意為沒學過才藝的小孩加分。反而是只看考試成績的審核方式,沒錢補習的學生相對於家境可以負擔補習費的學生必然處於弱勢,而且還無從補救。 2.0 缺了什麼:繁星電指考 這些結論顯示,從現有的資料來看,多元入學確實有成功分散台大學生的來源。然而它們也有一些共同的限制: 1.缺乏個別學生的家庭背景資料,只能以居住地區的平均值代替。 2.我們知道這些學生來源有分散,那他們進大學後表現如何? 這兩點都是資料本身帶來的障礙,所以也只能兩手一攤說我們已知的就是這麼多。李浩中、李文傑以及連賢明 (forthcoming) 分析 1994-2012 政治大學的學生入學資料,同樣只能以居住鄉鎮的平均報稅所得代替學生的家庭收入。他們也發現多元入學將機會帶給更多非明星學校的學生,也讓居住地區平均所得和城鎮化程度相對較低的學生有機會進入政大。 以第一點來說,更多的學生來自平均收入低的地區,會不會是因為地方角頭之子上了台大,而角頭鄰居全都一窮二白,所以拉低了入學地區的平均收入?這有可能,但資料上也無法驗證。不過從呱牛的經驗來說,那些來自過去沒有人唸這麼難考的大學的環境的學生,他們的示範往往能鼓舞其他同鄉來嘗試。過去他們老家沒有人來試,很有可能只是因為以前大家沒有意識到「這也是個選項」。社會科學各領域的研究也都指出「榜樣 (role model)」是提升地區教育水準的關鍵。研究上大家都還是希望能取得更詳細的資料來驗證「角頭之子假說」,但就算真的得利的是低所得地區相對有錢的家庭,基於鼓舞人心和開拓選項的作用,這應該也是好事。 第二點就比較困難了。做研究時無法取得取得學生在校表現的資料,我們怎麼知道繁星學生收進來沒有被慘電?台大的資料無法回答這問題,但中山大學的葉高華老師根據 2015 年該校的學生按系级抽樣的調查進行分析(點我進入),發現繁星入學對自述名次有顯著的負向關聯,也就是其實是繁星生入學後平均表現優於指考戰神,而申請入學的學生與指考生則沒有顯著的不同。另外因為自述名次可能有偏誤,葉老師從中山大學教務處取得全校學生匿名的成績資料,結果以 2007 年入學者的畢業平均成績來說,繁星生 79.2 分、申請生 76.6 分、指考生 77.1 分。再怎麼算,被電的還是指考生。 別忘了:考大學只是特技表演 然而用學生進大學後的表現來質疑繁星計劃,其實就是搞錯了繁星的政策目標。 2007 年教育部推動繁星時宣布的目標是「照顧弱勢、區域平衡」,因此如果繁星生入學後表現不佳,點出的問題不在繁星選到不會唸書的學生,而是單純在篩選階段推動公平還不夠,需要在入學後持續幫助繁星生才能真正達成區域平衡。國外不少大學會對家中第一個上大學的學生提供額外的課業資源,但在台灣基本上是進了大學後自生自滅。好在繁星生們十分爭氣(或是其他人太混),在考試就是真理的台灣,為多元入學在砲火中保存一些顏面。 此外,以繁星入學成績門檻較低來判斷學生是不適合唸大學,這是有效的方法嗎?咱們就打開天窗說亮話:考大學是個毫無用處的特技表演。學測或指考的前一天,大概是各位這輩子記得最多無用的資訊、一個月內會忘記的資訊、還有除了考試以外絕對不會出現的題型的一天。學習與生活中,大多數的問題都會以我們不曾認識的型態出現,但考試考得高只是把特定的答題技巧練到爐火純青。我們為什麼要以這麼沒用的技能,來粗糙判斷說繁星學生表現會比較差呢? 哈佛法學院第一個非白人的女性教授 Lani Guinier 曾做過一份研究,看看法學院入學考試 (LSAT) 能不能有效預測哈佛法學院學生的表現。雖然美國申請大學的制度很靈活,但申請法學院其實和我們考大學很像,幾乎完全以大學成積和 LSAT 分數作為基準,而且各校法學院之間的排名也非常的固定且受廣泛承認。LSAT 作為這麼僵固的體制裡一個特定領域的入學考試,預測學生表現的能力應該要比我們的學測或指考準得多。結果呢? LSAT 只能解釋法學院一年級生 14% 的成績差距,遠低於 LSAT 與家庭收入間的相關性。呱牛曾在 Guinier 的一場演講中聽她如此陳述這結果:用 LSAT 成績預測你爸媽開什麼車,比預測你在法學院的表現還準。 結語 在接觸多元入學的相關研究之前,呱牛還真沒想過我會有稱讚教育部的一天。台灣教育有個特色:人人都同意教育有問題,問題到底是什麼卻從來沒有任何共識。我們的教育辯論也常在各式各樣的細節和假議題上打轉,要能觸及問題核心總不容易。然而從〈誰是台大學生?〉1.0、2.0 到政治大學、中山大學的研究都顯示,繁星縱然不完美,卻已經是現行制度中最能將機會拓展到相對弱勢的地區的。 現在反對多元入學的聲浪中,不少意見其實都源自忽略真實的現況,以及想像力薄弱使得對「公平」產生誤解。1.0 與 2.0 前後相隔 14 年的兩篇研究,應該能告訴我們就現實來說,聯考沒有比較公平,而繁星確實也把上台大的機會帶給更多弱勢地區。堅持考試才公平的人,除了要努力忽略這些事實,也需要避免成功想像出聯考會如何優待家境適合考試的學生。對於這兩個問題的前者,希望這篇能稍為解決;而針對後者,那就是呱牛認為多元入學最重要的效果:不是讓以前沒有機會的人進台大,而是讓目光狹隘的好學生多多認識出身與他們不同的人。 延伸閱讀 1.陳婉琪〈多元入學對「多『元」人」較有利嗎?看數據怎麼說〉(點我進入) 2.中山大學劉孟奇教務長分析不同入學管道進入中山大學就讀的大學生(點我進入) 另外也可以直接看兩篇〈誰是台大學生?〉。因為資料本身的限制,沒有辦法作太精細的分析,論文主要是呈現、解讀數據,沒有使用高深的技巧。有興趣的讀者不妨直接看看。另外 2.0 在結論中也有說明公、私立大學學費「向上所得重分配」的特性,但為精簡文章中的概念,並未納入本篇討論。 參考文獻 1.駱明慶 (2002),「誰是臺大學生?──性別、省籍與城鄉差異」,《經濟論文叢刊》,30(1),113-147. (點我進入) 2.駱明慶 (forthcoming),「誰是台大學生?(2001-2014)──多元入學的影響」,《經濟論文叢刊》. (點我進入) 3.李浩仲,李文傑,連賢明 (forthcoming) ,「多『錢』入學?從政大學生組成看多元入學」,《經濟論文》. (點我進入) 4.葉高華 (2015),「考大學及其背後的故事──以中山大學為例」,巷仔口社會學.(點我進入) 5.Sturm, Susan and Lani Guinier. 1996. “The Future of Affirmative Action: Reclaiming the Innovative Deal.” California Law Review, 84(4): 953-1036. 圖文由白經濟TalkEcon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台大怎麼上?誰是台大學生2.0?
大學考情 【個人申請】志願序通行碼已寄發,遺失怎麼辦?
https://pixabay.com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已於4月13日,寄發「就讀志願序通行碼」通知單給集體報名之學校和個別報名之考生,供第二階段錄取生於5月3、4日上網登記志願序時使用。集體報名的考生,請向就讀學校查詢;個別報名的考生則請留意掛號信件的收取。 每份通行碼僅供本人於登入系統時使用,請考生妥善保存切勿遺失。若不慎遺失,請依照下列方式辦理補發。 申請補發作業 【辦理時間】:4月27日至5月4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例假日不受理) 【補發費用】:100元 【所需資料】:國民身分證影本(或居留證影本) 繳費單據 就讀志願序通行碼補發申請表 「就讀志願序通行碼補發申請表」下載:請至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網站,選擇「個人申請」,點選右上方的「網路登記志願」,選擇「通行碼補發申請表下載」 【辦理方式】:以傳真方式,將上述資料傳真至甄選委員會,傳真電話:05-2723771 申請補發注意事項 1.申請補發通行碼時,若資料不齊全則甄選委員會不受理。 2.申請補發通行碼以一次為限,若有相關問題,可與甄選委員會聯絡,電話:05-2721799。 3.補發申請受理後,需30分鐘的作業時間。考生若無法於網路登記就讀志願序期間完成通行碼的補發作業,以致未能完成志願登記,則視同放棄錄取資格,不予分發。 同場加映:查詢掛號信件單據號碼 個別報名的考生若尚未收到通行碼,可上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網站,輸入學測准考證及身分證號碼,查詢掛號信件單據號碼,再以此單據號碼上網路郵局,查詢該掛號郵件目前寄送至何處。
大學考情 考大學:搞懂學門與學群分類
在前陣子一系列的薪水排行榜文中(錯過了,請看此),有鑑於高中生只認識「學群」而不懂「學門」,大學問特於上述系列文中製表,將各「學門」列出相對應的「學群」以及代表學系,方便高中生對照,作為選系的參考。 不過,有些網友也因此產生疑問:為什麼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會同時出現在工程學門(學群)和生命科學學門(學群)中呢?或是:同為大學的學系分類,為何會有「學門」和「學群」兩種不同的劃分方法呢? 現為大家說明如下。 大學教授理解的23學門 簡單來說,大學學門的分類就是將大學學科、學系做一分類與定義。 教育部於95年修訂大學學科標準分類時,為與國際資料彙編比對時能有一致的基準,特別參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ISCED 1997版),訂定我國「大專校院學科標準分類」,將大學的學科分為九大領域、二十三學門,各學門下再細分學類,每個學類中則包含相關學系。(含軍警) 以人文及藝術領域為例,其下包含人文學門、藝術學門、設計學門。而人文學門下再細分宗教、哲學、語言、歷史、人類學等13學類。宗教學類之下則包括宗教學系、宗教與文化學系、佛教學系、基督教學系等。 【大學23學門】 【學門示意圖】 高中老師常用的18學群 而為了讓高中生快速認識大學學系,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則發展出一套興趣量表,將大學學系依學習興趣與內容、未來發展等因素相似的歸為一群(不含軍事學群和警政學群),因此有了十八學群的出現,學群下再分學類,學類下則有學系,成為一套讓高中生對大學學系「一目瞭然」的分類系統。 但學群分類並非絕對,各學群之間仍有相關,有些學類也會跨學群,同樣的,許多學系因為學科性質也會同屬不同學群。 大考中心做此分類,是為了避免學系過於龐雜所做的權宜區分,好讓高中生在未來選系時不至於惶惶然而迷失在全國一千多個大學學系中。 以文史哲學群為例,下分圖書資訊學類、宗教學類、文化與產業學類、中國語文學類、歷史學類、哲學學類、臺灣語文學類等9學類,而其中宗教學類也包括宗教學系、宗教與文化學系、佛教學系、基督教等學系。 【大學18學群】 【學群示意圖】 兩種分類殊途同歸 總而言之,針對大學學系的分類,目前有兩種方式: 一是教育部的大專校院學科的分類標準,是一種可與國際資料接軌的分類方式,多用於資料蒐集彙編與統計分析。 另一種則是大考中心的大學學群分類,是為了高中生探索未來志向研發出來的興趣量表,方便讓莘莘學子快速認識學系,作為選系參考。 兩種分類方式各在不同的需求下產生,希望有朝一日能整合成一宏觀完整且便捷通用的學科分類,讓大學端與高中端皆能直接對應無礙。 ====【小編提醒】==== ※想知道更多的大學學門分類,請參考:大專校院學科標準分類查詢系統。
大學考情 【圖解】105年「四技申請」書面審查資料上傳
「技專校院招生委員會聯合會」於3月24日起每天上午8時至晚間10時,開放105學年度「四技申請」第二階段複試「書面審查資料上傳系統」,供考生上傳審查資料。 請考生在各校規定之截止日前,完成上傳作業。上傳資料時請留意:1.各項資料需分檔製作成pdf檔後再逐一上傳。2.上傳檔案後,務必執行最後確認送出的動作。 考生可直接至「技專校院招生委員會聯合會」 (http://caac.jctv.ntut.edu.tw),點選右上方的「考生作業系統」,選擇「第二階段複試書面審查資料上傳系統」(點我進入),即可開始進行上傳作業。 步驟1:登入系統 輸入105學測准考證號碼、身分證號碼(或居留證號碼)、出生年月日當「書面審查資料上傳密碼」,最後輸入「驗證碼」。 ※注意:登錄系統後,須先更改密碼,並確實填寫 E-mail 及行動電話號碼,作為忘記密碼時取得新密碼之用。 步驟2:檢視資料 1.請仔細檢查通過第一階段篩選之校系(組)或學程是否正確,確認無誤後則可開始點選欲上傳之校系(組)、學程。 2. 點選「點我上傳」,下方會出現該校系(組)、學程要求的書面審查上傳項目。 ※注意:請先將審查資料依各校系要求項目各自分別轉檔存成pdf檔。 步驟3:上傳檔案 1. 依上傳項目點選「上傳所選擇檔案」,在電腦資料夾中選取要上傳的檔案。若上傳項目內容與前一個已上傳之校系相同時,可利用系統的「引用」功能,以節省上傳時間。 注意: (1)單一項目之檔案大小以 5MB 為限,而每 1 校系(組)、學程所有書面審查項目檔案的總和以 10MB 為限。 (2)被「引用」校系之資料有修改而重新上傳時,系統不會自動同步更新至引用校系之資料,須重新「引用」修改後的檔案。 2. 執行「上傳」成功後,該上傳項目之檔案大小、最後上傳時間及可上傳剩餘容量會顯示於系統上。請利用「檢視」功能,分項開起已完成上傳之 PDF 檔案,以確認檔案內容之正確性。也可利用「刪除」功能移除已完成上傳項目之檔案。 注意:必須逐項「檢視」完,才能進行最後的「確認」作業喔。 3. 點選「預覽合併檔案」,系統隨即產生整合完成後之書面審查資料 PDF 檔案可供預覽。請檢視合併後之檔案內容是否無誤。 注意:此時僅供預覽已上傳之檔案,並非執行確認作業。 步驟4:資料送出 1. 若確定書面審查資料上傳資料無誤不再修改,請輸入「書面審查資料上傳密碼」後,執行「確認」後即可送出資料。 注意:務必於資料上傳截止日當日 22:00 前,執行書面審查資料上傳「確認」作業。請留意,一旦按下「確認」鍵後,所有上傳資料即不得修改。 2. 接著點選「檢視合併檔案」,此時系統會將該校系(組)、學程所有書面審查上傳項目之檔案整併為一個已加密保全的 PDF 檔,並產生「書面審查資料上傳確認表」,請自行存檔,作為日後提出疑義申請時用。 ※注意:將檔案儲存後,應重新開啟並檢視儲存後之檔案是否完整。 上傳注意事項 1.依序重複上述步驟3-4,完成所有校系檔案的上傳。 2.可在各校系「確認狀態」欄位中查看資料送出與否(未確認、已確認、已逾期)。請務必於該校系繳交資料上傳截止日前,執行網路上傳審查資料的「確認」作業,將資料送出。 3.在各校書面審查資料之上傳截止當日,請務必於 22:00 前完成「確認」作業。系統將於 22:00 準時關閉該校之上傳作業,逾時或逾期即無法進行該校書面審查資料之上傳作業。 4.105學年度起,考生若僅上傳書面審查資料而未「確認」時,「四技申請入學委員會」逕於繳交截止日後,將已上傳之審查資料整合為一個PDF檔並轉送各科技校院。考生能否參加第二階段複試,得依各科技校院規定辦理。 Word如何轉成PDF檔 ※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7: 開啟已編輯完成的Word=>選擇「另存新檔」=>點選「PDF 或 XPS」=>選擇儲存位置=>完成pdf檔。 ※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以前版本: 可下載安裝相關 pdf 虛擬印表軟體。如Bullzip PDF Printer (下載安裝點我),安裝完成後,即可以列印方式將檔案轉存為pdf檔。 ===【小編提醒】=== 想知道「四技申請」各校系複試日期嗎?請看:考訊提醒:105四技申請各校系複試日期彙整 想知道更多「四技申請」的其他重要日程嗎?請參考【3分鐘看懂四技申請】,留意一下之後的重要日程,以免錯過了。
大學考情 考訊提醒:105四技申請各校系複試日期彙整
105學年度「四技申請」第二階段複試項目中,書面審查資料上傳期限,自3月24日10:00起,至各校規定截止日止。未依規定期限完成網路上傳書面審查資料者,不予錄取。其餘之審查資料也須依各校系規定,另以郵寄或其他方式繳交至該校。 而第二階段複試期間在4月1日至4月30日,各校系規定的時間不同,也請考生留意。 第二階段複試通知,由各校寄發或在各校網站公告,若逾各校寄發第二階段複試通知日期,且尚未接獲相關通知者,請主動至各校網站查詢或與各校聯繫。 各校系郵寄與上傳資料日期彙整 各校系複試日期彙整 p1 p2 p3 p4 p5
大學考情 考訊提醒:105四技申請3/24公告第一階段篩選結果
105學年度「四技申請」第一階段的篩選結果於3月24日上午10:00起公告在「技專校院招生委員會聯合會」網站(http://caac.jctv.ntut.edu.tw)上。而第二階段的複試通知將由各校寄發或在各校網站公告,若逾期尚未接獲相關通知的考生,請主動至各校網站查詢或與各校聯繫。 個別報名的考生除了直接上網查詢外,亦可利用語音專線查詢篩選結果。對於篩選成績有疑義的考生,可於3月25日前(以郵戳為憑)以書面郵寄方式向「技專校院招生委員會聯合會」申請複查。 兩種查詢方式 【網路查詢】 1. 查詢方式:個別報名之考生可直接上「技專校院招生委員會聯合會」網站,點選右上方的「考生作業系統」,再點選「第一階段篩選結果-個人查詢」(點我進入)或「第一階段篩選結果-依學校查詢」(點我進入)即可。 2. 查詢時間:3月24日10:00 起 【語音專線查詢】 1.查詢方式:請撥打語音專線:直撥536(中華電信)、0203-03536、0911-536536 2.查詢時間:3月24日10:00 起至3月25日17:00 止。 篩選成績複查 【複查費用】:每申請1件應繳複查費新臺幣50元。 【複查方式】 1. 填寫「成績複查申請表」,並連同成績單影本及複查費之郵政匯票,於105年3月25日前,以限時掛號(郵戳為憑)將書面申請表及郵政匯票郵寄「105學年度四技申請入學委員會收」 2. 郵政匯票受款人:技專校院招生委員會聯合會。 3. 郵寄地址:10608臺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三段1號(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億光大樓5樓)。 ===【小編提醒】=== 想知道更多「四技申請」的其他重要日程嗎?請至【三分鐘看懂四技申請】,留意一下之後的重要日程,以免錯過了。